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白癜风能治愈嘛 http://pf.39.net/bdfyy/bdfhl/150106/4552299.html视频:洛德(Lod),以色列,紧急状态
点击音频按钮可收听语音版
五进以色列,第三次陪钱其琛出访
-年海湾战争,我首次单枪匹马进入以色列,是第一个到以色列公开采访的中国记者。以后中以建交,我陪钱其琛出访,是唯一的摄影记者。
老鸭这辈子发明了两件事:第一个是“闪击”,从“天安门”警察、子弟兵开始,推广到“巴格达”、“卡扎菲”……乃至中东。第二个是“语像”,语像=话语+图像,自嘲、自省、自趣。WalkThink,EyetoWitness。这个意思不该赘述,罗马恺撒大帝早就说过:ViniVidiVici!
年1月底,我从挨美国炸的巴格达逃往约旦。暗夜,独自站在约旦首都安曼五层楼的楼顶,遥望死海对面的以色列,萌生去同样挨炸的特拉维夫的狂想。当时中国与以色列无外交关系,我打电话给我的老板——北京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佑珠,请求她恩准。
《申请》上报新华社社长穆青,穆青和新华社副社长兼中宣部副部长曾建徽商量。曾建徽说“唐老鸭,应该去。”此前两年春夏之交某日,曾建徽曾带我和另外一摄影记者拍摄重要事件。那位记者相机被砸、胳膊受伤,我“全须儿全尾儿”该拍的不该拍的全拿回来了。由此博得“鸭子有十条命”的桂冠,给穆青、曾建徽留下极深印象。
年2月1日,我第一个使用“新华社特拉维夫电”、“新华社耶路撒冷电”……电头,成为“新华社以色列电头之父”。一年后新华社以色列分社建立,中国、以色列建交。我帮创建以色列分社的李红旗挑了一辆白色MecedesE2.6。从表面上看是辆奔驰,绝不超标,而实际心脏却是2.6的,超标超大发了!
海湾战争断绝民航,我是坐这架私人小飞机进出以色列的。行李需要自己搬上飞机,我有6件行李:冲洗设备显影罐放大纸盘子夹子吹风机、放大机、AP-Portable-Photo-Transmitter美联社照片传真机、急救包钢盔防毒面具、科威特盛夏到叙利亚严冬的服装……国产破箱子一出国门就散架了。我站在大卫·本-古利安机场,身上穿的是伊拉克军装。
年2月,耶路撒冷老城,以色列给我当“义务当导游”的Orit小姐。
当年《桥》杂志殷罡耽心老鸭在《参考消息》上杜撰,不相信有这么一位如花似玉的小姐。我给《参考消息》写稿使用的文学语言太超出天朝的想象力了。顺便加一句:我描写圣墓教堂的安静时写道“圣墓教堂十分安静,我能听到Orit小姐的心跳声……”这一句令“政委们”如临大敌,立即发传真到JerulalemHiltonzshen审问我“你把你的头放在Orit小姐的什么位置了?”
后来殷罡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被派到耶路撒冷大学留学,成为公认的研究中东的“头牌专家”。生性严谨的殷罡特地四处核实,终于在希伯莱大学找到老鸭的Orit,发现这位小姐已为人母。殷罡给Orit拍了一张照片,题词“绿叶成阴籽满枝”后寄给老鸭。不胜唏嘘!现在殷罡——是当今中国——罕见的说话“靠谱儿”的国际问题专家。
年6月22日,我第二(实际上是第二、三、四次)来以色列,是从开罗开车经伊斯梅利亚、塞得港跨过苏伊士运河进入西奈,经北西奈首都阿里什到腊法,在边界睡了一夜。
我的LC80,尾随着两辆联合国军的LC(UNTSO、UFO)冒着雨点般的石块,直接穿过加沙,一直开到阿什克隆,我被国防军拦下,再被以军警宪特押解出镜遣返埃及。
第三次是军、警、宪、特的簇拥下,“教我”如何进入以色列,重新办出入境手续,开大吉普从腊法入关,领了一个三合板木头牌子,上面哟娜圆珠笔写了临时牌号。子夜时分才开到耶路撒冷新华社分社。
好多年后,以色列腊法海关都记得“FlyingMan”——那就是我。
第二次来以色列实际上三次入关:第一次是腊法海关生成开罗海关手续不全,命令我回开罗补齐,害我白跑一趟。第二次是次日,我没经过以色列海关、边防,直接跟着路上遭到多次恐怖袭击,LC80受伤。这件事被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约旦时报、埃及金字塔报、华夫托报、以色列国土报……报道,新华社中东分社决定严惩我。后因以色列总长巴拉克称是士兵的原因,才没制裁我。
年9月第三次去以色列,是跟随钱其琛官方代表团,没什么故事。当年随团的CCTV记者江和平,后来是CCTV体育部的一把,年江和平坚持举荐我担任CCTV奥运火炬手评委。
记得有一件事挺逗,以色列人跟我说,中国人比犹太人还会办事,派来个外交部长QianQichen(钱其琛),Kohen一看就是我们犹太人。
钱其琛与拉宾
第四次去以色列是年9-10月,也是开车从开罗过去的。这是我最后一次给拉宾拍照。也是我最后一次去加沙。
年,耶路撒冷,大马士革门。唐师曾摄F3P
年7月,加沙,期盼国际援助的巴勒斯坦人。唐师曾摄F3P
第五次去以色列,年11月,远处背景是年老鸭拍“爱国者”迎击“飞毛腿”的特拉维夫希尔顿(HiltonTelAviv)。
新华社特拉维夫2月8日电(记者唐师曾)
以色列副外长莫士耶加昨天在耶路撒冷接受香港《明报》特约记者袁国强采访时表示:
以色列极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分歧不应成为建交障碍。
莫士耶加在耶路撒冷对《明报》说,外交关系及政治见解不应混在一起,纵使政见不同,仍可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外交是沟通工具,双边可保持不同意见,但若将政见和外交混为一谈,实际上剥夺了自己的沟通媒介。法国和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问题政见不同,但两国关系良好”。他说他极希望与中国建交,“但什么时候建立外交关系则视中国而定,我们已准备就绪”。
在对台问题上,莫士耶加说以色列在年就已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以色列仍希望与台湾保持商业往来,“贸易活动增加两三倍,越多越好”。
目前,以色列与台湾亦无外交关系,只保持民间、学术、商业往来。以色列在北京设有学术交流机构。在香港设有领事馆,莫士耶加希望在年以后仍能继续保存其在香港的领事馆。……
回到北京后,我的老朋友、警察学院院长刘尚煜告诉我,战争期间他在大参考上看到过我写的这段消息特别振奋。也许是中国警方一直对高效率高权威性的以色列警察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j/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