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好长时间才把《明朝那些事儿》看完了,这本书中确实出现了很多之前从未有过的经典语录,比如人生哲理类语录“得到后再失去,比一无所有要痛苦的多”,“坏人拍马屁是为了做坏事,好人拍马屁是为了干实事”,“山峰的顶点,再迈一步,就是悬崖”,“能改的,叫缺点,不能改的,叫弱点”。历史发展规律类语录“征服的背后是无数的悲泣与哀嚎”,“历史证明,只要中国人自己不折腾自己,什么事都好办”,“中国历史上,共同创业的人都逃不过‘四同’的结局,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看这些篇章,真能使人如醉如痴、热血沸腾好半天。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历史类书籍,既不属于枯燥无味的史事记录,也不属于严谨规范的教科书,但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简单幽默”。正因为这四个字,所以有人说“因为一本书,喜欢上一个朝代”。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本书没有一处是胡说八道,所讲的那些事全部有史可查。历史的真相有时非常残酷,为何能用“幽默”二字来总结呢?用作者当年明月自己的话回答,那就是“幽默的只是我,而不是历史”。
再看看其他历史达人们讲解历史的手段,易中天喜欢把古代历史同现代社会联系在一起,将三国时期的故事讲述的异彩纷呈,袁腾飞喜欢用当代词汇评价古人往事,经常引得观众哈哈大笑,由此可以证明:
任何历史,都可以被讲的非常精彩。
那么问题来了,南宋末年崖山海战爆发,大臣陆秀夫背着八岁幼主赵昺跳海自尽,十多万军民也相继跳海壮烈殉国!这种亡国灭种之屈辱历史,是不是也很精彩?
如果崖山海战不够精彩,那么五胡乱华、靖康之耻等汉人政权惨遭毁灭性打击的一系列变故,应该都无缘“精彩”二字。历史是严肃的,不存在任何假设,精彩与否,关键在于写作或演讲的角度是否得当。
关于崖山海战,乐观者的评价是:
南宋朝廷虽然覆没,但华夏文明得以存活,悲壮的故事化作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那些勇士们,为了争取民族生存和独立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从此,崖山便闪耀着爱国主义的金色光芒,纵使万年以后,光芒依旧。
反之,悲观者会这样评价:
崖山之后无中华,赵宋王朝的陨落,代表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至此,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华夏大地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古典意义华夏文明从此灭绝。
不管是乐观论还是悲观论,从崖山海战到今日,七百多年过去了,在被蒙元鞭挞了近一百年,被满清统治了两百多年,被日本人肆意蹂躏了几十年之后,中华文明还是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而蒙古族和满族早已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就在蒙元入主中原之后、满清入主中原之前,由汉人建立的大明王朝任性地存在了两百多年,这两百多年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少数民族的统治被切成两段,大明子弟们在这段较宽的时间里注射了大量的汉文化,使其在崖山海战后得以延续发展,这也是元清两朝历经四百年而华夏文明依旧连绵不断的原因之一。
其实,崖山海战所展现出的悲壮画面,比任何名言警句都能激励国人的民族气节。正如《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所说,历史本身是精彩的,所有历史都可以写的很好看。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能因为历史事件的残酷而感到历史本身无趣,所以,崖山海战是一场万分悲壮的精彩战役,它所造成的影响不只是山河破碎、文明尽丧,更重要的是,这次战役的失败唤醒了无数沉睡者懵懂的头脑,让他们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民族存在的不足,同时激发了整个民族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使之在此后的岁月中为了正义和民主而不懈奋斗。
公元年,崖山海战爆发46年后,河南息州赵丑厮、郭菩萨起义,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公元年,崖山海战爆发58年后,广东朱光卿、聂秀卿起义,同年又有河南棒胡起义。
公元年,崖山海战爆发69年后,浙东方国珍起义。
公元年,崖山海战爆发72年后,刘福通和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第二年,朱元璋参加濠州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第三年,泰州张士诚也宣布起义。
