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蛞蝓

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事件的二十一个启示


中国医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一件喜事.

然而有趣的是,走到微博等舆论场,或各大新闻门户(网易,头条新闻等),我们看到的并非一片欢歌笑语庆祝中国人的诺贝尔奖,而是铺天盖地的争吵甚至谩骂.

当然,这种舆论混战也是意料之中.毕竟它对这几十年形成的庞大,固化的舆论场造成了多个角度的冲击,如惊涛拍岸,自然要卷起些浪花.

那么,这场舆论战争中,究竟有哪些焦点议题呢?这些问题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容我慢慢道来

焦点议题一:青蒿素和中医

这场网络舆论,首当其冲的是中医问题.有两个事实众所周知:

提炼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灵感来自中医医书

中国民间有庞大的反中医舆论场(俗称中医黑)

自然的,中医黑和中医粉的争论再次由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引燃.先把两者积年累月的争论放到一边,单从青蒿素一事,我们循序渐进地可以看到哪些启示呢?

首先,从各种报道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发现青蒿素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一场国家发动的,专门针对疟疾疾病的医学项目(项目)的成果.

屠呦呦属于该项目中中医药的研究小组,他们的工作正是用中医药文献引导科学研究.

对比现代工业,这个研究小组的角色比起设计工程师来,更加类似质量工程师,职责是验证和改进.

所以中医对青蒿素的贡献,并非媒体轻描淡写提供了灵感,而是指导性方向.研究的前提就是中医方药中存在治疗疟疾的有效手法,可以改进使用.

这些事实给了我们第一个启示:

1启示一:中医药文献引导现代科学研究是可行的,中医传统医药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宝库

其实屠呦呦不仅从古方中得到了草药的选别,这也是媒体容易忽视的一个点.

用各种使用青蒿的方法来对抗疟疾和相关疾病,一直是传统中医中常见的手段.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直接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一度困扰屠呦呦的是,历史记载认为青蒿确实可以治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缘何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

葛洪的方子给了屠呦呦灵感,而方子的关键在于冷水渍,绞取汁,让屠呦呦想到是不是高温破坏了青蒿的有效成分.这也是一个启示

2启示二:中医药的发掘价值并不局限于草药

然而我们同时看到,屠呦呦他们调查了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

最后,从种草药中,得到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还经历了次失败.

而且古人也因为历史局限性,会认为疟疾和鬼怪有关,也会保存一些纯粹巫术和迷信的治疗手段.

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

3启示三:传统中医精华与糟粕并存,并非捡起来就能用,严格的筛查和改进对中医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有益的

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尽管在葛洪所在的东晋时期,已经有各种对抗疟疾的治疗手段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但疟疾千百年来仍然是中国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恶鬼.

像青蒿素这样高疗效副作用低方便量产的良药,毕竟是当代的产物.不断筛查精选原材料,经过动物实验,毒理研究,发明了现代的提取方法,还且通过工业化实现量产后,才真正变成对抗疟疾的福音.

发明青蒿素的过程,本质上讲,就是用现代的手法,把传统中医有效的治疗手段发展得更有效率.

所以我们要看到:

4启示四:传统中医精华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能发挥出更大的效果

然而问题来了,在没有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支持下,传统医学仍然积累了类似青蒿素这样许多值得发掘的精华.而且用青蒿对抗疟疾并非一人所知,而是广为流传的中医知识.

那么,传统中医凭什么在没有科技条件支持下,也能发现有如此有价值的成果呢?

其实我们从屠呦呦的研究历程中也能发现一二:

研究小组从医书和老中医中搜集了数以千记的治疗方案

研究小组对各种方案逐个筛选,做了数百次实验

为了证明方案的疗效,研究小组成员甘心亲自复用研究毒副作用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起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想起神农,孙思邈尝百草的传说.今人和古人的做法,本质上是一致的.

和中医黑所说不同,他们并没有从已有的理论中凭空设计任何药方.他们所做的,是搜集别人的实践,自己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辩证,经过数以百计的失败才得到成功.

