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蛞蝓

中国网络文艺ldquo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网络文艺“传统文化传承榜”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光明网文艺评论编辑室、中国青年智库论坛三方联合策划、重磅打造。本榜单由庄庸和安迪斯晨风联袂主持,广邀网络文学相关各方,系统梳理中国网络文学和其他网络文艺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家作品、题材类型和热点潮流。同时,追根溯源、条分缕析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中各种文艺形态与业态和生态“接续中华千年文脉的源流”。据此,推动各方对网络文学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文化母题、类型模式、故事原型展开主题研究,对网络文艺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重释与重译、重述与重塑、知识考古与知识谱系重构与重建等方式进行专题耙梳,对网络文化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个体-大众心理、国民心态、民族/国家集体无意识进行题库发掘。在此基础上,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网络电影等各种类型的网络文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汉字、中华诗词、华夏乐府等各种题材的网络传播和海外传播。在时代化、全球化、网络化和年轻化之中,以文艺方式探索和实践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高峰时代的机制和路径。

主持人开栏语

新年伊始就有喜讯传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这一代表了党和国家复兴传统文化决心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如果把现当代中国比作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传统文化就像是深深扎根于地下的根系。平时我们可能无法窥见它的存在,但它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影响实际上早已浸润到了骨髓里。

当春节到来时,我们长途跋涉千里只为和家人团圆;当我们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央视的新栏目《中国诗词大会》;当《西游记》被第N次拍成电影,仍然能够收获到不错的票房;甚至,当中国网络小说逐渐成为我们阅读时的首选,并不断成就影视等泛文化娱乐全产业链的“大IP”……都可以窥见传统文化无形中对我们精神和思维的潜移默化。

1接连中国千年文脉:从庄子到曹雪芹再到网络“小说”精神

你可能会问,网络小说不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事物吗?又怎么会跟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呢?

其实,传统文化就像是空气和水,我们很多人曾经以为自己遗忘了它,但是稍加思索,就会发现自己仍生活在传统文化营造的“气场”里。

就拿中国网络小说来说,虽然带着现代科技产物“网络”所造就的一些特性,但细究起来就会发现,它所传承的实际上仍是传统通俗小说的文脉,继承的是从庄子到曹雪芹一脉相承的中国“小说”精神。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小说传统。“小说”一词出自战国时代道家代表人物庄周的《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尽管它在此处的涵义,和我们所说的小说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庄子》一书中载有大量的小说,却是千真万确的。光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小说故事,就有“庖丁解牛”“庄生梦蝶”“望洋兴叹”等等。庄周先生写作这些寓言小说,目的可能是为了让自己的理论更有说服力,但是我们今天读时感受到的却是故事本身带来的震撼力。

(故事“庄生梦蝶”)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小说在我国古代社会里承载着记录“稗官野史”和“街谈巷议”的重要使命,但是它最重要的作用,是让读者感受到阅读故事时的快乐。这种快乐可以是来自于贵族官宦的轶闻异事,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魏晋名士故事;也可以来自于对普通人行为的调笑讥讽,比如《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更可以是人类对于神灵鬼怪的想象,比如晋代干宝的《搜神记》……

唐代中晚期,文人们发现了大众对阅读小说和故事的热忱,便开始专门创作一些符合人们口味的“传奇”小说。唐传奇也就成为了后世通俗小说的滥觞。《李娃传》《柳毅传》《莺莺传》等故事,到今天仍有着极高的艺术魅力。宋元两代的市民社会更加发达,于是通俗小说也进一步进化成为有着自己独特语言风格和文化魅力的“话本小说”。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除了《红楼梦》之外,另外三部都起源于此时。比如在元代剧作家杨景贤的长篇剧作话本《西游记》中,就已经有了今天我们读到的《西游记》故事原型。

到了明代,随着印刷技术进一步完善,专门写给市民阶层的长篇小说也逐渐形成兴盛的市场。形成了“历史传奇”(如《三国演义》《明英烈》)、“神魔斗法”(如《西游记》《封神演义》以及它们衍生出的大量作品)、“豪侠争雄”(如《水浒传》)以及“世相艳情”(如《金瓶梅》)等四大类型题材。再加上清朝创造出的“公案小说”(如《包公案》《彭公案》),中国古典小说的题材就已经十分完备了。

