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忙,但近期忙里偷闲看了一些小说和影视剧,随随便便毫无逻辑地记录一下~
《战起》
最近宅在寝室看了好多以二战为背景的小说,最先看的是《战起》,重新认真看了一遍,并且为了重温这部小说,我把《袁腾飞讲二战》看完了,算是了解了一点二战时期欧洲战场的基本状况。
在知道大概背景后,果然看的顺多了。以前看,只觉得脑子一片乱,毕竟这部小说不怎么注重言情,而我曾经对二战的欧洲战场一无所知,看完之后的印象就是女主辗转多地颠沛流离,男主作为一个披着德国皮的中国人却支持纳粹……
现在终于能厘清一点脉络了吧。女主作为留德学生住在犹太人家里,因为水晶之夜的暴乱决定前往波兰华沙寻兄,在华沙饭店打工期间经历了波兰闪击战,后在男主和男二的帮助下前往巴黎避难,却因为跟德国军官的暧昧关系导致滞留在法国的马奇诺防线附近,历经辗转终于回到巴黎的家中。在法国期间与男主确立关系,随后男二上东线参加与苏联的战争,男主本来也要参加东线,却临时被派往西线,经历了诺曼底登陆等事件。女主红十字会毕业后报名东线去苏联,在华沙、基辅等地参加医护工作,最后在苏联胜利、战争结束后等到了男主从战俘营归来……
看完这本后突然就想搜搜其他相关背景的小说,于是又看了《爱在硝烟下》、《穿越二战》、《达瓦里希阿芙罗拉》、《莉莉玛莲》等,前两本我很喜欢,作者的考究程度实在令人敬佩。如果说战起中的人物是参照真实历史虚构出来的,那么《穿越二战》里的人物很多都是活生生存在的啊,什么海因里希亲王、鲁道夫等等,据说作者还专门参考了相关真实人物的传记。这年头,写小说也太不容易了。就是这样既考究又文风文笔不错的小说才真的值得浪费宝贵的时间看一看啊。
其实这些小说乍一看都有一点给纳粹洗白的感觉。但是在了解了当时德国背景之后,我突然非常理解男主的做法了(男主本来是中国人,魂穿到了德国小男孩身上,后加入国防军并为德国参战)。接受了多年反法西斯教育又怎样?生在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国家,是当时的元首给了大家希望啊,更何况他仅仅参加了国防军,没有迫害犹太人,也没有随意屠杀,仅是响应国家征兵以及元首的号召参与战争而已。他知道战争不正义,但别无选择,已经尽一切努力来面对自己的良心了。我倒是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偏爱男二,他最后醒悟是事实,但他的党卫军身份也属实,也的的确确参与了迫害犹太人行为,不能因为性格上霸道又邪魅就原谅他恶劣的前科吧……
不过男二的番外的确是催人泪下。
当然为了尊重历史,这些小说中的德国军官们,要么战死沙场,要么战败去了战俘营改造。有的人熬到了出狱并和等他的女主happyending,有的人却没那么好运了。
最后,我也没有为纳粹洗白的意思,只不过想想如今大众非常容易被营销号软文洗脑牵着鼻子走的状况,再回顾那时候的德国经济和民生,就会觉得许多军官士兵被纳粹所洗脑的行为也不是很难理解了。
《音乐家》
我是在电影院看的这部片,胡军主演。开头有些无聊,冼星海化名黄训来到苏联指导电影,因苏德战争爆发而逃难,在火车旁遭遇轰炸、在音乐厅被赏识、在摆满胶片的房间发火……大概这些是为了铺垫?总之我并没有感到什么触动。
然而回忆的片段真是催泪啊,尤其是离别的回忆。夫人抱着襁褓中的女儿,和众多学生一起来送别,冼星海说,半年之内我就回来。年,夫人摩挲着年的信件,身后是唱着《只怕不抵抗》的孩子。
有几个地方流眼泪流的很厉害。
一个是冼星海教卡莉娅唱歌,在不同时空下,卡莉娅和冼妮娜唱着同一首儿歌: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打起小锣鼓,德龙的隆冬!手拿小刀枪,冲锋到战场。一刀斩汉奸,一枪打东洋……片尾处两位女士相遇,她们拥抱在一起,唱起了这首歌。
一个是在不同时空下,哈萨克斯坦乐团和中国学生在冼星海的指导下,演奏(演唱)着同一首歌——《黄河大合唱》。这首歌真的是无比催泪,曲调一出来就完全忍不住。小学、初中时,班级都曾合唱过,然而那时似乎并没有什么感触,只是把它简简单单当做一首歌。后来再大了些,学了历史,也了解了很多二战时期反法西斯的不易,再哼唱起这首歌时,总是不自觉的湿了眼眶。
