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蛞蝓

苍烟空挖坑掩埋王朝的路上两脚都是油门


挖坑掩埋王朝的路上两脚都是油门

朱明王朝长达年,先后16个皇帝,仔细算了一下年纪,除了朱元璋71岁,朱棣65岁,以及率先开启不上班风气的嘉靖帝60岁,其他朱家子孙都比较短命,30多岁就去地府报到的占了绝大多数。皇帝这个活儿,短命,不干也罢。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把朱家江山留给孙子朱允炆的时候,曾经考虑过,把皇位交给25个儿子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导致其他儿子的不满,与其让儿子们打得头破血流,不如交给孙子以策万全。刚愎自用的人都觉得自己断不会有错,朱元璋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根本没有考虑过朱允炆的个人实力和能力远不及他的儿子朱棣、朱权等,君君臣臣是弱者对强者的喏喏,丛林法则的基石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朱允炆火烧王宫不知所踪,成了以靖难之名达篡权之实的朱棣长达几十年的心病,虽然法律都是自己定的,明史也极尽笔力美化自己的身世和亲爹的期望,但夜深人静的时候,朱棣依然会为自己的执政合法性不够感到忧心忡忡,万一某一天,朱允炆打着恢复朱明江山正统的旗号打上门来,自己该怎么办?开启伟大的航海事业的郑和下西洋,其实是在寻找朱允炆的过程中的歪打正着。而另一路寻找朱允炆的队伍就没有郑和那么声势浩大了,胡濙的二十年是在内地崇山峻岭间寻找朱允炆的一个人的二十年。上官鼎的《王道剑》便是以胡濙这条线为轨迹创作的。

太监马三宝11岁被俘被阉,一路心酸曲折,终于成为明成祖朱棣的外交大使,宣扬大明威德于宇内,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但天朝上国最爱政治挂帅,而忽视经济利益,厚往薄来大撒币,引发了永乐朝的财政危机。

朱棣在位期间最宏伟的工程有两个,一是编撰了中国第一部也是史上最浩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二是在蒙元大都基础上新建了一座北京城,让北京自明以后年间成为了历代帝王的都城。

惭愧地说,苍老师从来没有见过《永乐大典》,所有关于《永乐大典》的认识都来自于其它印刷品。它的伟大,我个人是存疑的,朱棣最初的要求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解缙主编先是花了一年多时间糊弄没有文化的朱棣,被朱棣否了,特别委派帮助自己造反成功的大功臣大和尚姚广孝监制,年轻时意气风发不畏强权的读书人解缙在历经多年冷遇后深深地体悟到只有与权力媾和才能享尽荣华,此时的解缙终于知道了自己在做一件多么了不起的青史留名的宏伟工程。他的编纂队伍扩大到了人,内容几乎搬空了南京文渊阁内的所有藏书以进行参考,做到了无一遗漏。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合集终于定稿了,全书22,卷(目录占60卷),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据《进永乐大典表》记载,全书共计22卷册,字数超过3.7亿,是清代《四库全书》的两倍之多。现在想来,五年磨这么大一剑,总觉得仓促不精细,有草就嫌疑。但后世评价说,《永乐大典》的包容精神,特别值得肯定,对于观点不一样的作品,只要公认经典,绝不为政治立场而做半点修改,一切保留原有风貌,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很多濒临失传的典籍保留下来,艰难流传到了今天。对于美化自己、篡改历史的朱棣来说,能集众家之所长而不以政治正确为标准,倒是难得。据说嘉靖皇帝尤爱《永乐大典》,正本曾经遭遇火烧被抢救的教训告诉他,副本,备份,是必须的。所以,今天大家能够看到的其实都是嘉靖钞本。而正本很可能就在嘉靖皇帝的陵寝,十三陵的永陵多次被水淹,不晓得这座一直没有打开过的陵寝里那部《永乐大典》是否安好。

七岁时才有了名字,十一岁被封燕王的朱棣,在北京度过了他人生中一大半的时光。习惯了北方生活的朱棣,骨子里一定认为只有北京才真正是他的地盘。彼时已经被打成“北元”、又打成“鞑靼”的蒙古族骑兵仍然是北方边境最大的隐患,你这厢建设大明王朝一路高歌猛进,那边厢恢复元室重返大都市也是名正言顺的口号。南京那个都城有太多的杀戮和噩梦,建文帝的龙椅上坐着坐立不安的朱棣,实在是不祥之兆。搬搬搬,必须搬,迁都的事情就这么定了,反正建国之初,咱不差钱儿。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都是骗人的。

永乐四年(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永乐五年,五月建北京宫殿。永乐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七月和八月,雷颐老师和袁腾飞两次带游友们到紫禁城参观游览。北京紫禁城占地面积72万4千平方米,还没把护城河与城墙的绿化带计算在内。紫禁城建筑总面积达16万3千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护卫紫禁城的重要设施。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紫禁城共有房间间半,前殿后宫,比例计算很数学了,苍老师数学烂,一句话说不清楚。仅说建筑,可谓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多年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

