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蛞蝓 > 海蛞蝓的生活环境 > 肃清洁洁良等你国党,急需一场文化去
当前位置: 海蛞蝓 > 海蛞蝓的生活环境 > 肃清洁洁良等你国党,急需一场文化去
戴雨潇|作文
文如水、刘智雄、戴雨潇|编辑
戴雨潇|美术
观察者|首发
日前,一位网名叫做「洁洁良」的姑娘在网络上引起了众怒。起因是一些粉丝在中国活动现场留下大量垃圾。事情被媒体报道后,这位网友骂道:「恶臭你支」!
面对一些网友的提醒,「洁洁良」却变本加厉:
这种混混骂街的极低素质和令人瞠目结舌的逆向民族主义,让人想到之前那位就读香港中文大学的文科高考状元唐立培。
众所周知,「支那」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蔑称,在今天称呼中国人为「支那人」就好比称呼黑人为「negro」,本是极其严重的种族歧视行为。这些「高材生」自己作为中国人,把祖国称作「支那」的做法无疑已经超出了大部分国人的道德底线。
结果他们还嫌「支那」的侮辱性不够,非要用「你支」的表达。按道理说,使用「你国」「你支」之类词汇来称呼中国的人应该自己已经不是中国人了。可是他们目前都还没机会获得其他国家的国籍。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吃穿都来自其他中国人的中国人称呼中国为「你国」?
一、猖獗的「你国党」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参考一下港中文社会学系唐立培在一篇名为《民主墙、内地生与「你国」》的文章中一本正经的解释:
我为什么经常在微博上说「你国」或者类似的措辞?
我自己是学社会科学的,我当然明白为什么。「你」,相对于「我」,是在区隔,划界线,是在dealwithidentity。事实上,大家看看微博上有多少人在用这个词,就能明白我在说什么。
我看到的一系列魔幻的政策新闻、社会时事、热门评论震撼着我的大脑的眼球,我实在是没有办法接受被认为和这帮人处于一个「共同体」,被他们代表,被他们捆绑,被他们「团结」。所以我开始用这个词。
这样事情就很明白了,他们使用「你国」的字眼不是不经意为之,也不是一时觉得好玩,他十分清醒地知道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和其他「恶臭」的中国人划清界限。
这些满口「你国」「你支」的年轻人,被中国人辛苦拉扯大,接受中国学校的教育,还没离开国境就开始反咬一口大骂中国的不是,然后把自己和他所看不起的其他中国人划清界限,令人心寒。
可怕的是,这两位的情况并不是特例,用百度搜索「你国」或者「你支」都有两百多万条的结果。
在其他主流社交网站上随便翻翻也能找到很多热门帖子使用这些词汇。
一些中国的公众人物也在积极使用。
二、中国教育领域的意识形态危机
事实上,在国内尤其大城市的高校里有大量的年轻人是像田佳良、唐立培一样的「你国党」(其中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已经混进了党的队伍)。这些整天「你国」长「你国」短的人中绝大多数并没有获得除了中国以外的任何国籍,很多人甚至都没出过国。
他们生在这个国家,被这个国家的人民养育长大,住这个国家工人造的屋,吃这个国家农民种的粟,去学校从这个国家的人身上学习, 还没进入社会,就开始看不上这个国家,说这是「你国」。这个现象与其说是辽宁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或者香港中文大学的特定环境造成的,不如说是一场涉及整个中国教育领域的意识形态危机。
几年前「公知」灰头土脸地从舆论领域陆续退场之后,公知式的言论在高校中依然备受追捧。光在今年夏天的毕业季就陆续出现了几个旗帜鲜明的毕业致辞。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丛日云教授告诫学生「天要大变请站在正义一方」,一本正经地鼓励自己的学生对义和团、红卫兵说不,好像台下的政法系学生都和群众运动划清界限中国便能得救了。我查了查这位丛教授的文章和著作,发现其学术观点有「美国宪法是当时世界上 政治智慧的宪法,它是从古典希腊城邦时代直到18世纪西方政治智慧的结晶。我们这个民族要具有那种政治智慧,还不知需要多少年!」以及「只有西方文明才有可能发展成现代文明,其它文明都不可能」等。他的崇洋媚外并不仅仅体现在给本校学生的毕业致辞中,西方中心主义几乎贯穿了这个人全部的学术生活。