清代中期,曹雪芹先生创作出旷世巨著《红楼梦》,成为整个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最高峰。此后的故事我们也都知道,中国古代社会面对西方世界工业化带来的坚船利炮,露出了残破衰老的真实面貌。起自清末的爱国救亡运动历经百年,终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使命。在战争炮火和西方思潮冲击下奄奄一息的传统通俗小说文脉,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获得了再次发展和壮大的机会。

(87版《红楼梦》)

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小说,除了极少数之外,都承袭于通俗小说的传统。它们和传统通俗小说在本质上别无二致,都是老百姓在文字上的消遣和娱乐。它们的题材其实都是同一套东西:无论是“穷书生花园幽会富家小姐,中状元天子赐婚”;还是“无辜小民被富豪恶霸欺辱,清官智断案,强项抗皇命”;抑或是“名将世家保国抗蛮夷,昏君奸臣陷害,忠良后代平反冤狱”……说白了都是市井小民一辈子都不会有的刺激经历,追求的是“生活在别处”的快感。这些通俗化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说元素,我们今天称之为“痛点”和“爽点”。它们与时代特色的结合,就是网络小说的由来。

如“穿越小说”,虽然加上了一层为了让读者增加代入感的“穿越”桥段,但本质上几乎仍然不脱明代“历史传奇”类型小说的藩篱。“神魔斗法”和“豪侠争雄”类型的小说,到了今天加入了一些现代年轻人喜爱的情节,摇身一变成了“仙侠修真”或者“玄幻”小说。描写都市男女生活和经历的网络小说更是不胜枚举,但它们在精神上不也和《金瓶梅》《红楼梦》们殊途同归吗?

(披着“玄幻”外衣的豪侠争霸类小说)

当然,随着时代在进步和全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尽管多数人还是喜欢那些传统通俗小说的要素或者说“痛点”“爽点”,但喜欢的题材也已经有所不同,比之前那些东西大有拓展。比如说三百年前的书生可能幻想自己中状元之后封妻荫子就够了,现在的大学生则会幻想自己回到明末逆天改命让中华民族走上工业化道路……这些改变既跟作者、读者们受的教育有关,也跟这十几年来的文化思潮有关。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欣喜地看到,大多数的作者还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引用一些传统文化中的要素。他们有的是从传统文化中截取一些片段,也有的是直接化用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背景故事,甚至有的还会把传统文化的“碎片信息”组合连缀起来,让传统文化中的意像在新的时代里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从兹出发,在“中国网络文艺‘传统文化传承榜’”的开篇词中,我们可以阐述这样一个基本观念了:中国网络文学本质上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在网络时代的重新演绎和发展,它的渊源也深深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

2以新神话小说为例: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中国网络文学既是对传统通俗小说精神的继承,也有着自己鲜明时代特色的创新。这两点,尤其体现在网络文学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在上世纪末曾经有过一部名叫《西游记后传》的电视剧。让我们忘掉里面演员的拙劣表演和冗长重复的打斗情节,只去注意它的故事情节,会发现它讲述了一个十分大胆而独特的故事:一个名为“无天”的魔王率领魔军占领三界后,已成正果的唐僧师徒与其战斗。该剧的架构十分庞大,其中“无天入魔”一段,尤其有佛家思想的感觉。

(电视剧《西游记后传》剧照)

在近二十年后,再看这部电视剧,当然会觉得它有点幼稚、有点过时,那是因为我们在网络时代早已有了更多脱胎于中国古典神话的小说。不经意间,“新神话小说”这一新的小说派系或者类型,正在网络文学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它的价值或许要几十年后的研究者才能真实体会到,就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武侠小说一样。