中医效用的原因其实很明白.劳动人民在生产和实践中因治疗疾病的切身需要,发现和尝试了各种治疗手段.

而历代的医家亲自对这些医疗进行搜集,归纳,检验,分析原理,并通过教育将经验流传下来,这才形成了庞大的传统中医体系.中医理论并不是从形而上学的概念中产生的,而是从基于实践的朴素辩证中形成的.

这也是一条启示:

5启示五:实践和辩证才是中医发展历史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医精华珍贵和值得尊重的原因

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也可以看到,发明青蒿素并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更不是一个自然而偶然的事情,它是若干充分必要条件下的一个主观努力成果.

它的诞生有哪些关键的逻辑要素呢?

积累了千百年医疗实践,传承至今的传统中医

由于对中医的尊重,提出了中医验方治疗疟疾的科研思路

现代的调查研究手段,和科学技术

一群既懂得中医,又懂得西医的技术人才

长时间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坚持到底的决心

其中1,3,5都是既成事实,但2和4在当代却是极具争议的.

中医黑主张废医验药,验药无非是废医之后的附带步骤;而且现在无论中医黑,还是中医粉都公认,好的中医已经很少了,更不用说融贯古今的.在这个时代都不具备的条件,为何在屠呦呦那个时代实现了呢?这便过度到了第二个焦点话题:

焦点议题二:青蒿素和时代的关系

青蒿素的发明是有历史属性的,它是特定时期的产物.这个断言基于两个前提:

尊重中医是发明青蒿素的前提

中西医结合并用于实践,是发明青蒿素的前提

如果这两个因素具有时代的特征,那么青蒿素的发明就具有时代的特征.

首先,尊重中医难道也有时代特征吗?当然有.我们这个时代就是不尊重中医的,这点不用多说了.

在屠呦呦之前的时代,其实是更不尊重中医的.中华民国时期,西学把持的知识界普遍反对中医,而废除中医也是历届民国政府共识.是否通过行政法令废除中医行医,也是当时政权经过多次博弈的.而从民国一直到年,中医始终没有进入正规的教育系统,很长一段时间传授都没有法律保护和规范.

这个时期中医存亡都难料,更不用说发展了.想必这样的国策才是当代中医黑所赞赏的.

中医重新得到重视是在新中国

毛泽东在接见全国卫生行政人员代表时,从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角度着重指出,只有很好地团结中医.

提高中医,搞好中医工作,才能担负起几亿人口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

他还进一步强调指出:“卫生工作方针问题……要以预防为主,发挥中西医药人员的作用,这个方针是对的。”

年12月,毛泽东发表对卫生工作的意见:我认为中国对世界上的大贡献,中医是其中的一项。

中医是在农业、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宝贵的经验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

他还指出:“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将中医的历史地位提高到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的高度,足以说明毛泽东对中医药学的重视。

为什么毛泽东会如此重视中医呢?

除了传统中医本身是有精华存在之外,更关键的因素有三:

新中国经济基础差,而中医由于源自农业和手工业,并且注重疾病的预防;它是当时廉价而且有效的医疗手段.

当时的西医人数少而且集中于城市,要惠及中国广大人民,存在着主观和客观上两方面的困难.

毛时代的国策,并非只为少数城市精英服务,而是着眼于全国人民,尤其是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

治疗疟疾明显是以上动机的产物.因为疟疾最好的防治手段不是吃药,而是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对城市富裕阶层而言它的意义要小的多.

而且即便是当代国际奖项对青蒿素的评价中,也会额外强调它主要对第三世界国家,主要对穷人产生了巨大贡献.

于是我们又得到了启示:

6启示六:发明青蒿素前提是尊重中医.尊重中医,因为中医的农医属性和调理理念,对不发达地区和穷人而言特别廉价且有益

然而尊重中医不等于发展中医.发展中医也有各种各样的思路.新中国是如何引导中医的发展呢?

在50年代初,国家的中医政策非常严苛,医师证书要求的知识不仅包括中医全科,还涵盖大量西医内容.这使得大部分传统中医无法获取资格,教授学徒也为无证行医.结果西医日多,中医日少.

