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蛞蝓

金墉城千年后回眸你最初的身影


文/姚继锋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赤壁》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这首诗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这首诗最后一句里杜牧提到了一处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古建筑,那就是铜雀台。这座铜雀台位于邺城西北(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由汉末权臣曹操主持修建,是邺城三台(金凤、冰井、铜雀)中最著名的一座,同时也是负责拱卫邺城安全的一座卫城。

无独有偶,曹魏建国后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也模仿祖父曹操的壮举,在当时的首都洛阳城西北角同样营建了一座小城,用以拱卫洛阳。这座小城后来以其坎坷波折的经历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地烙印,一次次被各种史书典籍所记录,也使后世读史者在泛黄的书页里屡屡发现它的名字。

当然,和铜雀台一样,它也有一个传奇般的名字——金墉城。

一,千年名城

沿着田间地头弯弯曲曲的小路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前走,边走边四处张望,初夏时节田野里到处都是郁郁葱葱,满目的绿色,一派生机盎然。走了半天始终没有看到哪里有城墙的痕迹,就在自己有些灰心准备打道回府时,眼睛的余光无意间扫到右边远处的一道土墙下面好像有一块石碑。

疲惫瞬间一扫而光,我兴奋地快步向土墙赶去。随着距离不断拉近,老远就看到了石碑上熟悉的隶书文字“汉魏洛阳故城”。

找到了!

长出一口气,总算没有白跑一趟,这里就是找了好久的金墉城。

土墙最高处残高6米,外表爬满了茂盛的植被,只露出一块干净的夯土城墙,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的人为破坏和风吹日晒自然侵蚀,仍能看到一层层结实的夯土痕迹,由此不难看出当年筑城时的工程质量。

土墙周围是一片葡萄园,走近土墙后,在植被茂盛的角落里还能看到土层里厚厚的一层砖瓦碎片,应该是当年城楼倒塌后留下的残砖碎瓦。俯下身子从土层里抠出一块青色的碎瓦片,细细擦干净泥土,可以清晰的看到残片上精美的图画纹饰……

魏青龙二年(年),洛阳金墉城工地。

“这瓦当的材质不行,马上全部更换!”魏明帝曹叡甩手扔了手里的瓦当,面露不悦之色。

监工官员吓得连忙请罪:“是是,马上换,马上换。”

明帝瞟了一眼正在大兴土木的百丈楼,问道:“扩建百丈楼的工程进度如何?”

“不日即可完工,请陛下移驾前去御览。”

一群人护卫着明帝前呼后拥的向乾光门走去…

自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于洛阳后便开始有计划的在前代基础上扩建洛阳城。此时的洛阳城仍然沿袭西汉时代的南北宫制,南宫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办公区,北宫是帝后的生活区。到了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洛阳城遭到严重破坏,残垣断壁,满目疮痍。

曹魏建国定都于此后再度启动城建工程。建国的第一年也就是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年),文帝就在洛阳城西北角营建了百丈楼等建筑。到了他儿子明帝曹叡即位后的青龙二年(年)又扩建百丈楼,并以此为中心兴建了一座坚固的小城用以拱卫洛阳城,这座小城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金墉城。因此很多史料都记载金墉城为明帝时所修筑。

“墉”字在古汉语的解释中是城墙的意思,取名“金墉”应该是出于固若金汤的美好愿望吧。而营建金墉城的初衷也确实是出于军事安全的考虑,洛阳城位于洛河北岸,地势平坦,几乎无险可守,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朝廷将非常被动。而金墉城位于洛阳城西北角,那里背靠邙山,地势较高,是整个城市的制高点,战时可以控制这里拱卫京城。也正是出于这个目的,明帝才决定大兴土木营建金墉城,说白了就是给皇帝准备的避难所。

历代史料典籍如《太平御览》、《读史方舆纪要》、《洛阳伽蓝记》、《历代宅京考》、《晋书》和《资治通鉴》等书都对金墉城的位置、形制和变迁多所记载,加上现代考古发掘成果也印证了金墉城的位置和史籍的记载完全吻合。

据考古勘察发现金墉城为南北走向一字排开的三座小城,考古人员将其自北向南分别命名为甲城、乙城和丙城。经过细致发掘勘测发现明帝修筑的金墉城应该只是丙城这一座,而丙城的位置也恰好位于洛阳城西北角。至于城外的甲乙两座城的修筑年代则明显晚于北魏,查阅史料发现北周宣帝时、隋末李密占据金墉城时都曾扩建金墉城,再联想到当地村民习惯称金墉城为李密城,这一切也就豁然开朗了。从而可以说明甲乙两城极有可能是周宣帝或李密时代扩建而成的。