要说“新”神话小说,自然要先说“旧”神话小说。我国的传统通俗小说中有一重要的分支即为“神魔小说”,四大名著之中的《西游记》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不过这类以神灵、仙佛、鬼怪等超自然力量为主角的作品,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们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从起源于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到唐代演化出了如《柳毅传》等一系列传奇短篇小说;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宋代出现的《西游记平话》,最后再到明代由吴承恩辑录众家故事,才写成了现在我们熟悉的《西游记》……

另一部伟大的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也是如此。历经民间百年的打磨,才从历史感十分强烈的《武王伐纣平话》,转变成了以神仙斗法为主题的《封神演义》。

当代新神话小说的作者们尽管立意、写法各不相同,但是大多奉行“拿来主义”。情节、人物多半不脱《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两部经典神话作品。另外杂以《八仙过海(东游记)》《北游记》《南游记》《西游补》等二三流旧神话小说,以及民间流传的白蛇传、七仙女、牛郎织女故事等,连缀而成中国“网络”新神话故事。这些神话小说有其脍炙人口的一面,也大多有情节简单、不合逻辑、粗糙不精细的一面。

以《封神演义》为例,其场面之宏大,想象力之丰富,可谓空前;然而其文笔之拙劣,叙述之干瘪,亦叫人叹息。再说《西游记》,虽然文笔精妙,但情节设置实在简单重复,感情描写接近于无。这也可说是中国古典小说(除《红楼梦》《金瓶梅》等少数作品外)的通病。旧武侠小说如《三侠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如《说唐传》等莫不如是。

(小说《封神演义》)

上世纪五十年代始,以梁羽生为先锋,金庸为主帅,古龙、温瑞安为后队的新武侠小说,成功完成了对旧武侠小说的颠覆。然而与之相反,不以古典小说为蓝本的、纯原创性的神话小说,除了差强人意的电视剧《宝莲灯》和上面提到的《西游记后传》外,时至今日在主流媒体也没有出现像样的改编作品。

不过进入网络文学时代之后,从神锋的《狮驼国》在“龙的天空”连载起,至徐公子胜治推出《太上章》止,已经算完成了革命的第一阶段。

如果说旧神话小说是新神话小说的父亲,那么网络玄幻小说则是新神话小说的生母。正是由于以《飘渺之旅》为代表的修真玄幻小说大行其道,读者们才慢慢接受了新神话小说中神仙斗法、光怪陆离的情节。也正是因为修真玄幻小说的引导,读者们才更愿意去寻找它们的根——旧神话小说和佛道典籍。

西方奇幻小说是新神话小说的第一个老师。中国奇幻小说刚刚兴起的时候,那些最早的好作品大多是模仿西式奇幻的,如蓝晶的《魔法学徒》和跳舞的《变脸武士》。西式奇幻强调身临其境的感受,强调细节上的强化。

比如说,如果DND规则的西式奇幻里面,一个法师打死了一个武士,那么法师的攻击力、防御力、精神力之类,总要满足“杀死”这个武士的条件——或者这个法师使用道具,这个道具的攻击力、防御力也都有规定。不像《封神演义》里面广成子一祭出翻天印,就打死了火灵圣母——为什么能打死?我们不知道。

(广成子和翻天印)

正是这些奇幻小说,引导新神话小说的作者们,把中国古典神话也理出一个头绪来,把那些著名的神话传说人物也分出品级来,让他们的打斗场景更符合读者的认知水平一点。

新神话小说的第二个老师,是那些解读《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论坛帖子。理不辨不明,有了帖子中辩论的存在,这两部小说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才能得到解答。其中李靖岩论“孙悟空老师是谁”的技术帖,被无名氏改头换面之后广为流传。乃至于“菩提=准提”这个公式,成为《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衔接的一个关键点。

网络小说最早兴起的时候,主流是都市类(我们没有把《悟空传》归入新神话小说),然后是模仿西方奇幻的仿DND小说,再然后是修真玄幻与穿越历史类,直至年梦入神机的《佛本是道》大获成功之后,神话小说才算打出一片天地,并且获得了“洪荒流”的称谓。