丛日云,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研究所所长,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之后没几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前院长张维迎教授进行了「自由是一种责任」的毕业演讲,大谈「自由」之高贵,并且断言「中国落后是因为不自由」。张教授照搬西方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史学,声称「年之后,创新才真正有了国家间的可比性(在这个时间设定下,造纸术等发明「碰巧」就被排除在外了)」、「近代年里,中国在发明创新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几乎为零,不要说与美国、英国比,我们甚至连瑞士的一个零头也达不到」;世界公认由宋朝中国人毕昇于年左右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张维迎的演讲中竟然成了「古腾堡在年的原创」;就连中国农民辛辛苦苦用世界7%可耕地养活世界20%人口的壮举,也被张教授归功于美国公司生产的氮肥。演讲 ,他更是放出了「不捍卫自由就配上北大人」的道德绑架。
张维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创始人、教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心里都应该很清楚了。
这些喝洋墨水的「学者」在台上激情地发表推墙宣言,鼓吹他们「全盘西化才能救中国」的政治议题。上行下效。也难怪台下的中国大学生里会出现那么多像田佳良、唐立培这样的「你国党」。
三、中国「唯西方主义」思想的历史源头
今天中国的一些学者和他们教出的好学生言必称希腊,无限度地抬高洋大人和普世价值,贬低自己的国家和同胞,这种唯西方主义的思想其实在中国由来已久。
自从年的鸦片战争洋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我们的国门以来,中国人就从未停止学习和模仿西方的思想文化、政治体制和科学技术的脚步。
这一活动在-年由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在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当我们站在今天冷静地回望一百年前,不难发现「新文化运动」和以之为典型的其他类似的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社会运动在很多方面是稚嫩甚至错误的。
其一,倡导「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对中国批判的着力点往往是在一些非常主观且形式化的方面。比如受日本人福泽谕吉「脱亚入欧」理论影响,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热衷于批判中国人的「国民性」。
胡适宣称:「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陈独秀在《我之爱国主义》一文中称:「外人之讥评吾族,而实为吾人不能不俯首承认者,曰『好利无耻』,曰『老大病夫』,曰『不洁如豕』,曰『游民乞丐国』,曰『贿赂为华人通病』,曰『官吏国』,曰『豚尾客』,曰『黄金崇拜』,曰『工于诈伪』,曰『服权力不服公理』,曰『放纵卑劣』。」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更是达到了一种偏执的地步,我几乎想不出哪怕一个中国人独有的品质不被他叫做「劣根性」的。甚至在周先生的眼中,中国人使用了几千年的汉字也成了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钱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关于新文字》,)。语言学大师吕淑湘当时也相信中国实行拼音文字就能实现民主。
「新」文化要有「新」文字
《新民丛报》载文讽评当时的普通大众「见一外国人则崇之拜之,视之如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上帝。虽一外国流氓,其入中国也,其身价可以倍周孔」。这一言论用来形容当时中国某些思想界的「新青年」我想更加合适。
以上这几点「新青年」的革命目标十分值得商榷。中国近代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更具体地说是因为没有发生工业化。鲁迅等人挚爱的所谓「国民性」,本就是个伪命题,在当时那个时代或许还能因为新鲜感成功吸引了一些眼球,放到今天看只是一种贴标签式的地域歧视罢了。
不同国家的人因为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有其独特的性格,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结果在鲁迅高超的文学技艺之下,一个个小人物的日常表现被发展和夸大到了令人生厌的地步。他用妙笔将中国人在社交中的成熟冷静讽刺为「看客」,牺牲自我成全集体的责任感则是「奴性」,稍微有点自信又成了「精神胜利法」,总之横竖不是人。
