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不少人私信问我日本人是这么看南京大屠杀的。一般情况下我不喜欢在我朋友圈讨论这种问题,一是朋友圈本是基于个人生活的社交空间,本来国内媒体报道确实偏向性很强,关于日本的报道基本都是负面新闻,由于“刻板印象”的存在,不太愿意触碰这种敏感的话题,干扰朋友圈轻松愉快的气氛,二是个人才疏学浅,要真正以研究者的水平去介绍这件事还达不到。但今天正是南京大屠杀八十年纪念日,我谨凭个人拙学向大家介绍一下个人的看法。感兴趣的希望耐心看完。
来到这边也一年多了,从5月份开始意识到日语能力稍有进步,拜白戸教授指导,推荐我读了几本目前主流学界关于中日历史问题的书,读日本人写的著作确实有很多收获。由于国内始终将新闻当作“宣传”手段,受国内和两国关系影响,指示性较强。从年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后,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降入冰点,从官方口径开始,关于日本的报道几乎都是负面评价,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年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惨败靖国神社时,恰逢改革开放中日蜜月期,为了当时的“大局”着想,一周后领导班子要求《人民日报》“淡化”对此事的报道和评论,其实就是官方“禁评”了,邓小平并对来访的时任日本外相安倍晋太郎(安倍晋三他爹)说,“我不希望这种事影响到中日关系,如果再发生,我就不保证会出现什么后果了”。当时我还和朋友调侃,这怎么说?我厉害起来连我自己都封?
其实依我个人之见,中日之间的关系就是一根蜡烛,一点就着。但同时一吹就能灭。这点燃的引芯不用说了,80年前那场战争给中国人造成的伤害真的太大了,一吹就灭的原因是一方面国内的宣传机器非常强大,另一方面中日两国的关系真的无法割断,从洋务运动起,“先进国”日本在文化反面一定程度上确实在“反哺”中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用的很对中文词语都是日本人创造后新文化运动后在中国推广的,比如原来家家户户每天晚上七点会准时收看的《新闻联播》的“新闻”二字。而90后一辈更不用说了,从小看的动画片灌篮高手龙珠,以至于到现在我也不懂的什么“番”都是最直观的文化影响。大家看我很少在中文SNS发关于日本的“负面新闻”其实不是我对日本抱有多大的好感,是因为国内的报道够多了,而在微博骂个底儿掉,说实话也没几个日本人看微博的。
刚开始日语比较烂,我一般在日本雅虎新闻上“暗中观察”日本人的评论,说实话还挺让我震惊的,雅虎新闻类似于国内腾讯新闻的级别,基本是靠大规模推送成功的,所以受众群体非常“杂”,水平参差不齐,比如在关于社会治安问题上,确实很多在抱怨中国人在日本有很多进行“灰色”产业的,希望他们混出去。但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还是很有人情味的,比如今年四川地震,出现了伤亡。日本人的普遍评论都是感同身受,希望安全。当时我只看到了一个评论很弱智,“死人了?中国做坏事太多了,天谴吧!”对于这种脸贴过来让我打的评论我根本都不用组织语言,直接用日语反问一句,“3.11地震也是天谴了?”,本来准备好迎接一顿口诛笔伐,正好练习日语了。没想到很多日本网友过来劝我,不要理这个人了,我们不是这么想的。所以我始终认为“交流”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两国人民真的互相了解吗?其实看了很多国内的评论对日本的态度也是纠结的,一方面要核平日本报仇雪恨,一方面有时候也很感叹,“诶,不得不说小日本的东西就是好用,旅游之后发现小日本是挺干净(那是你没来过池袋)有礼貌的。”讲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大家能静下心来考虑一下,中日之间的关系绝不应该是非黑即白,一个如此相近的国家,我们真的了解吗?如果我们只从战争、动画片、A片、化妆品来了解一个国家,还真的有失偏颇。
下面正式说关于战争的问题。其实就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样,战争问题也其实是“战争记忆”的问题,死去的人不会开口说话,活着的人如何去记忆,或者去选择记忆哪一部分才是最重要的。我在微博上曾经和一个中文还不错的日本教授讨论过南京大屠杀问题,以中国网民对其言论的标准,他妥妥的是个“日奸、叛徒、中国的走狗”,标准的左派先锋,怀念70年代在东京大学时搞学生运动占领校园对抗政府的“红色”年代。但谈到南京大屠杀,他的观点还是让我非常不爽,大概意思是“不是承不承认的问题,是数字问题,他举例说到,东京空袭(二战后期时盟军对东京的大规模轰炸,几乎将江户老城毁灭殆尽)确切的死亡人数举了出来,由于中国方面本身对南京大屠杀的精确数字一改再改,有百万说、四十万、三十万、五万都有,所以无法接受。”当然我也无法接受他的言论,我反驳道你在偷换概念,“拿东京轰炸和南京大屠杀相比本身就是错误,南京大屠杀是侵略一国的士兵对手无寸铁的普通民众的虐杀,而不是抵抗侵略的国家对侵略国重要军事设施进行打击的误炸,而且当时东京没有沦陷,户籍管理制度确实比中国领先很多年,而南京当时已经沦陷,你叫国民政府如何去“普查”?”说实话当时打完这些字我还是很难受的,中国人讲究死也要整整齐齐的死,留个全尸。但面对这种反人类的暴行时,不要说尸体,人活一世,大部分受害者连个名字都留不下。是啊,三十万人,到底是人还是人,还是人呢?