年《西游往生录》《神话断章》《朱雀记》三星闪耀,网络文学界的老前辈李靖岩也开始把之前的作品补完成为《封神志》。年,曾经写出过《神游》《灵山》等修真小说的网文大神徐公子胜治,开始创作以“洪荒”为主题的《太上章》,把这类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西游记之狮驼国》)

尽管我们把《西游记之狮驼国》称为新神话小说的开山之作,但其实回头来看,这篇小说的情节相对简单。它把妖定义成英雄,把佛定义成野心家。这样的思路与更早的《悟空传》一脉相承。其中最大的新意,就是把西天路上遇到几大妖魔牛魔王、青狮精、白象精、大鹏雕、六耳猕猴,说成是孙悟空的结拜兄弟。所有故事,都围绕七兄弟的恩怨情仇展开。

不过,早有人考证出七大圣中的禺狨王也是一只猴子,跟大象不沾边。况且,原著中孙悟空遇到这些兄弟时一点异象也没有,跟遇到牛魔王截然不同。更关键的是,神锋对《封神演义》没有涉猎,三清中的老君和灵宝竟然被几个妖魔轻松击败。这跟之后的新神话小说体系不符。所以这篇小说只好算是《西游记》的一个同人小说了。

瑕不掩瑜,《狮驼国》虽然比之后的成熟作品有很大差距,但是拿来对比新武侠开山作——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还是要胜上一筹半筹。

梦入神机的《佛本是道》一书,虽然因为充斥着个人YY的情节而为人厌恶,更有大圣粉丝对其深恶痛绝,但是它第一次成功地把《西游记》《封神演义》、远古神话传说以及山海经世界的体系融合,是新神话小说正式形成的一个标志,更为之后的无数作品,包括《西游往生录》,开辟出了一个神话体系,打开了一条道路。

(开创“洪荒流”的《佛本是道》)

在《佛本是道》的神话体系中,鸿钧老祖是最高等级的存在,宇宙的化身。三清掌管道教,女娲掌管妖族,接引道人化身阿弥陀佛掌管佛教,准提道人是佛教二把手,又是孙悟空的授业恩师。玉帝夫妇是鸿钧的两个代理人,而曾被认为至高无上的如来佛祖只是多宝道人的化身。这个体系初看之下让人接受不了,但是一旦接受就很难从中脱身而出。

《佛本是道》的主角周青是一个黄易小说中常见的YY无敌人物。这个人最终把封神、西游中叱咤风云的十二仙和孙悟空一网打尽,甚至还夺走了太上道祖的玄黄塔。这个结尾让很多人骂娘,当然也满足了更多人YY的需要。

《佛本是道》成功以后,出现了一大批跟风作品。这些作品大都以《佛本是道》的设定为圭臬,统称为“洪荒流”。严格来说,这些小说都能归到我所说的新神话小说中去。

但是,这些小说良莠不齐,除《重生西游》等几本外,大多都是拾人牙慧,毫无创新之作。不过一种类型文学的繁荣不但需要顶尖作品,更需要大量平庸作品的填充,让爱好者能够始终读到自己喜欢的小说类型。这样看来,《清虚》等“洪荒流”作品也有其意义所在。

新神话小说中出色的还有《神话断章》和《西游往生录》。它们如同双生兄弟,几乎同时发表,又接近同时结束。两篇文章的作者月临碧海和无花的蔷薇关系也颇密切,经常互访;情节上也颇有共通之处,但是写法上却大相径庭。《神话断章》如金庸之沉稳厚重,博大精深;《西游往生录》似古龙之古灵精怪,悬念重重。这样对比可能并不恰当,因为《往生录》的场面和气魄是古龙比不了的,所相似者只在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我们最早在百度封神原著吧读到《西游往生录》,一时惊为天人。当今社会,能写出像无花这样精彩古文的人不多了。他的作品似乎永远不缺少恢弘的场面、华丽精彩的文字和引人入胜的情节——特别是第一版在他没有起意把文章写成有史以来最大杂烩的时候。