发现这一问题后,中央花了很大力气来纠正.举几个例子:

要求卫生部“要主动团结中医,欢迎他们,给他们以应有的地位”,“对中医和西医要一视同仁”,“不能鄙视、歧视中医,要尊重中医,国家要给中医以帮助”。

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的社论,认为发展中医就是“如何通过认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逐渐使它和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的问题,就是要根据现代科学的理论,用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医学的学理和总结它的临床经验,吸取它的精华,去掉它的糟粕,使它逐渐和现代医学科学合流,成为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的报告。卫生部对自身不能正确对待中医的思想和做法进行了反省和检查.年11月27日,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废除中医师暂行条例的通令》。至此,中医药事业开始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若一味要求用现代西医改造中医,揠苗助长,还没有到屠呦呦加入研究小组,她后来咨询的老中医都可能找不到的了.

可见新中国对中医的尊重并非口头上的尊重,而是尊重了中医独特的传承传统,与西医的不合,以及落后于现代科学技术这一现实.水至清则无鱼.恰恰只有尊重中医的不足,让它有生存发展空间,才能获得历史进步.

这也是给我们的启示:

7启示七:尊重中医,意味着尊重传统中医与西医医理和传承等方面的区别,不削足适履8启示八:尊重中医,意味着包容中医历史发展中的不足,在发展中现代化,不揠苗助长

没有这两点,就不会有中医药研究方向的屠呦呦,更不会有项目的中医药研究小组.

然而仅仅放任中医的发展,也不会出现发明青蒿素的另一个重要前提:精通中西医的研究人才.

我们看屠呦呦的访谈和回忆得知,她年就考入北京大学,专业是西医,是正宗的西医人才.然而毕业之后,却被分配到了当时的中医研究院工作.

为什么西医的人才要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呢?

年8月7日,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三大卫生工作方针,毛泽东亲自为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毛泽东的这一指示为中西医结合、彼此间团结合作指明了方向。

年8月,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更加详细、全面地阐述了“中西医结合”思想。他指出,“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新医药学。”“要把外国的好东西都学到。比如学医,细菌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病理学,这些都要学。也要把中国的好东西都学到。要重视中国的东西,否则很多研究就没有对象了。”

这则报道只是一个缩影,让我们看到新中国时期是如何考虑中医发展方向的.

团结中西医,中西医结合作为当时的指导性政策,才会出现中医研究院这样的机构,把大学毕业的西医屠呦呦,分配到从事中医药的研究工作.没有这一举动,那么青蒿素在中国很可能仍然停留在古方和民间习俗中,因得不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改进而寂寂无闻.

这也是青蒿素诞生历程中的一大启示:

9启示九:发展中医,需要在尊重中医的前提下,使之更多地学习现代医学的科学与技术

没有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道路,也不会有一个从北大西医专业毕业,就走入中医药研究的屠呦呦.

但是中西医一结合就足够了吗?传统中医对现代医学而言,并非捡起来就能用;那么西医对中医而言,是否抄过来就可以现代化呢?

果真如此,就违背了中医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实践和辩证之中发展了.而中医的现代化,也如同当代一些中医黑所言,只需要一刀切的废医验药就行了.

让我们看看屠呦呦的中医药学习和实践历史吧.

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chinensis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dichotoniaL.var.lanceolataBge.)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屠呦呦作为中药药理研究者,不是在书斋里空想的.她的学习和研究历程,是与新中国攻克血吸虫病等大型公共卫生国策同步的.而且早在对抗血吸虫病的战役中,中药研究就迈入实践,屠呦呦也因此获得了早期的锻炼机会和学术成果.

-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深入药材公司.

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以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

该书广泛收集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炮制经验,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

这个学习和研究过程首先不是用西医的方法和视角来评判中医,而是在传统中医的实践中学习进步.作为中药炮炙经验书籍编著者之一,也或许为她从葛洪书中得到低温提炼的灵感埋下了伏笔.

屠呦呦之所以在项目中担任中医药研究小组的组长,也得益于她之前对中医药的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些由国家主导的中医实践,和对这些中医实践的现代化研究,奠定了未来发明青蒿素的人才和理论基础.

