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李世民
读《资治通鉴》有感
作者:李学魁
少年时代通过毛泽东诗词知道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认为他们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皇帝。尤其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征服地域西达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因此认为他们非常伟大。“最近闲来无事,看了《资治通鉴》,忽然发现唐太宗李世民才是最伟大的皇帝。甚至可以说中国从古至今没有第二个领导人比得上他。说他伟大,还要加一最字,就是说他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首先说说李世民纳谏。谏,指的是下对上,臣民对皇帝。意思是直言规劝,使其改正错误。纳谏,就是皇帝接受臣子的批评,并改正错误。别说是专制时代的皇帝,就是现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下的大小领导人又有谁能做到虚心接受下级的批评。一个可爱的县级书记就曾经给干部们讲‘副职没有资格给正职提意见’,何况下级。但是李世民同志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你说他伟大不伟大?
唐太宗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
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
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
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
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
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
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
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
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
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匹绢。
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必改。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上,逗着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走上前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
下面再讲一个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一天太宗闲来无事与黄门侍郎王珪聊天,有一美女在旁伺候。太宗指给王珪说,这是庐江王李瑗的妾。李瑗杀了她的丈夫收纳了她。
王珪离开座位说道:“陛下认为庐江王纳她为妾对还是不对?”
太宗说:“杀了人而娶其妻为妾,你怎么还要问对错呢?”
王珪答道:“从前齐桓公知道郭公灭亡的原因,在于好的意见不被采用,而齐桓公不使用提好意见的人,管仲认为与郭公没什么不同。现在这个美女还在你身边,我认为陛下是认为庐江王做得对。”
太宗听了以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立刻将此女子放出宫去,回到其家人身边。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资治通鉴》唐太宗部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内容,都与唐太宗纳谏有关。
唐太宗不但虚心纳谏,而且不喜欢阿谀逢迎,拍马屁。
一次,太宗停靠在一棵树下,很喜欢这棵树。随行的殿中监、郑纵公宇文士及在身边也称赞不已。太宗正颜厉色道:“魏征常常劝朕远离谄谀的小人,朕还不知道是指谁。我怀疑是你。今日一见果真不错。”吓得宇文士及赶紧磕头谢罪。
更为可贵的是唐太宗纳谏决不是作秀。其在位23年始终鼓励大臣们提意见。不像有的人,嘴上说欢迎大家提意见,谁要真提了意见,不是马上给你小鞋穿,就是搞秋后算账。更有甚者,他耿耿于怀,记仇一辈子。还有的人,刚上台时,还比较民主。过上一段时间,特别是有了一点成绩以后,就变成了老子天下第一,谁的话也听不进了。
下面谈谈唐太宗以诚待人。太宗在位期间,从不搞特务统治,不滥杀无辜,没有严刑峻法。在贞观时期,全国有一年被依法判处死刑的犯人总共只有29人,29人,我不清楚唐初有多少人口,虽说经过了隋末战争的动乱,怎么说也应该有万人口吧,而且一年总共只有29人,这才是奇迹。更奇的在贞观六年(年)全国死刑犯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人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待来年秋收后回来服刑,结果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唐太宗好纳谏是出了名的,所以像魏征等一批能直言进谏的大臣才能彪炳史册,但是,肯定也有鱼目混珠者,想以迎合上意的方式来获取自己的利益。
贞观年初,有人给唐太宗上书,说朝廷应该清理那些佞臣。清理佞臣当然是好事情了,唐太宗没有不接纳的道理,还接见了这个上书的人。但是,既然说要清理那些佞臣,自然前提是要有佞臣存在了,唐太宗就问上书人:“朕任命的这些人都是贤人,你知道谁是佞臣?”