第二版开头部分也还好,到小伐天杀玉帝时已经有些故弄玄虚的影子,很多东西写得云山雾罩,恶搞也多半过火。再到大伐天时,一些个闻所未闻的真圣上蹿下跳,动不动就“几十亿长的非龙非蛇大怪物”。第一遍看到或许震撼,天天看到也就不当回事了。更何况无花写文遍采众长,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说难听点是把读者当傻子了。不过写到后来,总算恢复得庄重一些,让故事得以圆满。颇有些古龙写《天涯明月刀》自己也无法控制的感觉。

(《神话断章》)

《神话断章》是一部伟大的神话史诗。初看开头似乎平平无奇,但到后来各种各样的情节人物纷至沓来,美不胜收。写法上颇似金庸,寥寥几笔便把情节交代得清清楚楚,语言不算华丽,但胜在自然流畅,雄浑大气。更难得的是作者始终能把大禹的命运作为红线贯穿其中,从夏到唐几千年历史风云尽在掌握之中,实在是功力了得。无花说过,以这本书的文笔来写网络小说,实在是有点浪费了。

忘了谁说的来着,无花的书情节变换迅速,连贯性不足,叫“神话断章”更合适。肥红的书则写尽《西游记》中人物的来龙去脉,不妨叫做“西游往生录”。

以道家视角为主的网络新神话小说很多,以佛家为视角的很少,但也不是没有。比如猫腻的成名作《朱雀记》。实际上这是一部半现实半神话的作品,主角生活的时代是现代,而主要人物则多来自神话故事里的。其实这种作品并不好写,而让神话中人和现代科技间有一个平衡则更难。《佛本是道》等书聪明地采取了飞升异界的做法。但在猫腻大爷的笔下,孙悟空也好,仙官转世也好,都还算是和谐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哮天犬等神将和现代化武器的对决,令人耳目一新而又惊心动魄。

这本书最大亮点在于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种写法渗透于作品的字里行间:邹蕾蕾模仿《平凡的世界》女主角的纸条,老猴儿孙悟空的阿玛尼西装,甚至主角到拉科鲁尼亚时都不忘说“这里有一支西甲球队”……这种写法既时刻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真实感,又跟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交互,有一种荒谬感。恰和故事情节相得益彰,让人回味隽永。

现在的主流评论界一般把我们定义的新神话小说归类到仙侠中去。其实这两种小说并不相同。仙侠小说如《诛仙》《尘缘》《凡人修仙传》等本质上是武侠小说的延续和扩展,它承袭的是从《蜀山奇侠传》到金庸武侠的道路,强调的是笑傲江湖的意气、缠绵悱恻的感情。而且它们所描写的人物和背景,都可以算是加强版的武侠背景,古典神话里的背景和人物一般并不出现。

(《诛仙》剧照)

而新神话小说则跟武侠小说没有太多关系,是以《西游记》《封神演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神话世界当成背景,以神话神物为主要人物写的,其内核也以神话故事为主,承袭的是古典神话小说的文脉。

新神话小说从创立、兴盛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也已经出现了类似《佛本是道》这样在网络文学史上可以留下名字的的经典之作。最重要的是,在传统文化复兴成为国家战略的当下,这一新兴的类型、题材和潮流,为中国网络文学甚至整个网络文艺承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命题,提供可贵的探索和实践:“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从“美猴王”到“大圣归来”:需求倒逼供给侧改革

正因为中国网络小说对上述这些传统文化母题、类型模式、故事原型的重译与重释、重述与重塑,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才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复活、重生和文脉的承传与延续。

这一现象传递给我们的,是非常令人振奋的启发: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正是中华传统文化承传发展获得新的途径与生命力的最好时机所在。

为何这么说?以“西游记”这个传统文化母题、类型模式和故事原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例:从四大名著《西游记》到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电视剧《西游记》,从周星驰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话西游》到21世纪“后西游”网络文化,从《悟空传》到《朱雀记》《西游往生录》再到“萌西游”的网络文学脉络,从21世纪初网络文学中“西游同人小说”(如《唐僧传》《沙僧日记》),到当下《大圣归来》《三打白骨金》等西游影视“国民IP热”……其源流之变,以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学/网络文艺和网络文化为桥梁,将当下整个时代的流行文艺和中国文脉的千年承续,有机地链接到了一起。

