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迪(心理咨询师/两性关系专家/恋爱训练营创办人)
家长群里经常看到这个话题:学校推荐的书,家长们认为的经典读物,买回来给孩子,他们都不爱看。孩子热衷于看:搞笑、动漫、盗墓、侦探悬疑、魔幻、科幻,初中女生爱看网络言情小说。
这种现象很奇怪吗?是今天才有的吗?
我的恋爱训练营是帮助单身男女提高情商的地方,主力人群是80后26-33岁。我在学员群发起一个小调查:你初中的时候爱看什么书+影视剧?这下可炸开了锅,一下子刷了多条。我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截屏。有的学员说他们去初中群问,好家伙刷了0多条啊!
你看看80后初中的时候都在读什么?用家长的话来说,都不是正经玩意儿。那么80后的父母50后那一代人,初中时看啥呢?别提了,正闹文革呢,没书看。
一个70后家长说“坚决打击言情仙侠类小说”。我问,你初中时没看过金庸古龙?你老婆没看过琼瑶?老师家长没收你的书的时候,你恨吗?为什么一旦屁股坐到了家长的位置上,就忘了自己是怎么长大的?
我发现很有趣的一件事,无论80后和现在的00后,家长都一个德性:看不得娃高兴,娃喜欢看什么,他们就打压什么。而在打击和反打击的斗争中,得胜的往往是孩子。“还要在他们回来前关电视……还要记住关电视前的频道、音量,都要复原。”——80后当年的斗争经验看得我哈哈大笑。
很多老师和家长认为孩子爱看的那些书和影视剧,都是不正经的东西,玩物丧志,甚至担心言情小说让青春期的孩子早恋,他们说要让孩子看正能量的书。一对70后父母,小预备女儿是日本动漫迷,为了阻止女儿这个“不正当”的爱好,他们断了家里的网络。他们要求女儿看正能量的书,我问什么是正能量的书?他们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还有吗?还有……还有,那个……那个《曾国藩家书》。我乐喷了!我问他们,这几本书你们都看过吗?爱看吗?答案当然是:没看过。(《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看过连环画)
一位70后家长,得知《魔戒》《纳尼亚传奇》的作者是两位牛津教授,是世界奇幻文学的神作后,震惊了。她还以为是网络上胡乱编造的东西呢。
我发现:
1.很多70后家长自己压根不看书,只刷朋友圈。他们根本列不出一个靠谱的“正能量”书单。
2.现在很多语文老师也不看书,他们给学生的“正能量”推荐书单来自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
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年国家教委推出的,年经过修订。我百度了一下这个书目,《小兵张嘎》《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高尔基《童年》亮了。书目非常老旧,前苏联的革命文学还在列,编书目的力求政治正确,毫不关心现在的孩子的兴趣点是什么,也不关心00后们的语言是什么,居高临下发指令。
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
小学(部分)
格林童话精选
安徒生童话精选
伊索寓言精选
克雷洛夫寓言精选
小兵张嘎
初中
西游记
水浒传
朝花夕拾
骆驼祥子
繁星·春水(冰心)
芙蓉镇
鲁滨孙漂流记
格列佛游记
名人传
童年(高尔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城南旧事
贾平凹散文精选
海底两万里
我家孩子刚上预备,语文课要求读的小说是《海底两万里》《城南旧事》,我还纳闷为什么选这么旧的两本书,原来是新课标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都要用。我还找出了电影《城南旧事》给他们看,他们也没啥兴趣。如果不是完成课业,他们是不会看这两本书的。
为什么必读《海底两万里》?没有与时俱进的科幻读物了吗?00后爱看的是《星球大战》《星际迷航》。为什么不可以推荐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他的书是电影《星球大战》的基石,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是当今机器人学的基本法则。他被读者成为“神一样的人”,预言了今天的生物科技、互联网数字图书馆,预言了人类将进行太空殖民。
《格里佛游记》是一本好书,民国就有四个译本。我祖父吴景新年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他是此书的第一个中文译者,当时的书名叫《飞岛游记》,可惜家中没有保存。此书一向被视为儿童读物,但是其中对现实的辛辣讽刺不是儿童能够读懂的。
今天的《格里佛游记》是什么呢?是《哈利·波特》啊!!!