迁都北京这件事当初也遭到反对,主要原因还是江南富庶之地,吃喝不愁,到了北方,粮食问题怎么解决。朱棣继承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遗志,好吧,又顺便做了一件好事。我前两年在海淀乡下租了个天人合一的四合院,这个村便是永乐年间开始指定为皇家贡米的生产基地所在。长居北方的人都爱吃面食,以至于现在许多北京人都不知道京西有那么大块种植水稻的湿地。想来安徽人和四川人一样,都是吃大米长大的,比较抗拒北方窝头。

苍老师评价一个人很少直接用好坏,朱棣便是如此。这个人继承了他亲爹狠辣多疑,无情无义,但没文化的就爱显摆个有文化,所以有了《永乐大典》,为了迁都北京解决南粮北调,所以修了大运河,为了寻找小朱皇帝,于是有了郑和下西洋。

今天的人喜欢说,自己有过不幸的遭遇,所以便会吸取教训。文革中吃过苦的人绝对不想回到文革。通常这种时候我会低下头去不说话,历史最大的教训是从不吸取教训,只有读懂历史的人才会知道中国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

朱棣坐在南京城那座龙椅上做的第一件事,是杀掉齐泰、黄之澄、鐡铉、方孝孺这些建文余孽,割耳朵、砍手足、油锅煮、千刀万剐,顺带着女家眷卖到教坊司,亲戚朋友都肉体消灭。朱棣在他爹灭九族基础上发明了“灭十族”,即是朋友学生统统不放过。等会儿说方孝孺。朱棣还有一个发明是瓜蔓抄。《明史·景清传》说:藉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朱棣称帝后,景清藏着凶器入朝,想刺杀朱棣为建文帝报仇,事情败露。朱棣下令将景清磔死,并将他的家族全部株连,后来还不解恨,把与他相关的乡亲与邻居全部处死,于是整个村子变为废墟。

单独说方孝孺。是因为方孝孺一直来被称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他爹在朱元璋时代的“空印案”中就被误杀了,但朱元璋没有杀方孝孺,而是在多年以后把辅佐孙子朱允炆的国家大事托付给了他。方孝孺是个节烈的人,建文帝失踪后,朱棣是想留用他的,但方孝孺誓死不从,还极尽所能讽刺挖苦朱棣。所以朱棣从他身上开启了“灭十族”第一例。朱棣登上皇位的第八天,在南京聚宝门,当着方孝孺的面,将后者的“十族”一个一个地进行诛杀,每杀一个问一声后悔吗,现在后悔还来得及。方孝孺视而不见,头都不抬——也许在他心里,他的“十族”连草芥都不如,杀光又何妨,有什么可后悔的!最后其他人都杀完了,轮到方孝孺自己了,他仍不“后悔”,谩骂不止。朱棣却不让他痛痛快快地死,先是命人将他的嘴割裂至两耳,并割下舌头,随后一刀一刀地将他割死。方孝孺被凌迟处死后,朱棣仍不解恨,让人吃他的肉,吃一块肉赏银一两。

对方孝孺被杀一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是说方孝孺宁死不屈,不愧为天下读书人的典范。苍老师实在不敢苟同,因一己之忠贞护主,而连累无辜亲朋好友学生一同受死,这份传世英名建立在血流成河之上,代价太大,惨烈多于节烈。反之,我更欣赏那些为了保全家人、民众不顾毁了自己名节的人。

朱棣是朱允炆削藩的受害者,也是唯一的胜利者,他的兄弟们在削藩中死了五个,长兄朱标病死,但按照明史记载朱元璋26个儿子来算,包括朱棣在内活着的还有20个。朱棣称帝后,明白了朱允炆为何削藩的苦心,于是一鼓作气将削藩进行到底,解除了觊觎自己皇位的隐患。

在写朱元璋的时候,我说朱元璋是明朝的建立者,也是明朝的掘墓人。朱棣在掩埋明朝的路上也是两脚油门,他建立了明朝第一任内阁,内阁大学士是怎么毁掉明朝的,留在以后的文章里面写。内阁制度的生命力比明朝长久,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部分,而这些五品阁臣竟然在后来的明朝政治中成为帝国统治的中枢,其力量超过皇帝本人,没文化的朱棣是想不到那么长远的。

靠阴谋诡计黄袍加身的朱棣,外表强悍凶狠,内心却是虚弱得很,万一百官搞阴谋怎么办,监视百官不得不做,特务组织锦衣卫应运而生。东厂胡同的东厂,成为明帝国最大的阴影,他们是黑暗中的影子,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如影随形。朱棣认为身有残疾心理变态必须依仗他生存的掌印太监是最值得信赖的,因此,管理东厂的任务就交到了掌印太监手里,宦官专权自明朝第三代国家领导人开始。

明朝宦官权力之大,超过历史上所有朝代,我五月份写过,北京几乎所有的大型禅寺都是太监建的,好多人觉得不好理解。详情可以参看旧文。

《明史.成祖本纪》对于朱棣的评价大致是准确的: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我不大喜欢好事者动不动几几开,什么三分功、七分过,功过自有后世评说。家天下,要想基业稳固,天下太平,总不能全干坏事吧,得天下者多少还是要在意下民心,否则,一条黑路走到底,到底是走不了多远的。

朱棣死后葬在昌平的十三陵,他也是第一个葬在北京的明朝皇帝。十月十九、二十号,来跟袁腾飞同行,一起看看朱棣埋自己的坑有多大。

相关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j/726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