在这个链条中,第一个里程碑就是央视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它对《西游记》“经典”的重述与诠释,让自身也成为“经典”。六小龄童饰演的大圣深入人心,让整整三代人(70后、80后和90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孙悟空”。

(六小龄童版《西游记》)

它也唤醒了中国人对《西游记》的经典“国民记忆”,特别是中国早期动画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大闹天宫》(),以及具有浓厚“中国风”的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亚洲的第一部长篇动画片《铁扇公主》()、中国现存最早的神怪、玄幻类电影《西游记之盘丝洞》(年)……

无论是冠以所谓“中国风”或“革命西游”,还是“齐天大圣”或“美猴王”,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都是处于经典“文脉”的传承发展脉络线里,并承前启后。而且,年年署假都播,至今为止已达三千多遍的重播次数,使其对青少年的经典普及与传承,仍然框架于“正统、法统、文统、传统”体系之内。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发展之中,它和同期的经典电视剧《红楼梦》,提出了其后三十年“经典再造”和“再造经典”的重大命题:何谓“经典再造”?如何“再造经典”?解决不了这两个问题,就别轻易提“革XX的命”。因此,在这三十年里,无数牛掰的文艺工作者,都没有找到超越它、重新讲述《西游记》这个文化母题、故事原型和类型模式的新方法——包括原班人马打造的《西游记续集》(年)本身。

所以,你看《西游记》电视剧两个版本的重拍(张纪中版《西游记》[年]、浙版《西游记》[年])都还是在既有的传统框架内,无非是增加了技术特效,甚至在“讲故事”上还有倒退。

第二个里程碑就是“大话西游”系列:《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年)、《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年)……是“解构与重构”《西游记》脉络中最成功的作品。向前溯源,它承传香港邵氏电影“西游记”四部曲“情欲或日常西游”的解构之道:《西游记》()、《铁扇公主》()、《盘丝洞》()、《女儿国》();向后原流,它开启了《情癫大圣》(年)、《西游降魔篇》(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年)、《大话西游3》(年)等“宿命孽缘与暗黑西游”的重构之路。

(周星驰、朱茵版《大话西游》)

从“情欲与日常西游”的解构,到“宿命孽缘与暗黑西游”的重构,“大话西游”在承传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提出的“经典解构”与“重构经典”命题,至今在泛文化娱乐全产业链之中,还影响着“超级IP”如《西游记》《蜀山》《刺客聂隐娘》等经典故事新编的“七十二变”:都说孙悟空有七十二变,这些经典IP的故事新编,却远远不止七十二种;但无论如何变,都被框定在这个以变应变的框架体系内。

最重要的是,“大话西游”对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中的二十年中国青年影响深远。“大话文”解构和重构出一套全新的青年话语体系:无厘头、水煮、乱弹、戏谑……席卷网络,并构成了当时网络最流行的语体文体和网络文化潮流。言语即生产力,语言的革命总是带来思想的解放。它推动20世纪末21世纪初青春阶层登上时代的舞台,抢夺话语权和文化领导权。正是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之下,诞生了第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悟空传》。

作为网络文学“第一书”、赋予世人网络文学“第一印象”的《悟空传》,开启了我们所谓的网络文学1.0时代最核心的两个特质:网络文学的“文青时代”和“网络文学的同人时代”。

事实上,整个网络文学1.0时代都可以概括为“同人时代”:向大师经典作品致敬,以名家名作作为网络创作的源泉。今何在的《悟空传》以及包括后来一系列的《唐僧传》《少僧日记》等,其实都是同人作品,向《西游记》等四大名著致敬;江南的《此间的少年》等向金庸大师致敬……更遑论此后十年渐成“网络文学江湖最大帮派”的同人作品群――“魔戒”同人、“哈利·波特同人”“火影忍者”同人……事实上,网络文学就是一个“同人作品”的大数据库。