这一系列的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蒙古贵族的残暴统治,解除了蒙元暴徒对汉人的压迫和枷锁,从根本上摧毁了元朝的统治基础,也从侧面反映了元朝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汉人争取民族独立的迫切希望。
公元年,崖山海战爆发89年后,朱元璋扫清了所有的障碍,建立了大明帝国,明王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
但是,明王朝所创造的盛世和政绩,几乎被全篇淹没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横扫世界千年史,与中国秦汉王朝并行存在的罗马帝国在统治欧洲大陆多年后分崩离析,而汉帝国灿烂的光芒至今还影响着华夏儿女的生活;与大唐帝国同时期起步的阿拉伯帝国横跨亚非欧三洲,历经余年却没有影响唐帝国的繁荣与国运。明王朝则不同,14世纪明朝建立之时,欧洲已经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当明武宗朱厚照在动物园尽情玩耍时,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正在环球航行,当明世宗朱厚熜避居西苑修道炼丹之时,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正在写作《天体运行论》一书,当明神宗朱翊钧大罢工几十年不上朝时,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正在比萨斜塔公开作落体实验,当李自成攻陷北京,明王朝灭亡之时,英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那么,明代的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等历史事件究竟达到了何种境界?在科技、文化、医学、思想、军事、外交等方面处于何种状况?在多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哪些感人的事迹,出现了哪些影响后世的人物?
带着这些问题,坚信“历史本身是精彩的”这句话,怀着乐观的心态,我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不同寻常的著作。
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当年明月是以一种相对轻松幽默的笔法来叙写这本书的,他自己也十分痛恨故作高深的文章。他的成功在于大多数民众都能轻而易举的看懂书中所有的故事,而且成功将无数普通民众吸引为自己的粉丝。历史不但能被讲的很好听,还能被写的很好看,正如《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真正达到了让人在轻松愉悦中了解历史的目的,虽然这本书不是史书,也不是小说,但它是正史,是用流畅的白话语言凝成的著作。
这本书中,作者当年明月对明朝16位皇帝作了非常详细的分析与评价,公正严明,有理有据。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亡国皇帝朱由检,有些获得了作者极大的赞扬,有些则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这部书的另一个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吸纳了较多的民间时事,较为全面的将明朝老百姓的生活刻画了出来,并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进行了大量的评价。
当我读完了这部典籍之后,对于明代历史上出现的英雄或帝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至于明代的十六位皇帝,多数人的评论是,个个都是奇葩,个个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嗜好或传奇,当然了,这种言论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根据皇帝大人的所作所为得出的。
乞讨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父母饿死了连一块安葬的地都找不到,后来做过和尚,划过斋饭,再转身一变,就成为农民起义军首领,战胜张士诚,踏平陈友谅,登上皇帝的宝座,然后就是大开杀戒,几乎铲除了所有患难与共的兄弟,光“胡蓝案”就有几万人掉了脑袋,造成了人人自危的局面。他还废除了中国历史上持续千年的丞相制度,设立了锦衣卫机构,其传奇色彩不言而喻。