上书人说:“臣身处朝外,不知道具体谁是佞臣。不过陛下可以假装发怒来试一下大臣们,那些不管你发怒、还继续直言进谏的人就是忠臣,那些一看你发怒、就顺风转舵的人就是佞臣。”
唐太宗没理他,回头对封德彝说:“流水是清是浊,取决于它的源头。君王就像那源头,臣民就像是流水。做君王的自己行诈,却指望臣民们正道直行,就好比是源头污浊,却指望流水清澈,没有这个道理。朕常常觉得曹操这个人狡诈,所以鄙视其为人,这样怎么能教化天下呢?”然后对上书人说:“朕想让诚信风行天下,不想用狡诈的方法来教人,你的想法虽然不错,但朕不能采纳。”
唐太宗实行依法治国。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统一和稳定。
太宗有一大将叫党仁弘,在唐王朝建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其人在治理地方时也有很高的声望。太宗非常器重他。然而他性情贪婪,贪赃一百多万,论罪当死。
太宗对身边大臣说:“朕昨天看见大理寺五次上奏请求杀死仁弘。朕可怜他白发苍苍而被处斩”。当时正在吃饭,就命令把食案撤掉。然而想为他寻条生路,终究难以找到理由,如今只想变通法令,请求你们同意饶他一死。
过了几天太宗又把五品以上官员召集到太极殿前,对他们说:“法令,是君主受命于上天所得,不能够隐私请而失信。现在朕偏袒党仁弘想放过他,这是淆乱法度。实在有负于上天。朕要南郊席地而坐,每日只进一次素食,用三天时间向上天谢罪。”
房玄龄等人都劝道:“生杀的权利,都掌管在皇上一人手中,何至于如此自责呢?”
太宗不答应,众大臣一再叩头恳请,从清晨直到傍晚,太宗才降下诏书说:“朕有三项罪过:知人不明,一罪:以私乱法,二罪:善善未赏,恶悪未诛,三罪。由于你们执意苦劝,暂且依了你们的请求。”
于是将党仁弘贬为平民,流放到钦州。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就像现在实行的两审判处死刑以后还要经过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一样。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由于东罗马帝国(—)的衰落,西方变得支离破碎。到了隋朝时中国已经几欲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而唐帝国尤其是贞观时期的唐朝更是当时世界唯一的文明最为强盛的大一统帝国,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各地民商来往不断,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纷纷赞叹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唐朝的各国人,大多数以成为大唐人为荣。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贞观时期的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完全开放的王朝,比汉朝的仅限于贸易和传教还要开放,以至于各国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来到唐朝一睹唐帝国的的风采,唐朝政府还设立流所(和现在的使馆差不多),开放边境和关口。极尽吸收外来文化和物质文明。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年。
本人不是学历史的,对历史只是爱好,并无系统学习和研究。只是看了《资治通鉴》以后,有感而发。作为门外汉我不可能对李世民做出全面评价,也不需要。因为专家们并不都是吃闲饭的。李世民毕竟是人,是人都要犯错误,李世民后期渐渐地不爱听下属的谏言了,生活上也追求铺张浪费了,军事上也有点好大喜功了,东征高丽就是一个例证。还有他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修改起居注。何为起居注,就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朝政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李世民就干预了史官公正性。当然他也没有做大的改动,主要是改了他的皇位正统性问题,李世民是怕身后有人对他的玄武门之变的性质产生怀疑就干预了史官,这一点当为太宗最大的失误。
我仍然认为唐太宗李世民同志是中国从古至今最伟大的领导人,而且不用加之一。你要不信,可举出第二人。但是一定要有根据。至于秦始皇的暴政,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成吉思汗(实际上笔者并不认同成吉思汗是汉人的皇帝)的滥杀无辜你就不要举了。
前一段看了当前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又听了袁腾飞在百家讲坛的高论,从中进一步证实了我以前对历史老师们经常说过的话,就是讲历史必须联系现实。当前明月和袁腾飞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他们做到了这一点。本文也尝试向他们学习,联系了一下现实。只是希望能够增加可读性,千万不要对号入座。
作者简介
李学魁: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外语系,分配到聊城四中从事教学工作,93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96年调聊城二中工作。年考取律师资格证书。年离岗后从事律师工作。爱好读书,懒于动笔。偶有所得,愿与大家分享。家中两幅字,也分享给大家。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巧机械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李学魁
赞赏
长按昆明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t/3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