金墉城竣工后东有含春门、南有乾光门,北有退门(这名字起得很到位,大难临头时只怕皇帝就惦记着这座退门),整座小城气势恢宏,将固若金汤和金碧辉煌完美结合,史料记载该城:“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如有云也。炎夏之日,高视常以避暑。”

金墉城背靠邙山,面朝洛阳城,四周挖掘渠道将谷水引到城下形成护城河,又通过含春门和乾光门与洛阳城相通。这里离皇宫太极殿非常近,明帝煞费苦心设计的金墉城确实易守难攻,以至于不但外人进不去,就连里面的人都出不来了。

这话什么意思呢?有句俗话叫计划赶不上变化嘛。

二,风起金墉

景初三年(年)正月,洛阳嘉福殿。

漫天飞雪中,嘉福殿外挂起了白幡,哭声大作,明帝曹叡驾崩了。

由于明帝无子,只得收养了宗室子弟曹芳为养子,明帝驾崩后曹芳即位。明帝遗诏以曹爽和司马懿二人为辅政大臣,谁知这一安排竟打开了天下大乱的潘多拉魔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后世普遍认为托孤所用非人是明帝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司马懿和曹爽俩人互不服气,明争暗斗,尤其是曹爽年轻气盛,咄咄逼人,令司马懿大为不满。于是在明帝去世的第十年(年),司马懿一手策划了“高平陵事件”,诛杀曹爽兄弟,夺取了曹魏大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对傀儡皇帝曹芳还算客气,但曹芳却不甘心继续忍气吞声下去,他纠集一帮亲信准备罢免司马师,却不慎走漏消息。司马师勃然大怒,将曹芳软禁了起来,而软禁的地方居然就是明帝苦心打造的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金墉城。

明帝在九泉之下只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心爱的金墉城居然沦为了帝国最高级的政治犯监狱,更讽刺的是第一个领到金墉城饭票的居然是自己的养子曹芳,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司马师站在宫中高台上远远的看着落魄不堪的曹芳被卫士押着进了金墉城,随着含春门沉重的木门缓缓关闭,一个时代结束了。

其实选择金墉城关押曹芳多少有些偶然因素,毕竟这里城高池深,守卫森严,能够很好的防范皇帝逃跑,而且离皇宫很近,便于司马师随时监视曹芳。而金墉城里啃窝窝头的曹芳只怕也是捶胸顿足:“老爹,你咋想得这么‘周到’呢!”

不过,司马师也算是厚道人,并没有难为曹芳,很快就把他放出来,贬为齐王撵出洛阳城,一直到西晋后才寿终正寝。金墉城自曹芳入住后便“生意”兴隆,从曹魏到西晋甚至北魏一直都是被废黜贬斥的帝后、皇子嫔妃、王公重臣首选的高级政治犯监狱。这里当年曾经异常的喧嚣热闹,而入住金墉城的那些人命运也大相径庭。有的人是走着进来,抬着出去,有的人是活蹦乱跳出去的,更有人几进几出……

金墉城是一座小城,但它却见证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历史,见证了多少人悲欢离合的烽火往事。历史上恐怕没有哪座小城像金墉城这样目睹了多少喋血宫廷的你死我活,也细数着几多改朝换代的滚滚狼烟。

曹芳开了这个先例后,以后的政治犯都陆续关进金墉城,逐渐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司马师废掉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谁知这又是一位火气旺盛的主子,好在不久后司马师就病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继续把持朝政。曹髦忍无可忍,拍案而起:

司马老贼之心,连洛阳城里路边摆地摊的小贩都知道了,岂可再忍!朕要亲率六师讨之!

于是曹髦抽出天子剑,领着几百内侍手持铁棍、西瓜刀、锤子冲了出去。

……

司马昭跪在地上捶胸顿足,嚎啕大哭:“陛下,陛下您醒醒,老臣罪该万死啊!!!”

曹髦死后,司马昭拥立常道乡公曹奂为新的傀儡皇帝。六年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正式篡魏建立晋朝,将废帝曹奂以及魏宫嫔妃宫人全部迁往金墉城关押。

曹魏至此宣布谢幕退场。

西晋之前金墉城的“皇帝豪华套房”只接待了曹芳、曹奂两位“短客”,都是很快就卷包走人了,比起后面那些常客真是走运多了。

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死后,儿子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皇帝,皇后贾南风因此大肆专权,将惠帝母亲杨太后软禁在金墉城活活饿死。“八王之乱”爆发后,进京掌权的赵王司马伦又把贾南风抓进金墉城。没多久,司马伦废了惠帝,自己做了皇帝,干脆把惠帝也关进金墉城和他老婆贾南风聊天去。

司马伦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各地藩王的强烈愤慨:

此等好事儿,阿伦你小子想独吞?我呸!哥几个,抄家伙!