这些资料也给我们提供了启示:

10启示十:中医的现代化,最终是在中医自身的医学实践过程中,结合现代科技进行研究和提高

实践才是中西医结合的落脚点.那屠呦呦所在小组发现青蒿素的落脚点,自然是当年的项目了.

这个项目是在越南战争的背景下,作为军事科研的项目提出的.研究的途径很多,中西医都在其中,青蒿素的只是项目成果中的一环.

当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素的提取方法和效果后,其它的中医药小组也着手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分别开展分离有效单体的研究.更适合药物生产,更有效果的黄蒿素就是在这之后由项目组其他成员在四川发现的.

此后,经过两年的三次“大会战”,广东、江苏、四川等地用青蒿素和青蒿简易制剂临床治疗疟疾例,其中青蒿素治疗例,有效率%;

青蒿素简易制剂治疗1例,有效率在90%以上

一系列的实验证明青蒿素是好药,上级要求必须要用最快的速度研发新药。新药于年研制成功,并于年通过全国鉴定。

项目持续了13年,聚集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参加项目的常规工作人员有五六百人,加上中途轮换的,参与者总计有两三千人之多。

一旦谈到实践和辩证,就必须要谈及主体.究竟是谁在实践?谁在辩证?

诺贝尔奖颁给了屠呦呦,想必屠呦呦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但我们也看到屠呦呦力所不能及的一些事.

比如,屠呦呦肯定不可能亲自写下《肘后备急方》;葛洪和李时珍一样主要的角色是搜集,他们也取代不了民间使用青蒿的探索者.

历代经验虽然给不出当代的提炼方法,但都指向用青蒿治疗疟疾,这些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也是屠呦呦一人做不到的.

回到项目组,这个项目的立项,决策,后勤支援,后续选材的改进,药品的研发,也并非屠呦呦都能兼顾.

而且围绕着这个课题的研究,无数的实验和试错,也非屠呦呦一个人可以包揽的.机会成本被整个团队分担了.

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

11启示十一:青蒿素的发明是在中西医结合的国策指导下,集体工作成果的一环

屠呦呦的获奖感言提现了上述所说的各点.她认为中医药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宝库,中医需要逐步走入现代化,青蒿素是集体攻关的成果,而且中医药对当代人类的贡献远不止此.

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提到了中医药的辩证施治不用单一药物,也提到了其它现代中药对白血病,老年痴呆,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这里举的例子只不过是中医对人类馈赠的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中国医药帮助我们征服全世界危害人们生命的疾病,提示世界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这些话,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

没有对中医的尊重,不会有青蒿素诞生

没有对中医实践上的包容,对中医尊重就不会落到实处

若没有现代科技对传统中医的研究和改进,中医无法有实质性的发展

若没有中医在医疗工作中的大规模实践,中西医结合也只是空谈

这种种要素在新中国前后都有明显的区别,也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后果,所以说青蒿素的确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焦点议题三:青蒿素和诺贝尔奖

青蒿素让中国人,而且是女性,得到了第一个诺贝尔奖.这在国际上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既然诺贝尔奖认可了青蒿素对人类的贡献,但青蒿素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诞生的产物,为何在四五十年后,青蒿素都快像奎宁一样失效了,才得到诺贝尔奖的认可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青蒿素迟迟没有在国际上得到推广.

但于由于当时中国并无专利法,也没有采用过西方专利。

因此,大型制药公司无法获取专利,赚取巨额利润。

疟疾当时是一种穷人的疾病,今天的大规模捐助基金也不存在。

从这里我们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12启示十二:资本主义的专利制度,和制药公司的巨额利润,反而阻碍了青蒿素在国际上的推广13启示十三:疟疾作为穷人的疾病,虽然在新中国得到项目中像吸血虫病一般得到攻克,但因不能牟利,阻碍了青蒿素在国际的推广

这一现象直到有公司注册了相关专利,并且在国际政治格局有所改善之后,于1年才在世界得到推广.