夕阳西下,冼星海先生站在边境线旁,远望祖国河山,背景是一片浓郁的红色;寒风凌厉,雪花飘落,医院的长凳上,思念着祖国和家人。
遗憾的是,直到病逝,他也没能再回去看上一眼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没能回到祖国的大地上……
战争太无情,烽烟中的人却有不一样的情。
面对着战争带来的绝望,冼星海先生坚定地走在音乐道路上,用新的乐曲带给战乱中的人民以希望;流浪汉疯狂地敲着钟,随后把小提琴砸了下去;卡莉娅的妈妈,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从开始的排斥和提防,到修缮阁楼屋顶,再到最后离别前偷偷塞钱并送亡夫的新大衣,她尽可能的支持者这位异国来的音乐家……
这部电影并没有着墨于冼星海的辉煌事迹,更多是讲述他的国外“流浪”生活。在此基调下,看完后的心情更加沉重了。回去的路上一直止不住地流眼泪,并涌起了一股想要更深入了解当时历史的冲动。
于是,机缘巧合的,我看到了《海棠依旧》的介绍,发现b站有这部剧的资源,并决定看看。
《海棠依旧》
其实,我之前对周总理了解实在不多,除去曾经历史书上轻描淡写的一些历史事件以外,近期看到的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那些被营销号广泛传播的《周恩来邓颖超通信选集》中的“情话”吧。
在看剧之前,我在b站看了一个共青团发的MV,《渐无书》。
“你的信太过官方,都不说想我。”
“总理是大忙人,哪有时间来想我。”
“闲人怎么知道忙人多想闲人。”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
——题记
阅尽亘古的苍凉停栖于你目光山河远阔年月仓皇可执手同往
隐秘的欢喜感伤肆意生长若世人难知我心事滚烫只愿它被你珍藏
你是我唯一的年少轻狂也是我余生漫长执着地用字句丈量天各一方(男视角)
你是我义无反顾的倔强聚散离合也无妨前世今生相思一场书不尽纸短情长(女视角)
提笔让岁月流淌温柔了世事无常山河远阔前路仓皇可执手同往
隐秘的欢喜悲伤为你流放若世人皆知我心事滚烫只因它被你珍藏
你是我不动声色的痴狂宣之于口又深藏执着地用字句丈量天各一方
你看那硝烟战火的远方也曾有花开陌上前世今生相思一场书不尽纸短情长
你是我唯一的年少轻狂也是我余生漫长执子手用字句丈量天各一方
你是我义无反顾的倔强聚散离合也无妨若有来生相思一场书不尽的纸短情长
一个评论非常有道理:
“部分弹幕与评论朋友们说羡慕那个年代的爱情,那个年代动乱流离,生死一线,更多的爱情都还没有滋生就灭亡了,更多的人选择了能让自己活下去不择手段,更多的黑暗面你并没有看到,不把握珍惜现在这个最好的时代,却要去羡慕那个寒冬之夜,周总理拼尽一切都要摆脱的那个年代,不是为了让你去羡慕的。”
MV里的图我非常喜欢,截了几张。
(这是周对小超的第一印象吧,她才15岁,在台上激情演讲,他在台下,记住了她的大眼睛,以及自己相同的革命理想)
说回这部电视剧……原著叫做《我的伯父周恩来》,是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写的。看完这部剧之后发现,周秉德应该是那个年代命运相当好的人之一了吧,在总理身边长大,被总理和夫人当做自己孩子一样疼爱,长大后和沈钧儒先生的长孙结婚、生子,比较顺利地度过了那些艰难的岁月,直到现在。
前半段是又热血又心酸又温馨的吧,后半段就是心酸偏多了。以下是印象深刻的一些片段:
邓颖超在总理和主席的嘱托下顺利请到了宋庆龄来北平参加政协会议,期间老蒋想要对火车做手脚,被成功化解,同时老蒋还被夫人宋美龄讽刺一番。
蒋总裁想要派飞机对开国大典进行轰炸破坏,参与检阅的战机飞行人员临行前夜见到了总理,并写下“遗书”。幸运的是,这些遗书并没有派上用场,开国大典也圆满完成。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声音用的是当时记录下的带口音的原音。
总理的弟弟带来了自己的六个孩子,并说要过继一个给他,随便挑选。总理说,我会把你的孩子都当做自己的孩子。
国民党派了一些特务,其中一个花匠在西花厅观察主席和总理,并试图做出地形图,埋放炸药。总理仿佛背后有眼睛似的,一下子就发现了不对劲,最后成功逮捕特务。