各路诸侯出于“义愤”,迅速组成联盟出兵讨伐司马伦,一番地动山摇后,诸王联军打进洛阳城,一帮藩王一窝蜂冲进金墉城迎出惠帝,把罪魁祸首赵王司马伦关了进去……

从“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可以说金墉城见证了新生的西晋王朝迅速土崩瓦解的全过程,每一个倒台的重量级人物都无一例外要到这里走一圈。西晋灭亡后,洛阳城受到毁灭性破坏,但金墉城相对保存较好,因此得以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再度扮演重要的角色。

不过这已经是一百多年后的事了……

三,日暮孤城

北魏太和十七年(年)十月,北魏三十万南征大军驻扎于洛阳。

秋雨绵绵中,孝文帝拓跋弘在一群文臣武将的陪同下登上金墉城荆棘丛生的残破城楼,俯瞰眼前这座千年名城,自八王之乱至今将近两百年的战乱使这座历史名城一片残垣断壁,荒草丛生。目睹此情此景,孝文帝不禁为之涕下。

“穆亮、李冲。”孝文帝突然转身道。

“臣在。”

“营建新洛阳城。”

身后的鲜卑贵族一个个面面相觑......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初,因洛阳宫室残破,暂时驻扎于金墉城,一直到洛阳城扩建后才搬入宫城。整个北魏时期,金墉城依旧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北魏朝廷在前代基础上又在城中营建了一批建筑。有意思的是北魏时期被废黜的后宫妃嫔也被安置到这里,鲜卑人的汉化程度确实挺骇人听闻的,连这个魏晋的老传统都继承了。

“河阴之变”后,随着战争阴影笼罩洛阳,金墉城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围绕这里爆发的大战一场接一场。尔朱荣、侯景、高欢、宇文泰、高敖曹、高长恭、宇文邕等风云人物都曾鏖战金墉,血洒河洛。

繁华的洛阳城在东西魏的邙山大战中彻底化为灰烬,此后受损较小的金墉城便成了各方争夺的焦点。一直到隋朝末年,天下板荡,烽烟四起……

隋大业十四年(年)正月,李密大军进驻金墉城,隋东都洛阳一片哗然。

城头上的旌旗在寒风中迎风招展,隆隆战鼓声响彻云霄,连东都洛阳都能听到金墉城传来的战鼓声(钲鼓之声,闻于东洛),城外数万士兵正在加班加点扩修加固城池。

李密在部将的簇拥下登上瞭望楼观察东都洛阳的动静,边看边询问:“新建城池还需几日完工?”

“尚需十日……”

“太慢,日夜不停加快进度,必须在五天内完工,本帅要和老贼王世充一决雌雄!”

李密和王世充在金墉城一带你来我往,轮番大战,最后李密因师老兵疲,被王世充趁机偷袭,大败而逃。这大概也是金墉城在退出历史舞台前见证的最后一缕狼烟。

唐朝统一全国后,依旧以洛阳为东都,不过这时的洛阳已经不是汉魏时代的洛阳了,而是隋炀帝于即位之初在汉魏洛阳城废墟西十五里的洛河两岸新建的城市。这样一来金墉城就从当初的位于汉魏洛阳城西北角变成如今的位于隋唐洛阳城的东北面,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汉魏洛阳城沦为废墟,金墉城也逐渐远离东都城区,这似乎预示着那个属于它们的辉煌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唐初的洛阳县治仍旧位于金墉城,从魏晋到唐初四百多年间金墉城一直是洛阳县治所在地。直到唐太宗贞观六年,洛阳县治才移驻东都毓德坊,之后金墉城才渐渐废弃,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唐初到今天,又是多个春秋,这一千多年来金墉城完全被尘封在历史的角落里,人们似乎都已经忘了曾经有这么一座叱咤风云的小城存在过,在历史上留下了华丽的身影,只是这身影随着岁月的无情流逝而越来越模糊。

金墉城,你离我是那样的遥远,又是这样的真实。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小伙子,你是来看金墉城的吧?”不知什么时候,一位老伯出现在身后。

这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把那块碎瓦片塞进手提袋里,笑道:“是呀,慕名过来看看。”

老伯指着旁边的田野,说:“过去这里都是城墙,后来平整土地都给推平种了庄稼,前几年搞文物保护,这里都被圈起来了,说不定啥时候就把地收走了。”

我低头不语,只是听着他侃侃而谈。

最后他突然问我一句:“你说这要真是宝贝,国家会给(农田)赔个好价钱吗?”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

临走的时候,老伯边走边问我:“保护这些东西到底有啥用?不然前几年早就开荒种地了。”

我尴尬地笑笑:“总得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吧。”

总得留下点什么吧……

想投稿吗?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赞赏

长按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j/43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