青蒿素的大规模使用之后,才于9年得到了拉克斯奖.然而这一奖项作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仍然引发了争议.因为这个项目明显是集体努力的成果,而奖项却只能颁布给个人.这也引起了学术界一些人的愤慨和争议.同样,诺贝尔奖的规则规定,获奖者不能超过三人.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袁腾飞一个广为流传的视频中,鄙视中国牛胰岛素成果得不到诺贝尔奖:中国要集体领奖,这事当然告吹,瑞典国王能跟扫地的刷厕所的握手?

这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为何新中国国力和科技突飞猛进,许多科技成果举世瞩目仍然得不到诺贝尔奖.

14启示十四:诺贝尔奖归功于一二科学家个人的精英主义原则,阻碍了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

然而得不得诺贝尔奖,青蒿素对人类,尤其是对穷人的贡献都摆在那里,无可争辩.我们可以引用论语的一番话来描述这个现象:

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焦点议题四:青蒿素获奖背后的舆论斗争

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激起了舆论场的激烈碰撞.原因无他,这事件在方方面面冲击了主流舆论的观点,才可能引起激烈的碰撞.如果争论点并不主流,例如屠呦呦作为女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在中国就完全没掀起什么波澜.

但对很大一部分争论者而言,形势是不利的.毕竟引起争论的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已经是既成事实.无论现在喧嚣得再厉害,尘埃迟早要落定的;落定之后,失败者仍然是失败者.

让我们细数一下舆论斗争中的几个焦点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吧.

第一,反中国文化派,现在比较尴尬.中国有一群反中国文化派,总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是最大的包袱,让中国无法真正现代化.

例如一篇文章《中国人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中国人过于功利,没有逻辑训练,总是从风险小的着手不敢冒险,重视集体导致抑制进取创新,研究过于经验化,注重实用性等等.

然而青蒿素得到了诺贝尔奖.它的发现首先来源于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然后中医又是一门造福他人的技术.这门技术最讲究的就是从实践中反复辩证.

而且中医尝百草以身试毒,屠呦呦也如此,恰恰是很冒险的.研究青蒿素也不是从理论出发,而是从经验出发.

而且青蒿素研制的最大动机,就是造福集体.青蒿素的研制过程,也是集体努力.最后青蒿素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奖,归功于它的实用性.

因此我们得到一个认识:

15启示十五:用诺贝尔奖反对中国文化,从今往后只会显得滑稽

第二,反中国体制派.众所周知,中国人得不到诺贝尔奖,是反体制派的口头禅之一.他们奉行的是体制决定论,例如日本的体制鼓励诺贝尔奖,中国的体制阻碍诺贝尔奖.

一部分反体制派攻击的是大家都反感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利益推动政策等.也有很多用它来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观点无外乎集体主义抹杀个人成就,政策管控阻碍个人探索等等.

然而纵观青蒿素的诞生历程,它是: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出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以国家政策为方向;

政府部门为主导;

综合了集体的力量;

从培养人才,到立项,到调度资源;

最终创造了造福广大人群的成果.

而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抗疟药物的推广上,远远胜过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让反体制派应该得到一个启示:

16启示十六:诺贝尔奖不再能作为体制决定论的例证,来反对社会主义体制了

第三,精英主义派.他们历来的观点是,由于不注重个人的成就,导致这个国家出不了得诺贝尔奖的天才.而现在,这一派的观点转为屠呦呦的成功,反映的是她个人的精神和美德的成功.

精英主义派显然是不看新闻的,不知道全世界都在讨论集体贡献,一人授奖的荒谬性.也不知道屠呦呦本人,以及颁奖的机构,都对发明青蒿素的集体贡献表示了敬意.也都反复强调屠呦呦是作为集体贡献的代表.

他们更不知道,青蒿素的发明虽然能造福无数人,但对资本家无利可图,研发者也贡献为主.这样的项目都是从利于集体出发,由集体推动,最终依靠一个集体的多方力量才能完成.

这一切屠呦呦本人是相当清楚的.诺贝尔奖也很清楚,但他们这次评选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白癜风怎样治疗好得快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j/125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