这就是战争记忆的偏差,我找到过3个版本的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由于“避免政府指定教科书对民众进行思想控制”,日本中学的教科书都是由学校挑选的,经过文部省(教育部)审查的历史书都可以被选取。记得高中时听袁腾飞讲课视频,“日本不承认入侵中国的那本教材选取率不到0.01%,大部分课本都有涉及南京屠杀。”当时确实是这样,这本他说课本就是扶桑社的《新しい歴史教科書》,年出版之后就引起了日本国内左派的攻击,但袁腾飞当时说的是年刚出版的数字,到年这本教科书的使用率就到了0.4%,年突破了1%。去年日本战败纪念日8月15号我特意去靖国神社看了看,游客络绎不绝,听着周围的中国话,确实有点“占领靖国神社”的错觉,日本右翼大概有一二百人在穿着二战时期的军服唱歌,演讲。那种水平真的不如cosplay。
日本国现在有一亿两千万人口,正式登记在册的右翼组织成员有两万人(日本结社自由,黑社会团体只要合法登记也可以正常活动,但前提是必须要登记)。这两万人兴风作浪的水平可真是低的上两千万人。后来顺路去了国会图书馆,找到了年那天的朝日新闻头版,上面刊载了裕仁天皇的停战诏书。我以“研究”的名义找工作人员复印了一份留存。和中国网络舆情不同,大部分日本人,尤其是平成一代(出生于年之后)的日本人也就是所谓的“平成废物”们,(因为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恰好赶上了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很多人对生活没有什么追求,加上电子游戏和漫画大规模普及,很多平成一代沉迷于此)根本不关心时政问题,今年中日之间点击量最多的一系列新闻就是,在上野动物园出生的大熊猫、一个月了、两个月了、取名活动向社会征集开始、大熊猫取名香香、香香会爬树了、香香马上就对游人开放了。因为我们正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而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一个世纪的屈辱太难磨灭,对日本人的印象大部分还是停留在那个狂热的亡我之心不死的上个世纪。可能根本理解不了平成一代的心里。我突然想到了最近两天刷爆朋友圈的“佛性青年”,生活完全就是,随缘,和我有什么关系?但就像北京那个大照片上的人说过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年青一代总要担负起中日关系的重担。
如何做?是叫嚣杀遍日本人还是跪舔日本的“灿烂文化”,也是我们这一辈年轻人需要思考的。我不想说我们应该怎么样,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当时南方周末的发刊词我一直很反感,“在这里,读懂中国。”,在一份报纸里,你绝对读不懂中国。
同样,在AV、动画片和环球时报里也读不懂日本。每当读到南京大屠杀和二战的相关资料和在日本的网络上看到“天谴”的这种评论时时,我愈发发觉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好战分子”,不过二十一世纪,发动战争让历史的悲剧重演的才是傻子。打赢思想学术上的战争才是真正的胜利。感谢白戸老师。
年8月15日《朝日新闻》
赞赏
长按白癜风医院长沙哪家好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t/1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