造反皇帝明成祖朱棣,不光造反,和他的父亲朱元璋一样,也是位杀人魔。建文帝朱允炆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惨遭凌迟、灭三族待遇;建文帝重臣、明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方孝孺惨遭凌迟,灭十族待遇,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诛十族”的人;帮建文帝守住济南的名臣铁铉所受到的“待遇”,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据说朱棣将他的耳鼻割下,烧熟后送入他口中问:“肉味甘否?”铁铉厉声答道:“忠臣孝子的肉,有什么不甘?”朱棣大怒,将他剁成肉酱,然后投入油鼎烹炸。
逆袭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谋划下,前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被逐渐排除在朝堂之外,又听从王振的建议,御驾亲征,结果造成了明代历史上最具耻辱性质的“土木堡之变”,几十万大军全军覆灭,明英宗本人也瞬间从皇帝变成了俘虏,被也先押往瓦剌囚禁了起来。几经辗转,回到北京后,又被自己的弟弟景泰皇帝朱祁钰软禁起来,变成了囚徒。再过几年,摇身一变,又当了皇帝,真可谓命运多舛,奇葩多多。
姐弟恋皇帝明宪宗朱见深,这位皇帝爱上比他大17岁的万贵妃,朝堂乱作一团,各个流派相互攻击,明代社会开始出现混乱无章的局面。当年明月对他的评价是,朱见深是一个奇特的皇帝,在他统治下的帝国妖邪横行,昏暗无比,但他本人却并不残忍,也不昏庸,恰恰相反,他性格温和,能够明白事理,辨别忠奸,出现如此怪状,只因为他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软弱。他应该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农夫,或者是本分的小生意人,被迫选择皇帝这个职业,对他来说,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朱见深不是一个好皇帝,也不是一个好人,他是一个懦弱的人,仅此而已。
玩货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此人玩了一辈子,最后把自己的生命搭进去了。且这位皇帝喜欢住在动物园豹房,玩旅游、玩打仗,玩失踪,玩钓鱼,样样知晓,样样不精。当年明月说,他的智商过人,十分聪明,也懂得是非好歹,只是这位大哥有一个终身不改的爱好——玩,怎么好玩怎么玩,翻过来覆过去,天翻地覆,鬼哭神嚎,也只是为了一个字——玩。终于在一次南下玩钓鱼的过程中,不慎入水,捞上来没几天就一命呜呼了。
炼丹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作为朱厚照的堂兄弟,本来与皇帝无缘,可是朱厚照年纪轻轻就玩死了,又没有儿子,于是大臣们商量了一下就把他接近了皇宫,赫赫有名的嘉靖皇帝热衷于炼丹事业,最终被自己所炼好的丹药给毒死了。
媚药皇帝明穆宗朱载垕,这位皇帝的奇葩之事体现在他对女色的执迷程度上,当朝堂里奸臣当道乱如麻之时,皇帝却不断做着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服用各种春药,搜罗各种媚药,当了六年的皇帝就登天了。
罢工皇帝明神宗朱翊钧,这位皇帝最奇葩的地方就是只做皇帝但不上朝,罢工时间长达30年之久,在他执政的前十年,有张居正一手遮天把持着朝局,后十年,有申时行努力维持着帝国的运作,可是到了后二十年,帝国就开始在风雨飘摇之中逐渐走向衰亡了,北方的女真族一天天强大起来,日本人也在不断骚扰着朝鲜半岛,眼看着国家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但万历这位仁兄却将懒惰发挥到了极致,真是举世无双。
红丸皇帝明光宗朱常洛,这位皇帝是明朝最最悲催的皇帝,老爹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帝,眼看终于熬到头了,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这位兄弟性子太急了点,仅当了十天的皇帝就任性了一把。史书记载:“是夜,连幸数人,圣容顿减”。然后就是有人送来了名为“红丸”的丹药,过了一个晚上这位皇帝就追随他老爹去了,真可谓荒诞至极。
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他是一位著名的木匠,也是一位著名的文盲,在位期间,东林党主政内阁,太监魏忠贤祸乱朝纲,老百姓苦不堪言,女真部攻陷沈阳、辽阳等东北重要军事要地,荷兰人占领了台湾宝岛,朝廷上正人君子殆尽,政治黑暗已极,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弥留之时,还不忘叮嘱崇祯帝要重用魏忠贤。
所以,明朝多年中的16位皇帝中,至少有10位是世间极品,这样的帝王实在让人可笑而痛心,这就是草民皇帝朱元璋的后代,无与伦比,没有更奇特,只有更奇葩。如果不说点什么,总感觉有愧于做一名中国人。