(被誉为“网络文学第一书”的《悟空传》)

但比这两个关键特质更为关键的,却是《悟空传》在世纪变化之初,就能准确无误地捕捉到变化中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世代在应对这种“变化”里最初的不适:自我的意识刚刚觉醒,自我的位置尚未确立,自我的身份就开始分裂――刚刚意识到“我在,故我思”,就要开始追问“我是谁”这种千古未曾解决的难题,并带来了从《悟空传》到《朱雀记》后西游记的逻辑链条中所谓的“起点之问”:“我不愿意处处按着世上所谓的道理行事”,但是,“我究竟应该依照何种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所作为?”

直到第四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朱雀记》中,让人振奋的那一声“吃我一棒”,这个问题才真正找到了答案——有生皆苦,佛祖突然大彻大悟,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安排了五百年后让众生皆灭;但是,易天行对这种安排说不!

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网络文学中最为系统地解释了面对“起点之问”的生存哲学:我不愿意处处按着世上所谓的道理行事,只因为,我要为我自己而活。活着,就要好好地活下去,且,要活得更美好,让身边的人更幸福。这直接预示和宣告了“我时代”的“我的哲学”。

在我们所划分的网络文学四个时代(1.0网络文学文青/同人时代,2.0商业类型文时代,3.0移动互联网时代,4.0超级IP时代)之中,猫腻的系列作品成为贯通四个时代的抛物线,并成为里程碑。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以《西游记》为文化母题、故事原型和类型模式的网络小说:《重生西游》《西游封神》《梦入西游》《混在西游当妖王》《大泼猴》《西天》《齐天传》《重生西游之从零开始》……可以列出几十上百部。

这里面,最值得注意的,却还是从《悟空传》到《朱雀记》,再到“萌西游”潮流,所构成的一种抛物线下的“断裂或分水岭”:

假若说《悟空传》具有超前于时代的意识,作为一代人的青春传记,两个悟空的身份分裂和自我意识的寻找,带有面对变革时代“我是谁?我到哪里去?”的哲学提问味道;

那么《朱雀记》已经带有商业消费时代精英之忧和大众之欢的矛盾、冲突和对峙味道,“有生皆苦”,但是,“苦中才能体会到乐”,并不能让佛祖等少数人决定大多数人的命运;

到了《娘西游》,那就是彻底的大众狂欢了,而且是女性向的集体娱乐——所以,萌,无限。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此前难以想象的问题:当孙悟空变成孙舞空,以及一众神仙妖精,都被变更成女性身份后,前两部“续西游”所可能触及的深度被削平、消解之后,作者会构建起怎么一样一个“快感触萌”的第二人生?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二次元渐次“次元碰壁”、侵入到三次元地球的“小时代大序幕”一个了不起眼的引子而已:首先,是入网“流”,从二次元亚文化侵入网络经济生力军;其次,成为网络文学类型文主流,从网络小说《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到《娘西游》,一个个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粉墨登场,甚至反穿女角(太白金星成了小萝莉,罗斯福成了美少女),只为了这一场“萌”戏;进入到泛文化娱乐全产业链的商业化主流,连社会主流文化、主旋律也“奔跑吧,小鲜肉”,如《解密》中的主角萌萌哒;甚至上到国家元首的形象重塑与国家叙述模式变革——“全民都萌习大大”,下到“奥运网红”使出洪荒之力“卖萌记”,我们进入一个“全民卖萌时代”:人人都在卖萌,萌全面渗秀进社会现实生活之中!这就是一个“卖萌的时代”啊。

(《大圣归来》)

这就是一个“萌萌哒的世界”啊。卖萌都成了一种艺术。我们也要“艺术地卖萌”。于是,出现了第四部里程碑式的“集大成者”作品《大圣归来》。在我们看来,《大圣归来》具有三大核心特征:

1.在把一个好故事讲得很好看的故事模式上,采取了好莱坞典型的“英雄之旅”模式。当然,它并不完全符合这种“英雄冒险”的套路。比如,师父这个形象,本应该是“导师”(智慧长者)的角色,抚养并开启江流儿的觉悟意识;然后,江流儿再去“唤醒”大圣……这个线索,根本就不成立。这也是它故事不成熟的地方,以及可以提升的空间。

