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候多时,这部备受好评的《敦刻尔克》终于来了
外网口碑炸裂,烂番茄保持在93%的新鲜度。
《敦刻尔克》(Dunkirk)今日(9月1日)起在内地盛大公映,这部电影由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Nolan)耗时三年打造,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展现了二战历史上一次传奇军事行动——“敦刻尔克大撤退”,如果没有这一次的大撤退,整个二战的历史将会改变。这部电影在海外上映时曾获得不少媒体满分评价,王思聪、丁磊、舒淇、林更新、陈奕迅、李晨、林更新、李现等不少中国明星名人也曾公开表达了对这部电影的期待或推荐。这部当下最热门的好莱坞电影,相信接下来会是很多人的谈资。
影评人ErikDavis更是称“诺兰用《敦刻尔克》再次证明自己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电影人之一”。
《敦刻尔克》在海外好评如潮已是人尽皆知,许多外媒称这部电影会是今年颁奖季的大热门,“年度最佳”“诺兰生涯又一巅峰”。原本以为战争片就是打打杀杀,手撕敌人,但诺兰偏不这样拍,PG13的等级,连13岁的孩子都可以看的战争片,不用血腥去展现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多面,诺兰的这招险棋赢得漂亮,收获不少赞誉。
海外的评价一出来后,国内的媒体和观众也炸开了锅,这部年度佳作何时会上映一度成为焦点,甚至不少粉丝赶往香港一睹为快,如今这部电影终于在内地上映。不少名人和明星也公开表达了对这部电影的期待或者推荐。“国民老公”王思聪出席了影片中国首映礼,他表示:“诺兰是我从小的偶像,他的电影我都看过,这一部也很期待“;王思聪好友林更新在接受某杂志访问时也表示,诺兰是他非常欣赏的导演,对《敦刻尔克》非常期待;李晨在微博上晒出了《敦刻尔克》中的招牌飞机照片,不少粉丝留言,原来你也在期待《敦刻尔克》;《战狼2》导演吴京在看完电影后在自己的微博上给《敦刻尔克》点赞:“不愧是了不起的诺兰,一戏一格,竟无重复!”文化名人袁腾飞评价:“战争的残酷和求生的信念,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都通过完美的画面和音效展现在观众面前。”此外如丁磊、陈奕迅、舒淇、彭浩翔、张小北、周黎明等名人也都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这部影片的期待或推荐。
电影改编自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
来自媒体的评价同样热烈。媒体人对影片品质高度推崇,“开创了同类电影的新高度”,“大师级的‘主旋律’电影,会成为经典”;影片的沉浸式体验备受认可,“没有血肉横飞却处处让你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有种窒息的感觉”,“第一个镜头就将观众直接拖入战场,每分每秒都在绷紧神经”;诺兰的叙事功力也是
撤退生死一线,救援让人落泪!诺兰采用少台词的手法让观众聚焦画面魅力
电影讲述了二战初期,40万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的海滩之上,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一起来营救军队的故事。
然而诺兰却在本次来华宣传时亲口说明:
这并不是一部战争片,而是一部悬疑片。
或者说,电影的重点没有被“战争”本身所局限,而是另辟蹊径,着重于一些悬疑元素的展现。
因为诺兰觉得:“这(敦刻尔克大撤退)是我一生中听到最具有悬念的情形,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投降、要么死。”
还真是很残酷的选择。
《敦刻尔克》取材自堪称奇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的英国军民创造奇迹,将数十万被德军围困面临灭顶之灾的将士成功撤离。这不仅是扭转二战局势的史诗传奇,永不放弃的信念和同舟共济的情怀更具有感动世界的永恒魅力。
我国著名军事专家“局座”张召忠也大赞《敦刻尔克》,他表示:“从这部电影我看到了中西电影文化的差异: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不是一个虚拟的故事,是大敌当前丢盔卸甲般仓皇出逃,不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般大规模进攻战役,这种题材很少有人愿意拍摄。诺兰视角独特,他看到了有一种胜利叫撤退,如果没有敦刻尔克40万人大撤退,就不可能有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为了达到这种悬疑的效果,诺兰开始大玩特玩起他最擅长的——电影结构。
诺兰从最早的处女作《追随》就开始使用非线性叙事;
《记忆碎片》更是将碎片式叙事手法发挥到极致;
《盗梦空间》又通过不同层梦境的设定,将电影巧妙自然的分割开。
影片采用海陆空三线叙事,在故事核上采用撤退与救援两条线,撤退生死一线争分夺秒,而救援的热血与情怀更让人感动落泪。为还原历史,《敦刻尔克》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诺兰启用大量真实战机舰船,其中很多还是珍贵的二战古董,片场如同小型博物馆。团队走访了大量亲历者,将老兵的回忆在片中还原,诺兰还请到了当时参与救援的民船船主,请他们开着船来参演。诺兰坚持最大限度实拍,IMAX摄影机有时被绑在机翼上升空,近距离捕捉最真实空战;有时浸入海水记录船只被击沉、官兵九死一生的揪心场面;甚至连高难度的坠机场面也是实拍。如此种种带来前所未有的真实质感,令观众“穿越”回历史现场。亲历大撤退的二战老兵曾送上最具说服力的评价:“和我们当年经历的几乎完全一样!”