中国要和其他国家建交,许多将军脱下戎装化身外交大使。耿飚将军别别扭扭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跳舞、吃西餐。
总理参加万隆会议,乘坐的“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十多位优秀的外交人才遇难。总理因临时决定改道缅甸而逃过一劫。在万隆会议的几天也是危险重重,但好在有黄镇将军和印尼警方,顺利度过。此次会议的主要思想是,求同存异。当初学历史只是仅仅把它当做知识点背诵,然而现在,在了解当时的背景后,在观看了会议视频后,我终于能在不背诵的前提下,牢牢记住了。顺便说一句,总理的白西装很帅。
小路和先军听了陈毅同志的八卦,向邓大姐打听。于是我又知道了总理的“感情史”。在法国时,周恩来和张若茗曾经因为共同的革命理想而走到一起,然而后来,张的“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理念并没有多大帮助,武装夺取政权才是当时的唯一道路,在巨大的压力下张退出了。周于是和与他有着同样坚定目标理想的邓颖超同志通信,并走到了一起。夫妻俩对这段经历毫不避讳,这些在周秉德的书中也有描写。弹幕推荐了《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这部剧,我下载下来了,有时间的话,会看看。
泰国总理送来了两个孩子。男孩沉稳,女孩调皮。他们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后来为中泰建交做出了很大贡献。女孩子叫西林,后来有了中文名,叫做常媛。她在总理身边长大,称呼总理为“周爸爸”。在文革期间下乡改造,后来总理自身难保,于是跟英国小伙结婚并定居英国。她的两个孩子都有中文名,分别叫常念周、常念廖,代表着思念周恩来、廖承志。我在网上查询时,发现常念周现在仍致力于推动中泰友好,并且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叫做:常恩周、常颂周,意义不言而喻。
关于周总理的养女,我所印象深刻的,除了她是个有名的导演和艺术家,和不被总理赞同的婚姻以外,还有她悲惨的结局。
总理和大大父亲的镜头也出现了很多,剧中也正式进行了平反,不多提了。
周秉德和沈人骅订婚,这段真的是!太!甜!了!男才女貌,门当户对,基本上所有人都赞同这门婚事,是难得的幸福一对了。
原子弹成功爆炸,蘑菇云升起,一片欢腾,弹幕都在刷《那年那兔那些事》。我之前看了几集,每集都哭得死去活来,有机会的话继续刷,但真的太戳泪点。
后来是一系列历史事件。中法建交,中国进入联合国,尼克斯访华,林彪叛逃……直到总理因病住院。住院之后的剧情我都是跳着看的,不愿意仔细看,太虐心。尤其是邓的旁白说着,总理身体不好,但事务却越来越来,接见外宾的活动也越来越多……剧中没有明说四人帮,只用四人小组代替。满满的愤怒。
最后的最后,总理病逝,走之前交接工作,和小超同唱国际歌,并定下来生之约。
数不清自己多少次泣不成声。
《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课文开头我还牢牢记得……小学时能机械性地背诵下来,现在并不会背了,但是却更能体会到文中那浓烈的追思。
附上全文,纪念敬爱的周总理。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夜幕开始降下来。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静静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渐渐远去,和我们永别了!
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泽茜茜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t/3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