2.从“萌唐僧”的人物设计,到江流儿身世的“重译”,再到“妖乱长安”等世界体系设定等,彰显了大众流行文化文本对年轻受众的二次元/亚文化等全面吸纳。

3.对“西游记”故事原型、类型模式和传统文化母题的重译与重释、重述与重塑,在承传发展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解构与重构,直接切中了中国人当下普遍的大众心理、国民心态和集体无意识。

比如,在影片开场,通过江流儿父亲的故事讲述、长安城中的秦腔皮影戏和京剧表演三种方式,完成了对六十年代《大闹天宫》的“重述”,从而在全片营造出一种期待“大圣归来”的心理和愿景。

(《大圣归来》中的小男孩儿)

这是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们呼唤王者归来。然而,微妙的是,我们期待的是“别人的英雄”,而不是“英雄的自己”。江流儿为什么想大圣去救傻丫头?因为大圣是他心中的英雄。符合江流儿心意的大圣,才是他的大圣,想回花果山不理世事的大圣不是他的大圣——这跟当下网民以及民意对英雄的集体情结甚至“绑架”心态是一致的。

归纳起来,从《大圣归来》到《刺客聂隐娘》……“让网络文学真正有力量”的核心元素(如宅、腐、基、萌)及其所根源的庞大的二次元/亚文化X微社群、类型数据库、网络跨国界跨文明跨时空的“经验与想象共同体”等我们所谓的“地下水体系”,已经全面从网络文学主流类型文,跨过边界,全面涉透到整个社会大众流行文化甚至是主流文艺中;甚至,已经主导了我们对社会现实生活“第一人生”和互联网虚拟现实“第二人生”的自我想象与建构。

(《刺客聂隐娘》剧照)

尤其是在这个过程,它通过从类型文到大众流行文艺对所谓“类型模式、故事原型、文化母题”进行重述、重释、重译、重塑时,与席卷中国的一切潮流背后的个人-大众心理、国民心态、民族/国家/人类集体无意识互鉴融合起来,就深刻地改变了受众及其需求,倒逼着整个泛娱乐全产业链的生产机制变革,倒逼作家作品及泛文化娱乐创意产品的创作实践和形态业态,甚至倒逼着整个流行文化与主流文艺的重塑。因此,成为下一年“变革”和“创新”的历史新起点:创新供给以激活或满足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成为泛文化娱乐全产链的轴心命题。

因此,当《大圣归来》把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美猴王”,重塑成西方审丑趣味的“丑猴无敌”时,重新考察整个华人地区以及亚洲—世界范围内有关《西游记》题材的不同文艺作品表现——日本“阿童木之父”手冢治虫导演的动漫作品《孙悟空大冒险》(年),唐僧变成了女性的日剧《西游记》(年),韩国动画《新编西游记》(年),日本神话剧《西游记》(年),越南版《西游记》(年)等等——《大圣归来》所探索和实践“中国市场世界资源”和“中国题材世界元素”两种形式,能否通过“创新供给以激活和满足需求”,面向海内外青少年重塑“中国的美猴王,世界的齐天大圣”?

当下,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面临着需求倒逼供给的变革与创新。从《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受众变了,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怎么能不变呢?

不但面向国内市场如此,面向海外传播和全球战略,更需如此——21世纪以来数十年对《西游记》故事原型、类型模式与文化母题重译与重释、重述与重塑,已经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化、全球化和时代化——其核心就是“年轻化”——演绎,是赢取下一代(网生代)的最佳战略。

4从“POWEME”到“IPOWER”:“年轻”何以有力量?

年轻就是力量。但年轻何以有力量?

上个世纪末,在中西文化激荡中,诸多重要观念在中国得以孕育和发轫。

其中,最重的一种时代精神,就是:如历史本身那样讲述历史,







































复方驱虫斑鸠菊丸
得了白癜风好治疗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dc/166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