诺兰还表示,本片的台词过少是故意的,他希望大家更聚焦画面的感染力,“以前的经典老片,台词也不多,同样具有震撼力,这让我在构思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了很多启发。”
而这次的《敦刻尔克》,诺兰当然也不会像大多数战争片那样按时间顺序讲述战争,他选择了战争片鲜少使用的三线叙事法。
分别从海,陆,空三个角度进行拍摄。
三个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时间跨度。
在陆地(也就是港口)发生的事情是以一周为维度;海上以一天为维度;空中则以一小时为维度。
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维度,不断切换交错,最后三条时间线融汇到一起,营造出“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紧迫感和悬疑感。
连诺兰本人都坦言:“对我来说,与时间赛跑,是这个故事最独特迷人的元素。”
诺兰是当今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名导之一,从不固步自封的诺兰在《敦刻尔克》中做出全新探索,一个战争片,全片没有敌军也是看过的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尽管媒体和不少观众都将这部《敦刻尔克》定位为战争片,但诺兰不只一次在接受访问时予以否认,他说:“《敦刻尔克》是一部悬疑电影,我拍的是一个生存故事。”
已经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表示:“如果你期待看到的是《血战钢锯岭》,那么你会失望的,如果你期待看到的是一部战争片,那么这部电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因为从来没有一部战争片长这样。”
活着就是胜利,是这部电影最想表达的主题,恰恰是这一主题引起了全球观众的共鸣,因为活着,是每一个人的大事。“会不会担心中国观众不买账这个电影?”在诺兰来中国接受媒体访问时,这个“保温杯”大叔毫不掩饰的表达了自己的“焦虑”:“每一部电影上映之前我都会焦虑,但我相信这个故事具有普世价值魅力,这段历史是属于世界的,我一直想拍它,拍摄这个故事是我的荣幸,希望中国观众也会喜欢。”
不论是预告片里让人悬着心的滴答作响的秒表声,还是这“很烧脑很诺兰”的影片结构,都印证了导演对于时间这个概念的执着。
“我总是着迷于时间,着迷于时间的主观性。”
更加大胆的是,《敦刻尔克》中的人物对话、独白寥寥无几,大部分时间都在用音乐去衬托人物和环境。
听说诺兰甚至一度连剧本都不怎么想写。
他说:“我告诉他们,我不想要剧本,我就想把这个故事展示出来,就好像,把这个故事重现,然后用摄影机拍下来。”
但是制作人兼诺兰妻子的艾玛·托马斯无情的否决了这个提议。
于是,诺兰只好“非常非常快”地完成了《敦刻尔克》只有76页的剧本。
这个长度不光短于大部分常规剧本,作为战争题材影片来说更是简洁的可怜。
真是有才,任性。
试问谁不想这样任性地搂着汤老师?
看来,诺兰这次是有足够的自信仅靠演员们精湛的演技,结构上精彩的布局以及老搭档汉斯·季默的完美配乐,就能营造出一种“全程让人提心吊胆”的悬疑效果。
能把一个战争题材的商业电影玩出这么多花样,也是没谁了。
电影中更是很少出现过于血腥暴力的战争场面,在北美被定为PG-13级(辅导级,13岁以下儿童要有父母陪同观看)。
可以想象到,诺兰这次并没有把故事聚焦在单一的主角身上,讲述残忍的战争对于个体的影响;
他所要表现的是所有被困于敦刻尔克海滩上的士兵的痛苦与绝望,以及对于求生的迫切。
怪不得诺兰说:
“这是一个关于求生,而不是关于战争的电影。”
没有过分视觉的冲击,和大量的台词铺垫,同样能让你见识到战争的残酷,让你把一颗心从头悬到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近两年与战争题材相关的电影那可真是遍地开花,频频出现,而其中更是不乏一些口碑票房双收的佳片。
这些影片有的发生在战场上,有的聚焦于战场下。
像是《战狼2》,不仅演员、剧组为了影片效果,拍摄时走心、玩命,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深处异地遭遇战争时的无助与渺小;
《血战钢锯岭》则是还原了战场上的血腥与残忍,从而也突出了男主角反对战争反对杀戮的崇高精神信仰;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不仅革新了观影的视觉效果,更是让我们认识到了现代社会中战争对于一个人精神上的伤害有多深;
而纪录片《二十二》,更是揭开了历史的伤疤,让我们直面这些终其一生都被战争所伤害的人群,她们的遭遇也提醒着我们,战争的结束并不能代表她们痛苦的终结。
然而无论是直击战场上的残忍厮杀,还是目睹战场下的悲惨命运......这些电影的核心,都绝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讲述战争,描绘战争。
它们都是通过展示战争残酷血腥,甚至灭绝人性的一面,从而表达其中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的内核。
抛开剧情、特效、演员甚至票房不谈,这些电影能带给人们对于战争的思考,对于历史的反思,让人们认识到战争的残忍与危害,也能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就像《敦刻尔克》中那些响应号召开着游艇渔船去营救被困士兵的英国老百姓;
那些为了保护士兵不惜献出生命的飞行员;
甚至那些被困于海滩的士兵;
他们被卷入战争中,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
和平,既是奢求,亦是希望。
就像拉尔夫·沃尔多·埃莫森说的那样:
“真正而持久的胜利就是和平,而不是战争。”
赞赏
长按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专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dc/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