正义战胜邪恶,不畏艰险,小伙伴的真挚情谊,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启发和引导,勤奋学习知识面广,脑洞打开拓展思维,孩子对父母的爱,亲情的伟大……家长想要的正能量,《哈利·波特》全都有!
我儿子的书架
对今天的小学生来说,《西游记》的吸引力远远比不上《哈利·波特》。我也超爱。年夏天,我的龙凤胎还没出生,我挺着巨大的肚子在影院看《哈利·波特》,他们一个劲地动,好兴奋。儿子女儿后来都成了哈迷,前年去大阪环球影视城的哈利波特主题乐园,虽然耳朵里都是日文,可是他们对每一处如数家珍,喝了黄油啤酒,买了魔法棒魁地奇球回来,成了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因为爱《哈利·波特》,他们小学时把七本书全看完了。第八本《被诅咒的孩子》刚出了英文版,我儿子在书店就等不及中文版就买了。我说,英文版你可能看不懂,他说没关系,这本书是个剧本,对话的英文连猜带蒙理解上下文,我还能看。事实上是,过了两周他把英文版放下了,确实难。不过,没关系,以后他会再捡起来看的。
我把珍藏的《哈利·波特》影碟和儿子的魔法棒等玩具借给一个妈妈,给她一年级的儿子。小男孩乐疯了,说“哈利波特好帅啊”,立马视为偶像,他披着哈利波特的披风写作业,可来劲了。他认的字还不能读《哈利·波特》书,我让他妈妈当睡前读给他听。我们的儿童文学,可有这样的魔力?可曾为孩子塑造过这样的精神偶像?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我对中国四大名著没啥好感。《水浒》如果不是青少年删节版,又黄又暴力,杀人如麻,我一点都不认为推荐给初中生看有啥好处。我宁可推荐金庸,可以领略汉语的文字之美,同时传递正能量的武侠精神。
书目里居然看到了《芙蓉镇》,初中老师会怎么跟学生讲文革呢?我看他们讲不了,也不敢讲。
跟很多家长不一样的是,我清楚地记得我是怎么长大的!
年我高二,得了《青年报》举办的华东六省一市作文比赛二等奖。那是个持续了好几年的作文比赛,在中学生中很有影响力。从小学开始,写作文我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没有教过我,那年代也没有作文辅导班,我就是喜欢看书。喜欢看书是因为——我妈喜欢看小说,家里的书架上都是她的书。我看了很多儿童不宜的书,呵呵。三年级,我从她书架上拿下来的第一本大人的书是《青春之歌》,竖版繁体字,连封面缺了20几页。印象很深,那本残书的第一页就是林道静去跳河被余永泽救了。四年级我看完了《飘》,压根没明白爱情和美国内战是啥玩意,只是在好词好句本上记录了一大堆书中对女人衣裙的描述,特别是郝思嘉穷的时候扯下绿丝绒窗帘做裙子。
我初二时被《书剑恩仇录》迷得神魂颠倒,跟同桌男同学合看一本,一下课就争分夺秒地看。为了求速度,忍痛把书拆成两半,我从下半部开始看,边看边猜那些人物关系是咋回事。厉害吧!要不然今天咋就成了一个写字的人呢。
你逼过孩子背唐诗吗?知道为什么基本没用吗?因为你的方法就是交给TA一个学习任务去完成,而唐诗,如果不能领略她的美,味同爵蜡。孩子们心里嘀咕,为什么我要学古代人的东东?而你的方法,就是背,背,背!估计你小时候也遭过这个罪。
我是读了金庸才喜欢唐诗的,跟着书中的人物情节,我才体会到唐诗的美好。我爱看的合肥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j/3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