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7.html本期嘉宾:
王飞:
一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先后任职中国商飞公司旗下的飞机制造、成都航空、飞机客服公司的高管,在工作中,他是一位怀着大飞机事业情怀,激情进取的管理者,在工作外,他自号栖园主人,嗜茶蒲园林,潜心中国历史文化,在累日研究学习的基础上,于古典诗词、文言散文、书法、绘画上小有所成,在成都宽窄巷子举办《翼与艺》书画展,在成都居住期间出版由余秋雨、阿来、赵忠祥推荐的文言散文集《蜀中记》,在上海工作生活交游期间即将出版《江南记》,还将个人生活情趣、雅致的生活片段集腋成裘,编为《栖园日记》。除古典题材外,王飞还集有现代诗一册,在今年疫情闭关期间,灵感突现,一个月的时间,狂写十三万字,以细腻的笔触,叙述了一个24年碎尸凶杀悬案,柔情、挣扎、反叛、血腥、衰老、欲望,交织纠缠在一起。
精彩内容:
王飞、栖园主人,集两个截然相反的矛盾体于一身,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接下来的采访,也许会为我们揭开这个谜题。
叶杨:王飞,从名字看,您就是和您从事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别人也这么说过吗?
王飞:是的,也许是命中注定,也许是一种暗示,我高中毕业报考志愿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果然如愿以偿。在学校的双选会上,工作单位也是投的上海飞机制造厂,又是第一个收到录取通知的,后来组建成都航空公司,派去组建的四位人员里,我是其中之一,现在在飞机客服公司工作,主要管理四十余名飞行员队伍,也许这一辈子就为大飞机事业的人了,对,大飞机的人。
叶杨:作为一个企业的高管,您是怎么把工作和业余爱好处理好的?
王飞:工作很重要,他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但光有工作,生活就会很单调,人生是多彩的,所以,工作之外的情趣万万不可少。工作都是用的整的时间,朝九晚五也好,加班也好,其外会有很多碎片时间,比如上下班路上、出差途中、周末等等,合理用好这些时间,化零为整,日积月累,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随身包里始终会有一本书,看完就换一本,而且夹一支铅笔,随时作记号。还有就是现代人有手机很方便,当然有很多诱惑,比如刷小视频、玩游戏,这些沉浸式的娱乐会吸掉大量的时间,然而收获很少。我从来不安装此类APP,我一般用来听音频,关于历史文化的,比如袁腾飞讲历史、余秋雨的文化必修课、蒋勋讲红楼梦等等。知识是积累的,而不是突击一本正经学的。包括写作,我大部分文章都是在手机敲出来的,因为灵感来了,手机是最好、最快的记录方式。
叶杨:就像你的名字一样,你给自己起了一个号叫“栖园主人”,看了栖园主人的作品,感觉是另外一个人,感觉您是从古代走出来的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您是这样做到的呢?
王飞:算不上精通,只是略有涉及而已。我喜欢美的东西,其实您刚才说的那些都是美的表达,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而且他们是相通的,比如一段古琴,一幅书法作品,都有轻重缓急、浓淡枯湿,都有留白,造园也是,画画也是,包括摄影。当然,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个美是有根的,不然就是空中楼阁,是东施效颦。比如你要写诗词,就必须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文章也是,书法也是,现在人写书法,先从草书、丑书练起,楷书都不会写,更不用说小楷了,还有就是动不动就写“大江东去”,写一辈子书法都是写别人的作品,殊不知过去文人写字,都是自己作品,比如古代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都是作者自己的诗文。我自己追求的就是这样,练小楷,抄自己的诗词文章,画自然中的画、心中的画。
?茗炉烟下,读书草木深。
梅花开自落,时而闻鸣禽。
叶杨:你是工作原因派出四川成都,为什么就能够出一本那么有分量的书了呢?而且还是文言散文,您这个功底是怎么炼成的呢?
王飞:先说文言这个事情,其实中国自古的书面语言都是文言,日常说话还是白话的,毕竟书面是读书人的时,过去读书人是非常少的,而且又是毛笔写字,很慢,自然就会用很少的字表达,就像近代发电报,按字算钱,所以都尽量用文言文,比如“父病,速归”之类。现在人写字用圆珠笔,甚至都是电脑打字,所以不珍惜用字,凡事长篇大论一番,浪费读者时间不说,还失去了文字本身简洁的美。所以我从不读现代人的书,特别是网络文学,除经典、唐诗宋词以外,我的书基本是宋元明清的一些作品,比如苏东坡、张岱、袁宏道、徐渭等等,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一个偏好,而且相类似的作者圈子越来越大,收获就越来越多,也就有了想写一些东西的冲动。
我一开始在派去成都之前是写现代诗的,那时候还是博客时代,有很多朋友。到了成都以后,遇到了很多写古体诗的同道,就慢慢过渡到古体诗,因为古体诗五言七言,表达的意思篇幅有限,而且很隐晦,因此就在每首诗后面用文言写一个小注,后来注越来越长,就变成了诗的序了,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实是《桃花源诗》的序言,但是作为正文的诗很少有人知道,序言反而出名了,人们耳熟能详,成了名篇。就这样,我用文言散文的形式,把在四川游历所见记录下来,多了就成了一本集子。
叶杨:为什么叫《蜀中记》呢?为什么你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就能写一本书?