相比鲁迅这般狂热的「新青年」,学衡派的梅光迪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法国文人戈宾诺,著民族优劣论,谓世界各人种,智愚不齐,只有白种能够创造文化……吾人只知帝国主义者之行为,乃武力侵略,抑知其有强有力之学说,为其背景耶。」
另外鲁迅和钱玄同等人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主张也十分不堪入目。历史事实证明了他们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二战之后,美国人率领的盟军进驻日本,为了破坏战败国的文化,想出来的办法是废除汉字,理由也是「新青年」这套——美国专家在给 的视察报告中写道「日语必须废除汉字或假名,改用罗马拼音,这样就能提高识字率,增进民主主义」。
为了证明他们的结论,主张废除汉字派的盟军司令部和日本学者主导了一个全国识字调查测试。他们在全国二百多处市、町、村中对15岁~64岁的1万7千人进行调查,对象包括插秧的大妈、 的婆婆等各阶层的日本人。
结果是只有2.1%的人无法读写汉字,文盲率比美国还低。 美国人废日语汉字的政治议题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只得灰头土脸地作罢。
今天中国的识字率在95%以上,比使用拼音文字的英国和美国要高十个百分点。「要毁掉一个文明首先从毁掉文字开始,渗透思想也从渗透文字入手。」中国历史里不曾出现一个 ,却有这些「新青年」在语言文字上主动自我阉割,令人啧啧称奇。
拉丁化的《大众报》
其二,「新文化运动」始终是知识分子小圈子内部的狂欢。其倡导者的急功近利和自以为是导致他们缺乏对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境况的认知。陈独秀说:「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言下之意,只要我们对西方有足够的认知,拷贝过来就是「社会革命」,不需在意那些没留过洋的同胞如何思考、乡间田里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农如何生活,也不必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发动人民群众参与。
这种由极少数知识分子凭自己一厢情愿枉顾国情发动的浮于表面的「革命」注定不会成功。
「新文化运动」中的「明星」: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
其三,「新文化运动」对西方的认知有重大误区。「新青年」们所提倡的「世界主义」只是西方对外的文化武器,并不符合他们所仰慕的西方的实际情况:恰在「新文化运动」流行的时候,欧洲各国正因为民族主义大爆发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混战。
他们在国内大力宣扬民族主义和主权神圣等思想,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却推动「世界主义」,无非是为了破坏当地族群的语言文化和民族认同,方便他们进行文化殖民。这种做法和今天美国在中东推行「普世价值」别无二致。(相比「新青年」以西方的谎言诓中国,辜鸿铭等人以中国之精神救西方的做法倒是可能更配得上世界主义的名号。)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们就都知道了,「新青年」们为西方苦心经营(虚构)的光辉形象,在年巴黎和会之后彻底崩塌。
被列强背叛的中国人终于意识到了求人不如求己。这才发生了爱国图强的「五四运动」。也使得陈独秀们不得不对「新文化运动」进行「重新定义」,开始改口承认一部分「旧道德旧文化」也有可取之处。
爱国图强的五四运动
曾经的「新青年」刘半农在年留学欧洲,发现当地并无「新文化运动」鼓吹的世界主义,反倒是民族主义日盛。这让他回国后转变成了一位激进的民族主义者。经历了现实的洗礼,大部分的「新青年」迷途知返,逐渐开始学会冷静地思考中国问题,只有胡适和鲁迅等几个人顽固到了 。
这场闹剧与其说是什么「新文化运动」,不如说是一次险些成功了的文化自我殖民。
四、中国知识界的「文化自我殖民」
事后诸葛亮好当,前人由于历史局限,犯下错误也许情有可原。近代史亦教会我们,只要方式得当,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并不是坏事——新中国正是经历了漫长的学习过程,通过共产革命、土地改革、工业建设、抗美援朝、改革开放,在政治、农业、工业、军事、商业和经济领域都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世界地位,今天的中国人才能挺直腰板走出国门。
中国已经不再是曾经的中国,但是我们的文化界、知识界直到现在还依然保持着一种二十世纪初对西方「自我殖民」的姿态乖乖地跪着。
他们和「新青年」一样本着新「两个凡是」——凡是西方有而我们没有的,都是文明,要拿来;凡是西方没有而我们有的,都是劣根,要抛弃——对西方贩卖的一切趋之若鹜,对中国人的品质嗤之以鼻。
