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
建
园
地
力匕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党群工作部:袁腾飞
对于井冈山的了解始于历史课本。九十年的时光已经让当时的战火模糊、硝烟暗淡,留给后人的只是史书上的几行字,昭示着我们今天的这个党、这个国家从那里走来。很长时间我都有一个困惑,新中国对革命老区建设不可谓不重视,为什么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包括井冈山在内的许多革命老区,至今都还是扶贫对象?这大概说明,这些地区的资源禀赋确实极端薄弱。那么,为什么当初有人站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对着一帮衣衫褴褛、大字不识的破产农民、失业工人、城市游民,就敢朝着南京城里拥军数十万的军阀老爷们,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滩上腰缠万贯的买办们,公然打起红旗开展武装斗争呢?
直到后来细细研读了毛主席在井冈山的两篇雄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年10月5日)、《井冈山的斗争》(年11月25日),我才渐渐解开了这个疑惑。我才相信,有一种力量叫做真理,这种力量仿佛能够穿透纸背,让90年后的我读来仍然振奋不已。毛主席在强敌环伺、颠沛流离的军旅生涯中,敏锐地把握住了旧中国最大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从前更加厉害。”既然新军阀的统治和旧军阀的统治没有根本不同,那么割据、混战就是无法避免的——这就给了革命力量在军阀控制的边界地带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中国内部各派军阀的矛盾和斗争,反映着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和斗争。故只要各国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状况存在,各派军阀就无论如何不能妥协,所有妥协都是暂时的。今天的暂时的妥协,即酝酿着明天的更大的战争。”当我读到这些精辟论断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一个玩游戏的人开启了全屏视角。
但光是吃透了国情和社会规律、掌握了科学的革命方法,就足以改变悬殊的实力对比吗?去茨坪的路上,一路看着满山郁郁葱葱的竹林,我内心是有怀疑的;第二天一早,当我绕着这个群山环抱的茨坪小镇跑完一圈,这种不确定加深了。今天这里有漫山遍野的游客进进出出,但回溯90年前,没有盘山公路,在白区严酷的经济封锁下,这片巴掌大小的“坪”,恐怕不是适合革命势力起家的地方,最多只能供养一个王佐这样几十条枪的“山大王”。在战争进入工业时代后,像井冈山这样偏远贫瘠的土地,如何能够把革命这“星星之火”点起来呢?
根据地的种种极端困难,经济的、军事的、队伍的,在《井冈山的斗争》中随处可见,但作者的笔调从未有过些许低沉,总是饱含斗志地冷静分析、系统总结、给出建议,几乎没有任何对于组织、对于上级的牢骚,对于革命前途的悲观失望。这种强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贯穿全文,当我在走遍茨坪旧址群、龙江书院、大小井后,慢慢让我找到了这种乐观精神的来源。
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自坚定的、革命的党。由孙中山领导的“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失败了。列强没有被驱逐,南京城外英美军舰用炮弹证明了他们才是江浙真正的主人;济南城里大肆屠杀的日军用数千中国军民的血证明了他们才是山东的主人,而“国民革命军”能做的只是妥协与合流。军阀没有被打倒,吴佩孚、孙传芳不在了,新兴的蒋桂冯阎继续着混战,百姓的生命就如同风中的稻草,兵火一起就一茬茬地倒下。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面对屠杀与背叛,共产党人要往何处去?中国革命往何处去?有的人叛变投敌,有的人隐姓埋名,有的人远避海外,而另有一些人则重新举起了革命的大旗,誓要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尽管他们手中的力量是弱小的,但是因为信念而坚定。“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他们坚信,中国的普罗大众不应该是世世代代在贫穷和战争的泥淖里艰难求生,一种为民族振兴、为子孙幸福的使命感驱使着他们沿着革命的道路义无返顾,九死不悔。
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自坚强有力的革命武装。“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需要有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革命党,也需要一支同样有组织、有纪律的革命军队,这是“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给共产党人的启示。当秋收起义失利以后,这支临时拼凑、严重缺乏战斗经验的工农武装人心浮动,在“红旗还能打多久”的悲观失望的困惑里,沿路士兵逃散现象非常突出。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对工农革命军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这是他第一次系统地用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理论来改造红军,通过“支部建在连上”解决了政治领导问题,通过实行官兵平等、建立士兵委员会解决了军队内部民主问题,从而彻底改变了军队面貌。他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繁琐的礼节,经济公开。……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的军队和我们的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此外,红军在向井冈山进军的途中宣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培训期间,当我在“雷打石”和大家一起重温这些红军纪律的时候,真切地感受到,这支以工人、农民、城市游民、俘虏兵为基础的工农革命军,并不是生来就是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圣人”,恰恰要从“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借东西要还”这些我们现在看来特别基础的规矩纪律讲起——由此也大致可以看出旧军队的作风。只有经过了革命的党的改造,为红军注入了理想信念之魂,再加之以铁的纪律约束,才能铸就一支坚强的革命武装,才有了一支贯彻党的根本宗旨的人民军队,才使得我们的军队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称号——人民子弟兵。
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自觉醒了的革命群众。“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从大革命时期开始,毛泽东就在领导农民运动的过程中发现了农民这个中国民主革命最坚定的同盟军。在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以城市为中心的暴动相继失败以后,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上了井冈山,选择扎根农村,放手发动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在“打土豪,分田地”的号召下,革命根据地的贫苦农民迅速团结起来,在农村推翻封建势力,巩固根据地政权。在黄洋界上,井冈山军民齐心协调挑粮备战,为以少胜多赢得黄洋界保卫战立下汗马功劳,那门鼎定乾坤的迫击炮也是在后方紧急修好后拉上黄洋界的。在激情教学中,领唱老师带我们重温了一首首革命歌曲,真实再现了当年井冈山地区军民团结一心、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的情景;而江满凤老师一首《红军阿哥你慢慢走》更是唱出了根据地群众跟红军血浓于水的深刻感情,革命情侣池煜华和李才莲穿越半个世纪的隔空守候更是令人动容。红军队伍之所以能够越战越强、不断壮大,能够在复杂的山林中执行灵活的游击战术,与根据地群众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正如袁建芳老师所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失守,与袁王被错杀导致根据地群众与党的关系疏离是重要原因。这也是井冈山精神“依靠群众求胜利”的思想给予我们今天的启示。
从井冈山回来,我找到了革命领袖们面对挫折,“千磨万击还坚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来源,找到了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的秘诀。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民族未来的责任,对于人民群众真心实意谋福利的热切盼望,使革命的党、革命的军队、革命的人民在一次次挫折中奋起,完成了驱逐一切内外压迫势力的解放任务,为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这个中国梦的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弘扬井冈山精神,除去其丰富的历史内涵,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精神”二字。这个精神,来源于对理想信念的认同和坚守,来源于对党性修养的自觉提升。当我们用历史的眼光、用社会的视角来回顾我们党创业伊始的艰辛岁月时,留给我们的除了一些崇高的感动,还有一种豁达的襟怀、一种超脱的境界,让我们在面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地鸡毛”时,能够更加淡然处之,而不会时刻都在精巧地计算个人得失、奔走于利益之间。这,或许就是这次井冈之行对我最大的收获。
赞赏
长按
福州白癜风医院
白殿风病传染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t/1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