虽然明朝皇帝奇葩多多,但是这个王朝毕竟存活了多年,纵观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规律,这个时间跨度应该是比较长远的了。在这将近年的历史中,前期有“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郑和七次下西洋,明朝国力达到了强盛的顶峰,中期诞生了于谦和明孝宗朱祐樘,分别创造了“北京保卫战”的伟大胜利和为世人称赞的“弘治中兴”。嘉靖时期出现了抗击倭寇的戚继光和两袖清风的海瑞,万历时期有“张居正改革”,明末有孙承宗、袁崇焕抗清等等,这一系列广为人知的事件加上无数份鲜为人知的努力与奋斗,才造就了明代的历史。
关于永乐盛世,作者在大篇幅描述了之后,用极为精炼的语言进行了概括:
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成大典,沟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压蒙古。
这是明成祖朱棣的骄傲,也是中华名族的骄傲,这些威震四海的功劳不能因为皇帝朱棣的残暴而加以诋毁。用当年明月对朱棣的评价来说:
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朱棣都绝对算不上一个好人,这个人冷酷、残忍、权欲熏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绝对不想和这样的一个人做朋友。但他却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皇帝。
是的,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下令修成了千年巨著《永乐大典》,使得大量古文学得以继续流传,派郑和下西洋打通了通往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创造了明帝国前期无比强盛的国力。
关于仁宣之治,作者通过对明仁宗和明宣宗的描写得以体现,仁宗皇帝释放了永乐年间被他老爹囚禁的杨溥,形成了明代历史上最强组织之一“三杨”内阁,为齐泰、方孝孺、黄子澄等被凌迟灭族的大臣平反昭雪,给那些被罚没为奴的大臣家属们发给土地,让他们安居乐业。宣宗皇帝勤勉于正、恢复生产,体谅百姓疾苦,关心百姓生活。当年明月的评价是:
为其当为之事,治民若水,因势利导,才是皇帝治国的最高境界,这样的皇帝才是好皇帝。这十一年是明朝的黄金时代,对这段时期的统治,史料中溢美之词不胜枚举,老百姓安居乐业,大明帝国空前繁荣强大。
关于弘治中兴,作者给予了非常积极的评价,明孝宗朱祐樘即位以来,他推行了一套明智的政治举措,启用正直贤能的大臣,惩罚奸佞狡诈之徒,他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后人把这一时期称为“弘治中兴”。当年明月对孝宗皇帝的评价是:
他这一辈子没有享过什么福,却遭了很多罪,受过无数恶毒的伤害,却选择了无私的宽恕,他很少体验皇帝的尊荣,却承担了皇帝的全部责任。从黑暗和邪恶中走出来的朱祐樘,是一个光明正直的人。
当然,除了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之外,其他皇帝也做过很多有意义的大事,比如万历年间发生的抗日援朝战争。
关于这场战争,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叙写得非常精彩,这场战争所面对的敌人同嘉靖年间泛滥于江浙一带的倭寇完全不一样,戚继光抗倭的对象是盗贼草寇,而万历年间李如松要面对的是刚刚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和一支锋芒毕露的正规军队。
不管有多艰难,战争还是持续了六七年,有人说明朝军队胜了,也有人说日本军队胜了,不管怎么说,战争结果是丰臣秀吉战死,双方都从朝鲜半岛撤军。
当然,这场战争是在万历皇帝的支持下进行的,是明朝战史上最精彩、最曲折的战例之一,后来曾有历史学家这样评价:“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
当年明月对这场战争的评价也很肯定,他说:
虽然在七年之中,曾有过无数的曲折,遇上许多的困难,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打赢了。所谓正义、邪恶、侵略、暴行,大多时候都是毫无意义的胡扯,衡量战争的唯一且永远的准则,就是胜利,或失败。用黑暗的暴力维护了光明的正义,这正是明朝创立的不朽功勋。
但是,这场战争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在明朝国力逐渐衰弱、女真部落逐渐强大的历史背景下参加这样的战争,除了长期的远征带给国力日衰的明朝沉重负担之外,清太祖努尔哈赤也在“庆长之役”中仔细的观察了明军的作战方式,使他在日后的对明战役中占有了优势。所以说,这场战争最深远的影响就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战争是精彩的,同是也是非常残酷的,不管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只要参加了战争,就肯定会死人,受灾最严重的无疑是穷苦老百姓,我相信,这句话没毛病。
当我看这本书前几部的时候,特别期望王守仁的出现,想看到当年明月是怎样描写一代圣贤的。当王守仁出现的那一刻,是我真正赞赏当年明月的开始。在这之前,不管是文学资料的记载,还是影视上的演绎,看后始终不能理解王阳明先生的心学究竟是什么?
