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叙事里,英雄通常会被逼到绝境,其中最典型的,是自刎乌江的项羽与走麦城的关公。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绝境里的抉择,最能体现人之为人的价值,自然,也最能见证人性的缺陷。再过一千年,绝大多数人面临选择时还会是一样的路径,因为人性是不变的,只有极少数人会做出与常人不同的选择。
以“不择手段是人杰,不改初衷是英雄”为标准,世上绝大多数人是由“不择手段”与“不择手段而不得”组成的,英雄从来是少数派。袁腾飞讲过,他之所以崇敬文天祥、岳飞,是因为他们连眼都不眨一下就去做的事,自己可能永远也做不到。人应当崇敬那些能做出与常人不同选择的人。常人以英雄为参照,便有转化成英雄的可能,英雄总是瞬间成就的;常人以人杰为参照,便会愈发趋向于小人,小人则是恒常的状态。在中国第五代导演吴子牛的那部《英雄郑成功》()里,效忠南明的主人公就被逼到了同样的绝境,但郑家是海盗出身,娘胎里就明白“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实践法,不至于被一条江困住。1郑成功的历史功绩是武力驱除了荷兰殖民者,但《英雄郑成功》五分之三的内容,都不是在讲“收复失地”,而是在刻画由郑家父子主导的那一段南明抗清史。虽然前述情节存在不少对后续剧情的铺垫,但伏笔稍显刻意,难以掩盖电影的真正意图,即一个效忠旧朝廷的武士如何替国家讨回尊严。《英雄郑成功》的日文译名叫《国姓爷合战》,它倒是比中文名更好地反映了17世纪那位海盗二代面临的主要矛盾:一方面,隆武皇帝赐予郑成功国姓与爵位,命他统领禁军;另一方面,郑成功的父亲福建总兵郑芝龙却接受了顺治皇帝的任命,走上了贰臣的不归路。后人自然可以说,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因为内陆已经退无可退,只能将岛屿当作最后的基地。但坚持这个观点的人也应该看到,这里的关键词并不是“私念”,而是“抵抗”,腹背受敌的郑成功完全可以把枪放下换双筷子,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国土沦丧之际,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更应当替它的一部分“出头”,但历史的现实却是,是那个朝不保夕、能量有限的残余势力,不计成本地保了“天下”。这样的家国叙事,再过一千年还会是新知,只因它在史册中太罕见。相反,像施琅后面带着满人岛屿登陆,就只对清廷意义重大,与“天下”无甚关联。2《英雄郑成功》具备那个年代的历史片特有的质感,框架扎实、细节生动,演员也都是戏骨。饰演仙霞关守将李卫的,是94版《三国演义》里的“常山赵子龙”;后在影视领域独当一面的连奕名(当时叫连联),只能演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偏将。杜志国在片中担当不怒自威、杀伐果断的海盗军阀郑芝龙,后者是一个历史巨浪中逐步失控的掌舵者,一个首鼠两端的末路枭雄。荷兰人炮击福建商船,郑芝龙亲临炮台指挥,满脸烟灰地告诉儿子:“保卫福建,不得退后半步。”但他扶植的故明唐王令他“北伐中原”,他内心的算盘就打得比海防大炮都响,就像他最忠心的部下李卫的形容,“福建就靠我们这些人,守不住”。郑成功奉了隆武帝密令去仙霞关平叛一节,是全片戏剧冲突最强烈的部分,也是华语电影里最逼真的一段“兵变”。被禁军盯梢的郑芝龙,令义女薛良带着他的护胸甲混出城,星夜追上郑成功。薛良收拾行李时,他始终耳提面命,一句“你听见没有”的呵斥,道尽了人物内心的紧张——郑芝龙非常清楚,替自己“降清”的老部下与替皇帝“抗清”的亲儿子,在这场无法避免的矛盾之下只能活一个。擅长双手剑的李卫,或许已经做好了与“满洲鞑子”拼得鱼死网破的打算,可作为郑芝龙的老部下,他对这支守军的前途没有决定权。在与郑成功磨嘴皮子失利后,两位昔日的好友直接动手,李卫两臂捅在郑成功的软甲上,郑成功的刀子捅进了他的腰腹。
郑成功:我送你去了,这样比你当叛徒强。
李卫:等等!不是我,是你父亲他……
郑成功(异常激动):住嘴!(此处背景是闪电声)
郑芝龙看到儿子平安归来时,便知道李卫已经充当了父子情深之下毫无意义的牺牲品,所以当郑成功跟他说“我把李卫杀了”的时候,郑芝龙只是“嗯”了一声,眼珠一转,就把头背过去了。
郑成功:李卫说,他是受命于您。
郑芝龙:当然他要听我的。
郑成功:投降?
郑芝龙:我不是投降。
郑成功:可是李卫的军队都已剃发留辫了!
郑芝龙:你大概不知道吧,湖南和江西都已被清军攻克,你的老师钱谦益也归顺大清了!
降清的老师是人杰,抗清的学生是英雄,而自以为能保全一切的郑芝龙,最终却被说话不算话的满人砍了脑袋。3全片最有深意的段落,要数郑成功武力登陆鹿耳门前夜,康熙与朝臣的一番对谈。有人建议,趁着郑成功倾巢而出,可以一举端了他的老窝;还有人说,郑成功虽是敌人,但他此去是收复国土,不能抄他后路。皇帝最后定调,浙江、广东、福建驻军不得妄动,水师后撤四十里,让郑成功能够专心跟洋人干仗。在真实的历史上,郑成功死后,爱新觉罗·玄烨还真给他写了一副挽联,内容非常真挚:“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英雄郑成功》能将此节拍得如此具有“统战效果”,既是创作者对现实明智、对史实认知的体现,其实也说明当时的社会舆论,远不似后来这般污浊不堪。
作者:专栏作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j/7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