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垃圾分类的新闻一直是各大网站的头条和热点,根据上海发布的《垃圾分类处理条例》,7月1日起,个人没有将垃圾分类投放最高罚款人民币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罚款5万元人民币。
垃圾分类瞬间成为了生活在上海的人们一项日常生活技能,而我的一个朋友也于6月30日旅行归来,顺利落地上海,她在朋友圈中“戏虐”道,可算赶在7月1日前回家能有“仪式感”的扔垃圾了。足可见,垃圾分类真的成为了上海人民最近的头等大事。
美丽的自然环境依赖于大家的保护。
在我所居住的澳大利亚一直以来就以纯净著称,更是连续七年被媒体评为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也许它的垃圾处理方式和其他环保政策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和启发。毕竟地球只有一个,随着人口持续的增加,我们的居住环境也是在不断恶化,“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话在当下看来,真的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每个人切实行动起来,以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想到我刚到墨尔本的时候,对垃圾分类一无所知,和在北京一样,我把所有的家用垃圾都扔在同一个垃圾桶内。还是朋友告诉我,在这里垃圾必须进行分类,她随后又指给我看,每栋房子或者每套公寓都会配备两个垃圾桶。
一个是放日常垃圾的垃圾桶(GarbageBin),里面可以扔肉、骨头等食物残余、破碎的玻璃制品、塑料包装、碟片等,这些垃圾都要求包裹好以后再投入垃圾桶内,目的就是防止在有风的日子里,为垃圾收集人员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同时还严格规定了一些禁止投入的物品,如液体、针头、木头、砖块、水泥等建筑材料,还有汽车零件和一些没有包裹好的灰尘器中的灰尘也在禁投名单中。
另一个是投放可回收物品的垃圾桶(RecycleBin),酸奶、冰激凌、外卖披萨的纸盒、玻璃瓶、玻璃罐、炒锅等,都包含在内。但是和日常垃圾相反,这些物品必须直接投入,禁止装入塑料袋中。
我边听边点头,心里把朋友告诉我的物品名称默默归类,但脸上仍旧露出些许迷茫,朋友拍了拍我的肩膀,说道:“起初是会有些迷惑,不知道自己到底扔得对不对,或者不知道一个塑料物品到底该扔进哪个垃圾桶中,这时候可以做一个官方推荐的,名为“嘎吱”的小测试:把不要的物品尽力折叠,如果能自己恢复原状的,就放在可回收垃圾桶内,反之,普通垃圾桶就是它的“归宿”。
墨尔本人严格遵守这项垃圾分类措施,除了出自环保的目的外,也是因为有专人来定期监督检查。是的,在这里有一项名为“垃圾桶巡查”的工作(BinInspections),垃圾巡查员需要检查每家每户的垃圾分类是做得否正确,而且奖惩分明。
如果分类完全正确,巡查员就会在垃圾桶贴上一个绿色的标志,且用户还会得到实质奖励——来自市政府的50澳币(约合人民币元)代金券,登陆网站“CityofMelbourne”,就可以在指定的酒吧或者饭馆使用该代金券进行消费;而如果有一项分类错误,巡查员则会贴上一个黄色的标志;如果有超过一项分类错误,则会得到红色的警告标志,随后巡查员还会记录下该住户的地址,成为重点“照顾”对象,如果发现持续分类错误,该住户则会在信箱中发现一笔数目不菲的罚单。
墨尔本街头野生的无花果,没有什么比摘下来直接吃更痛快的了。
当然,澳洲是个注重隐私的国家,巡查员不会彻底搜查你的垃圾,也不会侵入私人住宅去检查,他们只会去检查那些已经放在街边等待收集的垃圾桶,而检查的方式也仅仅是打开观察而已。
去购买香料和种子,回家自己种植。