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佛、道三家思想,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这大概是学术界对王守仁先生的一致评价,可以理解的是,王先生的思想文学《王文成公全书》、《传习录》和《大学问》足以说明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明朝中后期出现的遍布全国的王门信徒和众多的日本追捧者这一现象足以证明他是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从朱载垕、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鲁迅、蔡元培等人的客观评价来看,他确实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圣贤和心学的集大成者,但对于“心学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我终究不能明白。
直到看了这部书之后,才算有了一点悟性,起码不会像以前那样看到对心学的解释之后就会一脸懵逼,苦思未果。《明朝那些事儿》无疑是非常经典的白话文解释典籍,大明王朝多年的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以及民间小人物的仕途都在这部书中尽显在现代人眼前,那么我想了解的王阳明的心学也就被全面而深刻地阐释了一遍。
在这部书中,当年明月对王守仁有着非常高的评价,称他为明朝第一伟人,圣人,对他的描写极为仔细,从他出生开始,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重彩浓墨的认真描写一番,有理有据,分析得非常透彻。通过描写一个人一生的经历来体现他的伟大,是一种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明方法,当我读完了王阳明的一生后,才明白了变为圣人是如何地艰难,而王先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失去或拥有足以将他推往圣人的境界。
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这么来的,在实践中承受了无数次成功与失败之后,逐渐领悟了知行合一的哲理,并将其觉悟用经典的哲学术语概括起来,变成了影响范围及其广阔、至今仍被海内外学子所赞誉的“王氏心学”。可以说,王氏心学是哲学的哲学,如果把哲学比成数学,那么王氏心学就是微积分,这似乎是一个儿化般的比喻,但王氏心学的奥妙在于其长期立足于简单与复杂之间,如果人们认为它高深,那么它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相反若视其为一般哲理,那么其核心就会简单易懂。心学的核心说白了就是心与理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理在何处?道在何处?
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王先生曾蹲在竹子旁边苦思冥想了好几天,非但没能知获竹子生长的奥妙,最终还引发了一场重病,于是他明白,格物致知不是看着事物干等,而是要探索其中的原理,要求知,就要用“心”去感知,即所谓心就是理,理就是心,无私心就是道,天理即是人心,不做就是不知。
找到了“理”与“道”的居所,一部强大的哲学理论就快速成形了,而这些用“心”思索而来的哲学经典,就被称为心学。王阳明说过,人心本是光明之镜,奈何因隐私淡然无光。可见,这里的人心,是一颗颗浩然正气、好是而恶非的善心。这就是我当前对心学的理解,是在后人不断剖析和解释的基础之上所得到的感想。
看完了对王阳明的描写之后,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张居正的出现,因为张居正是一个极为强悍的政治家,是万历新政的策划者和最高管理者,是明朝最伟大的政治改革家,是明朝中后期力挽狂澜、使处在风雨招摇之中的明王朝又延续了几十年的内阁首辅,是敢于违抗皇命甚至命令皇帝的实际意义上的皇帝。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j/4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