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蛞蝓

思索middot回顾全球史的视


徐国琦教授:

全球史观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

徐国琦教授于年开始以国际史/跨国史的视角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彼时世界范围内涉及中国与一战的研究十分稀少,因而国人对中国在一战时扮演的角色以及一战之于中国的意义都知之甚少。徐教授指出,大多数国人将这一场战争定义为“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并未十分重视,这导致我们在这个领域里的研究建树不多。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近代历史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20世纪的思想嬗变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徐教授在30年研究历程中,运用国际史的研究方法对此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完成了五部著作《中国与大战》《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西线战场陌生客——一战中的华工》《为文明出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场的中国人及其旅程》《亚洲与大战:共有的历史》。他认为,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历史研究应当不再是封闭的,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重视外部世界对国家历史产生的影响,进而更好地回答“何为中国”这一重要问题。

1

接着,徐教授以一战中的华工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与一战的联系。在年宣战告吹后,梁士诒提出了“以工代兵”的策略,用工人替代士兵参与战争。此时欧洲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法国与英国先后招募了14万华工奔赴前线,投入战争。那些一辈子都未离开过村庄的“苦力”(coolie)们,经历了严格的体测与体检后,从威海出发,乘上了开往欧洲的船。他们在法国整理战场,埋葬死去的战士,甚至有些人踩在未被清理的地雷上死去了。徐教授指出,大约三千人在前往欧洲的船只上和重建的过程中丢了性命。在战场之外,他们庆祝春节、元宵节,制作并售卖以及赠送中国工艺品给法、美、英各国士兵,还与法国的姑娘们坠入爱河。华工将中国文化带到了异国的土地。在种族歧视和误解盛行的年代,华工们远赴异乡,为中国以德国潜艇攻击华工为由直接宣战、战后参加巴黎和会以及国际事务提供了机会。而华工的出现也教育了一批中国的精英:见到华工们用心观察西方强盛并急欲将这些经验带回国,蒋廷黻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晏阳初在华工营中下决心“愿把自己献身于苦力”,“‘大我’就是‘苦力’”,他认为“大我”能够让中国更强大,立志“解除劳工之苦,开发苦力之力”。以工代兵策略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胆识、有目的、有远见地加入国际社会的标志,是东方大国参与拯救西方文明的中外合作大事件。14万华工不仅仅是士兵,也是中国的使者。

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t/1144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