海蛞蝓

辽上京遗址被发现后的八次遭遇一


“辽上京遗址”被发现后的八次遭遇

池建学

辽上京坐落在巴林左旗旗正府所在地林东镇南郊。这座辽代都城作为辽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二百多年。公元年被金兵攻占,金虽然免号上京,却也沿用了近百年。之后,被蒙元占据变为牧场。元以后的数百年间世人已不知其由来。

清道光二十六年(),清代史地学家张穆来巴林左旗踏考山川水系时,又发现了它。并在《蒙古游牧记》第三卷中记载:今巴林东北一百四十里当乌尔图绰农河会和戈图绰农河之处,有波罗城址,周二十里,内有三塔,久毁,疑即古之临潢。直到上世纪的年和年,在林西县传教的法国天主教神甫闵宣化,来到林东考察后,在年出版了《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一书。在学术界里明确判定林东镇古城址为辽代上京城。从此之辽上京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辽上京是营建最早、最为重要的辽代都城,是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根据《辽史·地理志·上京道》记载:“上京临潢府,本汉辽东郡西安平之地……神册三年(年)城之,名曰皇都。天显十三年(年),更名上京,府曰临潢。”上京“其北谓之皇城,高三丈,有楼橹。门,东曰安东,南曰大顺,西曰乾德,北曰拱辰。中有大内。内南门曰承天,有楼阁;东门曰东华,西曰西华。此通内出入之所……南城谓之汉城,南当横街,各有楼对峙,下列井肆……”

史料的描述,让辽上京遗址充满神秘色彩,而今天的辽上京遗址除了城垣较为明显外,很难见到凸凹不平甚至比较高大的建筑基址,表明也没有大面积的青砖碎瓦。这是为什么呢?一代著名的京城,虽然在草原上孤独的隐落了几百年,但是没有人类在此打扰它呀!它应该遗留有一些房屋的建筑或者是楼台柱础等构件,为什么是光秃秃的呢?

难道是《辽史》记载的不准确,还是像袁腾飞在《塞北三朝》中讲的那样,契丹人喜欢住帐篷,他们不在辽上京里建筑楼阁呢?

带着这些疑问,最近几日我走访了几位巴林左旗的《辽史》专家,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一些近百年里八次的人为破坏。

第一次:清顺治13年(年)巴林左旗从建白音沟“衙门庙”时开始,人们便在辽上京遗址中拆迁青砖和柱础,用于修建寺庙主殿和僧房。直到清末林东附近就建有大小喇嘛庙14座,建筑材料几乎全部出自上京遗址(详见年版巴林左旗志页)。

第二次:年(民国十六年)11月林东警察所成立。为了自给自足及创收,警察所开始在林东集市招揽生意,号召服刑人员为农民凿石条、碾盘、碌碡、石磨等日常用品,所造的上千件各种成品的原材料几乎全部出自于辽上京遗址。

第三次:年,日军占领了赤峰,旋即沦陷。家住林东镇辽上京城外的“刘彦”当时年龄八九岁,经常与遗址附近的孩子到城内玩。一天几辆日本军车开进古城,好多人往车上“咣咣”地装东西。刘彦等上前看热闹,日本人给他们发糖块,然后大声说:“拿着糖回去玩去,离这远点”。据刘彦回忆,日本人往外拉了好几天,不准人们靠近,谁也不知道都拉走了什么东西。

上世纪40年代初,刘彦随其父亲刘德善一家从林东搬到喀喇沁旗永丰乡铁沟门村,该村在当时是八路军承平宁联合县热北交通站之一。

据此消息来源者赤峰市元宝山区公安分局寇崇巍老师讲:刘彦一家从林东搬到喀旗铁沟后,于年5月同他的大爷寇清祥、杨雨民(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语系,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中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热河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等人拜把子,一起参加了抗日活动。由此寇老师从小就经常听到刘彦老人说起日本人在林东古城拉东西的事。刘彦老人的祖坟始终在辽上京遗址内,文革期间他曾去起过坟,当时革委会不允许,由于时间久如今连坟的影子也没有一点了。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董新林教授带队在辽上京遗址考古时,发现了清代张穆《蒙古游牧记》中所记载久毁的三塔,清理地宫时发现了日本侵华时期遗留的盗洞,里面的文物被洗劫一空,可恨的是当时日本人竟然在地宫下面深埋了40多枚手雷,如果不是被专业人员发现,一定会给此次考古人员造成伤害。正是因为40多枚手雷的出现,所以直接证明了刘彦老人回忆的真实性。

第四次:年(中华民国33年伪满康德11年)巴林左旗林东大旱,人们在辽上京遗址挖老鼠(俗称“大眼贼”)充饥,发现遗址的鼠窝里有契丹时期人们遗留的谷物,人们称其为“胡米”(契丹人被人们称为“胡人”所以“胡人”吃的粮食也被叫做“胡米”),一传十十传百,近千人在遗址的里挖了近一个月的“胡米”。据巴林左旗老文馆所李志先生讲:这次的挖“胡米”事件是近代对辽上京遗址遭受最大的一次破坏,它不但把地上的建筑损毁还导致了遗址下面近一米深的文化层也被人为破坏,对当前的考古界研究辽上京的建筑结构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点击“阅读全文”查询发布各类便民信息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怎样治疗
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dc/12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