王飞:我读过的书里,南宋的陆游从山阴到四川上任,溯江而上,五个月时间每日所记,就成了一本《入蜀记》。还有明朝的曹学佺,在四川任职期间,有一本书叫《蜀中名胜记》,所以我就给自己这本书起名叫《蜀中记》。一开始也没有功利心说要出版,只是凭自己爱好写出来,算是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一个记录,后来放在一起看,气象就不一样了,感觉还能拿得出手,就出版了,现在成都一些文化旅游地的书摊上都能看到我这本《蜀中记》,成了人们了解四川的一个小小的窗口。
至于写作,那是阅读量转化的产物,几十篇上百篇的文章转化成一篇就很可观了。就像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样,文章就是大量的阅读加自身的经历的产物,这是事物产生的一般原理。当然还有各种文化艺术元素的结合、发酵。
叶杨:文言文吸引你的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哪些因素呢?
王飞:文言文除了短小精悍,有作词造句,词句的形式美,描写雅致事物的美,还有就是韵律的美,这个往往会被读者忽略,并不是只有诗词才有韵律,文言文的句子也是有韵律的,读起来抑扬顿挫的美,像音乐那样,多一个字或者少一个字都不行。字词之间用“之乎者也”关联起来,即使没有标点符号,也能按照语感读出来,理解它的意思。古代的书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就是所谓的句读,到了白话文才吸收西方的语言标点符号,形成现在的白话文的语言体系。
穿寺而过,仄径拗折而上,时巨石当道,朱文患漫;时古树生磴,负石绝出。时树根盘结欹石之上,似欲抱之而升天,负之而下山。一路苔阶莓砌周回,藤络莎被荟蔚,游者寥寥;时啸歌与山谷互答,不觉五内俱热,脱衣挟行。遂至蒙顶山门,拾阶而上,为天盖寺,祈为漏天之盖也。寺前坦垲,广置桌椅,可茗饮枯坐,吐纳清气。周植千年银杏十数,巨干参天,乱枝穿空,群峰淡冶,远山绵邈。寺前左钟右鼓,中为茶神殿,供茶祖理真像,风神特秀。穿殿而出,有水滴沥入颈,激灵回望寺顶,瓦间晶晶正消残雪耳。
右折而上有空亭翼然,曰蓬莱,对望有大禹像,须冠巍峨。转左行茶陇绿烟中,冷翠扑面,青苔朽木斑突如盆山。沟壑中残雪莹莹,不觉汗冷身凉,复加衣前行。石蹬之侧,忽见山茶树高数丈,有白腹灵雀鸣跃花枝间,啁啾不已,琼花坠地,空阶沥沥,更显苍山寂寥,不觉胸中有句出:飞鸟鸣高树,落花坠空阶。真清冷美绝也,盘桓不忍去。
《蒙顶残雪游记》节选
黑白昼夜无非是,弦在枰上子在弦。
且将此物携归去,每着一子一乘禅。
叶杨:您回到上海以后,还有那些写作计划呢?
王飞:其实我在工作上是一个很有计划的人,每天晚上会在大脑里梳理一下未来几天的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好,才能临阵不乱。但是在写作是,是随性的,不强求自己,《蜀中记》的出版也不是计划中的事,只是水到渠成而已,后面的作品集也是这样,《江南记》正在编辑,大概年后会出版,也是记录江南的一些交游、风物的记录,因为自己在这个阶段增加了一个爱好,就是金石、瓷器的收藏,对收到的一些古代特别的种类和器物会有一些探究和记述。
叶杨:《蜀中记》和《江南记》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王飞:都是文言散文,或者叫小品文,篇幅大多不长,而且两本书开本和设计一脉相承,算是姊妹篇,如果后面再有文章积累,可以再出第三本,叫《域内记》,对国内我所去过的地方的记录。那就成了三部曲了。
不同点是,四川以自然名胜著称,江南则以人文著称,所以江南特别是吴越之地,能写的地方、人物、事物不胜枚举,特别是江南文人,是一种雅致的文气,而四川的文人是一种市井的江湖气,这是不一样的。这也算是地缘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山水也是,比如虎丘、西湖,都是婉约的,像园林一样,江南的园林也多,也是记录的一个重点。而四川就很少有这些,都是大山大江。
叶杨:从受众群体来说,《蜀中记》《江南记》哪个会更大一点?
王飞:应该是江南吧,毕竟人们对“江南”这个词的认知度要高很多,在所有中国人心目中,它是优雅的代名词,接受度就会更容易。而且历代写江南的作品尤其多,如宋朝的《武林旧事》《梦梁录》,明朝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清朝的《板桥杂记》《浮生六记》等等,历代大文豪也特别多,可以说是天然的文化群体集聚之地,和人们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fz/7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