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英语老师,我为什么要读你们的语文书,历史书,政治书?
不仅因为有种东西叫做“边际效应”,而且还因为对学生们各种混乱的逻辑和低效的文本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假大空”感到深深的无奈。一些原本应该是语文老师去讲的内容,我都需要给学生补充。这些现象在每个学生中或多或少都有体现,以下内容我个人在数以万次的课堂对话中对事实的发生进行的一个总结性陈述。
举个例子:有一次,上托福阅读课的时候我们讲到了一个历史常识——工业革命。我问学生,你认为当时工业革命原因是什么呢?学生想了一下回答我:“因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发展。”
我当时的内心是崩溃的。这种答案能叫做答案吗?照这样下去,什么事情的原因都可以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于是我问了他三个问题:1.什么是经济?2.什么是社会?3.什么事生产力?4.这些东西怎么导致工业革命的?
学生竟无语凝噎。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再比如,当我指着一句话问学生,这句话在这部分语段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解释了什么?论证了什么?我不想听到你们回答说:“承上启下,渲染气氛,揭示中心思想……"我一次又一次的否决你,你就抛出一个又一个的语文老师交给你的套话名词,你侥幸认为反正总有一个会是对的。我真的不明白,你真的知道那些词是什么意思吗?我所期望的答案很简单,只不过就是想让你看到,这句话是对上句话的观点的解释而已。
这样的话语是没有任何营养,也无法让人产生任何思考的套话。这些套话就像一个毒瘤一样,长在了学生的心中,污染着其他的学习内容,让我们对学习,对文字,对阅读理解和写作渐渐麻木。不需要再去思考一件事的前因后果,不需要追根溯源,不需要推理整合,不需要逻辑论证。读文章的时候,只需要麻木地,一行行地看字,不需要分析文本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思考问题只需要套用模板,随意拼凑…不,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思考”。
我真的无法忍受一节没有逻辑和没有深度的课堂,我无法忍受任何一个没法追根溯源的观点,更加无法忍受我的学生是不能独立思考,不求甚解,在学习上得过且过的效率并不怎么高的学习机器。所以我绞尽脑汁想让学生们去独立思考。
我开始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于是我去书店翻看了人教版的历史,地理,政治课本。其实这些内容我也学过,但是这离我太久远了,我竟不敢相信自己曾经也学过这些内容。经过几年雅思托福教学的经验,以及北美读研经历,我早就忘记了高中曾经如何应试。这些经历都让我建立了比较熟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钻研的精神。但是如今再次看到这些内容,我竟然到如此的触目惊心,因为自己再也忍受不了毫无逻辑的,无法触及思考的文本。
我先向各位展示一篇文本:
20世纪时,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当时,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还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中国的很多商品供不应求。由于玩具出口激增,刺激了橡胶需求,工厂热衷圈地种植橡胶,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厂做工。许多人把贸易经营中获得的财富投资于加工产业工厂,加工产业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看完后,虽说你可能不知道这段文字在描述一种什么现象,但是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段文字比较的“教科书”文体呢?是不是有点觉得,“嗯,这是知识!”
但是我们再看下面的一段文字:
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当时,越来越多的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还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的很多商品供不应求。由于呢绒出口激增,刺激了羊毛需求,地主们热衷圈地养羊,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厂做工。许多人把殖民地掠夺中获得的财富投资于手工工厂,手工工厂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其实第二段文字是我从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复制下来的一段讲解工业革命的发展的段落。但是这段文字是不是好像换成什么国家都OK呢?就好像第一段文字,我用同样的语言描述了中国,你读起来都觉得很有道理吧!我换成法国,换成德国好像都没问题。这就是套话可笑之处。其实这段文字中,比较重要的概念是:殖民地,工厂做工,投资,生产技术。这些概念是一部分的工业革命产生的因素。但是课本的描述中,对于这些关键概念根本没有重点突出,也没有把这几个关键概念之间的关系写出来,只是平铺直叙,散落在几句看似有关联的文字中。
所以到底我们能不能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什么是工业革命?以及工业革命产生的因素是什么?答案肯定是不能。虽然我在这里是进行调侃,但是我们也能明确看出,这些文本是没有思考的空间的。如果是我的孩子背这些内容考了满分,我真的会为他感到深深担忧。
为什么读不懂,为什么死记硬背?为什么写作文那么难?为什么当我问你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你如此紧张?为什么你整天背单词,整天学习,还是不如那些整天玩都能考的好的学霸?为什么你笔记工工整整,脑子里却还是一团浆糊?不是你的错。因为这个环境没有给你思考的机会,只是给了你搬砖的机会。把一个知识,或一篇课文,或一个标准答案,通过背诵或抄写等各种方式,像搬砖一样搬进了你的脑子里。
话说回来,什么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不是一个平面的,单独的词条,不是“工业的革命”或者“以工业化为目的的革命”。工业革命是一组的全面的概念的组合。当你想了解什么是工业革命的时候,你要去想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你要先思考工业革命能衍生出多少个关键概念?以及在时间轴上有哪些因素导致了工业革命以及造成了什么后果?找到这些因果关系,进行分析,试着画出概念地图。
接下来你就需要去了解更多的学科常识。有这么一种学生,一听到革命二字,感受就是,一个人揭竿而起,摇旗呐喊,推翻统治。然后他就会想,工业革命就是瓦特,摇着蒸汽机就呐喊,掀起革命,然后英国贵族就退位了。这样一来,他总觉着工业革命这个事是有计划进行的。
然而,工业革命的特点就在于,在这场革命中,没有一个人是意识到这场革命的存在的。当时的人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提高生产效率,使商品便宜。打个比方,你家邻居用手工织布一天能做50件衣服,而你用机器做衣服,一天做件。那你到市场上卖50件衣服,你赚的钱就是你邻居的倍,如果你卖80件衣服,那你可能就是倍,所以人人都想使用机器做衣服,赚更多的钱。这就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经济学根源,人们进行工业革命就是为了扩大生产的,根本没想什么革命的事情。再比如说,我们还得有点政治学常识。如果这事发生在朝鲜,总会有官员来说你扰乱市场秩序,投机倒把。但是当时英国的宪政制度是怎么允许工业革命发生的呢?在这场革命中,政府的压力近乎于不存在,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因此,你知道的学科常识越多,你疏通基本史实就会越快,你记的就越牢固。这些概念类知识就会给你的事实类知识串成纽带,而历史课本中的那些基本史实就会变得活灵活现,不再是一潭死水。当你再去看人教版教材中的“套话”,是不是变得融会贯通了呢,甚至都可以不用老师讲,自己就能发现课本的重点了呢?反过来说,如果一个老师只知道照本宣科,而不给学生补充能够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的“课外知识”,在我眼里这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老师。我还记得之前特别喜欢油管上的一个叫做“袁腾飞”的历史老师,带出的学生历史分数基本都是满分。我听这位老师的课,发现他基本不讲课本内容,而是大量讲解“课外”的关键概念或者一些具有纽带作用的史实。在他的班上,没有任何一个学生不喜欢历史,而历史课本对他们来说,也只不过是考试前的一个辅助工具而已了。
所以,想要当文科的学霸,其实并不是天天拿着课本背背背,而是尽可能多地接触更多的学科常识以及培养更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只有广泛涉猎,不拘泥于课本,掌握更广泛的重要概念和学科常识,你才能把课本读薄,才能识别出重点,才能融会贯通,才能不看课本都能考高分。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偏方能治好白癜风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t/4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