从吹嘘日本的周树人和跪舔美国的胡适之,到今天高举美国宪法的丛日云和照搬殖民史观的张维迎,他们把自己留学过的地方和西方文化吹得神乎其神,如此一来,自己在异乡所学的本领本身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而神圣的面纱。
他们和他们的追随者为了向国人(和自己)证明,所学的西学并不是一无是处,为了把自己从「劣等」的其他中国人中区分出来,为了安慰自己脆弱的内心,有的用殖民主义伪学违背客观事实,刻意抬高西方、贬低中国;有的自称「精神上的昂格鲁撒克逊人」,奉什么「新教伦理」;有的则是在网上用「你国」「贵支」「费拉」甚至「支蛆」「支豚」等词汇辱骂同胞。
这种汉人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文化自我殖民才是我们尤其应该警惕的。
五、发动文化去殖民化运动
可惜在中国,目前尚无官方的法律条文惩治对同胞进行种族歧视的行为。但是人民和社会对田佳良们的言论不可能不管不顾——事发之后,我们看到很多爱国的网友在田佳良的微博下和私信中仔细反驳她的辱骂言论。
共青团中央和紫光阁都在 时间表达了严厉的谴责。同时,网友很快扒出现实中的「洁洁良」本名叫田佳良,成绩十分优异,曾获国家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共计15项,荣誉称号共计12项。她本科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曾经在一年以内发表了五篇论文,还是中共党员,院学生会副主席,学院内 批发展入党,大连市三好学生。田佳良在本科毕业后被辽宁师范大学保送到厦门大学读研,还在厦门大学担任级硕士生第三党支部书记。
有人发现田佳良在年本科的时候发表的「论文」《中国水市场的运作模型研究》,从题目、摘要到正文,基本上完全照抄了焦爱华、杨高升在年发表的《中国水市场的运作模型研究》。
田同学作为党员发表了极为不当的言论,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在
共青团中央和紫光阁双双点名之后、在被证实有学术不端行为之后,厦门大学的处理结果竟然是给予该生留党察看、留校察看的「处分」。面对当下社会上的田佳良们,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地反驳和斥责,在法律无法制裁他们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用其他方式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做法给他人造成了怎样的困扰和 。另外整个社会有必要严肃系统地反思一下中国教育里的国家认同缺失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让张维迎、丛日云、袁腾飞这类从骨子里崇拜西方、瞧不起中华、恶意诋毁和攻击国家的害群之马给我们的下一代灌输人生的经验?
为什么很多有信仰、热爱祖国的年轻人入党这么困难,而田佳良这样的精日分子入党却这么轻松?
为什么在田佳良屡次发表辱华言论并且证实有论文抄袭行为之后,学校官方和党委的处理还是包庇和纵容?
我想现在是时候在我们中国的高校(尤其是社科和政法领域)开展一场「文化去殖民化(culturaldecolonization)」
运动了。这么讲不是说我们要故步自封、重新闭关锁国、对世界的先进成果视而不见——不是搞「去西方化(de-westernization)」,而是在信任和尊重我们自身文明的前提条件下
(一)去除唯西方中心主义的伪历史学、伪政治学、伪社会学、伪人类学等的恶劣影响;
(二)在文化领域恢复站在中国立场认识世界的视角;
(三)正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传统;
(四)一如既往地积极学习和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思想和科技创新。
,我想送那些装作理性中立客观在爱国人士和恨国分子势不两立的冲突之间拉偏架的乡愿们一句话——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文章编号:伐柯热点#五十五
(本文首发观察者网,作者在原文基础上略有补充)
执柯人
戴雨潇
字润之,陕西西安人。
香港科技大学毕业,
纽约大学研究生。
《大学道》杂志创始人、主编,
伐柯Logos创始人。
兼职思想家和人民哲学家。
拥春秋大义。
本文作者的其他文章
声
明
伐柯愿包容各种有理有据并能自圆其说的观点。我们会发布看法相悖的作者所写作的文章,所以作者的立场不代表伐柯的立场。欢迎各方仁人贤士带上自己的思想,在伐柯的舞台,碰撞出智慧的光。申请转载请直接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t/7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