朋友自己在后院种的牛皮菜,新鲜又美味。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不少人的厨房里还会放上一个塑料桶,这个桶是为了专门收集厨余垃圾用的,除了公寓,基本上墨尔本的每个House都会自带后院,人们喜欢去买一些种子或者绿植,然后在后院种植喜爱的蔬菜和香料,每次不管是拌沙拉还是烤牛排,只需要随便摘下一些,就是最好的免费有机食材。而每次做饭随手扔弃的瓜果蔬菜的外皮、内里的种子、鸡蛋的外壳、咖啡残渣,也就成了最好的天然肥料,把它们和土壤充分混合,等到完全发酵后,就可以从桶里直接均匀地铺在土壤表层,效果也是立竿见影——这些“废料”帮助蔬菜植物长得新鲜又壮实。
旅行的时候,路边的野营地也可以看到这类收集雨水的罐子,供人们洗漱。
很多家庭还会在院子里加装很大的雨水收集罐,通过管子,把雨水从房顶收集到罐中,利用这些雨水来冲厕所、洗衣服或者给花园浇水,不仅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也节省了大笔的水费。
欧洲气温飙升,朋友躲进山区避暑。
最近总在说的气候变化,我在此次环澳旅行中也有了深刻的感受,本来应该阳光明媚的东海岸,今年竟是一直阴雨不断,害得我一直躲在内陆温暖干燥的地方等雨停;而南欧也是如此,朋友和我抱怨道,每天都是连绵阴雨,随后突然入夏,气温攀升至令人窒息的40-43度;再想想我不止一次和外地朋友解释,我童年时候的北京,夏天干燥又凉爽,真的没有“桑拿天”。
澳洲中部,找水喝的蜥蜴
而墨尔本本来就有着“一天四季”的夸张气候,而近年来天气更是变化频繁。本地人也饱受气候无常之苦,大家纷纷行动起来,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尽力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比如墨尔本大大小小的咖啡馆以折扣的方式,鼓励客人自带杯子购买咖啡,以减少纸杯的使用;酒吧也不再为任何饮料提供塑料吸管;而遍布大街小巷的慈善商店更是推出免费上门服务:家里有不需要的大件家具,只要捐赠给慈善商店,一个电话,商店就会派工作人员免费上门拉走;一些手机开发商更是和政府合作,开发出一些App,鼓励人们在线交换衣服、购买二手物品。这些都皆在帮助人们循环再利用一些现有资源,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去年的一则新闻也让墨尔本人甚至全澳洲人都有了危机感:中国决定停止向澳洲购买“洋垃圾”,这就意味着澳大利亚每年要自己消化本应运往中国的60万吨垃圾。
还没到7月1日,墨尔本所在的维多利亚政府就已经发布了两项环保新政,一项就是在州内拨款12.4亿澳币,打造“太阳能电池板补贴计划”,即政府出一半钱,帮助满足要求的家庭安装一套房顶太阳能电池板,这样做不仅能减少因为煤炭发电而产生的环境、垃圾污染,还能帮助家庭一年节约澳币的电费;另一项措施则是自7月1日起,禁止电子垃圾扔进垃圾填埋场,所有的垃圾都需要居民专门投放到回收电子垃圾的地方,经过工作人员分拆,把可以利用的零件收集起来,再次投放到二手市场,减少数码垃圾的数量。
当我旅行的时候,也注意到环境污染无处不在:在印度瓦拉纳希,人们在大肠杆菌超标倍的恒河里沐浴;在伊朗伊斯法罕,烧垃圾产生的团团黑烟直冲云霄;在约旦安曼,风沙扬起满街的纸屑和尘埃……
如今,环保问题已经严重到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人类的命运该何去何从。虽然此次上海的垃圾分类必定会涉及到一些产业分配和成本问题,远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简单,但庆幸的是我们已经迈出了新的一步,从个人角度来看,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从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等微小改变开始,也许正是今天的这些改变就此成就了我们未来的命运。
推荐阅读:在澳洲居住了一年,我的生活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t/7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