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行程是先出发去安曼市区的城堡山,然后前往失落的古城-佩特拉,晚上在沙漠住一晚,人生第一次在沙漠过夜,想想都有点小激动呢
出发前想安利下这个斯里兰卡品牌的茶包,当时在酒店餐厅随便拿了几包塞兜里,回国后一喝后惊为天人!因为我本身其实不太喜欢喝甜的水果茶,但是又喜欢水果的香味(没错矛盾就是我本人),这个牌子的茶包就很好地满足了这个需求,即使隔着袋子都能闻到超级馥郁的水果香气,泡开后是正常的绿茶或红茶味道。万能的淘宝可以买到20种口味组合,价格也不贵,有喜欢水果茶的小伙伴可以试试呢。
约旦街景
城堡山
Citadel
城堡山在约旦首都安曼的制高点,是安曼七座山丘之一,也曾是阿蒙国的首都。在公元前13世纪,城堡山周围居住一些信奉阿蒙(太阳神)的部落,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阿蒙王国,并把首都就建在现在的城堡山上,称之为“阿蒙”,随着时代的变迁,“阿蒙”这个名字逐渐被安曼所代替,“安曼”之名便由此逐渐演变而成的。公元前年,亚述人占领和征服了阿蒙王国。随后,巴比伦人、波斯人、马其顿人、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人都先后占领过这一地区和城堡山。
城堡山景点示意图
山脚入口处
和团友热切交谈练习英语的本地小孩
赫拉克勒斯神庙
TheTempleofHercules
城堡山上最著名的景点是罗马时期的赫拉克勒斯神庙遗址,但保存完好度不如昨天的杰拉什古城。据说,发现赫拉克勒斯神庙后,大多数好东西都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只给安曼留下了赫拉克勒斯的这只巨手,以证明此处确是赫拉克勒斯神庙。
奇怪的是我不记得当时游览的时候有见到这个标志性的巨手,这里放的是网图,侵删。
只余断壁残垣的神庙遗迹
约旦考古博物馆
JordanArchaeologicalMuseum
约旦考古博物馆和名声在外的约旦博物馆是两个不同的博物馆,城堡山上的约旦考古博物馆建于年,虽然博物馆比较小,但选取了人类定居发展史上各个重要时代的文物展出,时间线很连贯,从史前的人类头骨到罗马衰落时期文物都有,而且文物保存得很好,可能得益于约旦干燥的沙漠性气候。
博物馆的一大亮点还在于:尽管很多文物可能是稀世之宝,却没有刻意放到玻璃后面,几千年历史的文物就这样随意地放置,来往参观的人都可以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更立体地观察文物,感受历史沉淀的痕迹。
有点可怕又有点好笑的石器时代雕像,后来在知乎上查到这是艾恩·加扎勒在约旦发现的公元前-年的石灰灰泥芦苇雕像和半身像。
拜占庭时代的贝壳和象牙工艺品,看出来这是天鹅了吗?
和现代审美接近的罗马时期雕像,网图侵删
古回教寺
城堡山山上还有一个废弃了的古清真寺,这大概是为数不多非教徒可以随意进入参观的清真寺了,从外面看建筑主体是岩石材质,走进里面抬头往上看,内部的穹顶却是特别的木质结构。
从安曼到佩特拉古城的车程约4小时,午餐是在路上吃的当地的特色烤肉大餐,餐前有开胃的腌菜和类似新疆的烤馕,主食是烤的肉丸肉块和炸薯条,虽然只有简单的胡椒和盐调味,但比昨天的烤鱼好吃。
大概是吃饱了推车有助于消化?
可爱的团友和搞怪的当地导游,哈哈哈哈哈
佩特拉古城
Petra
佩特拉古城位于约旦南部沙漠,距首都安曼约公里、海拔米的高山峡谷中。是一座全在岩石上雕凿而成的古城,因其岩石带有珊瑚宝石般的微红色调,在阳光照射下熠熠发亮,所以又被称为“玫瑰古城”。古城内的大部分遗迹都是由纳巴泰人修建的,公元前8年至公元40年是佩特拉城的鼎盛时期,当时居住在这座城市的大约有3万人。
由于红海贸易的兴起,佩特拉陆上商路的重要地位被逐渐取缔和衰落,后于公元年被罗马帝国统治,在今天的古城遗址中依然保留着很多在古罗马文化中常见的建筑。公元年一场地震毁灭了这座城市,而公元年发生的第二次大地震使佩特拉古城彻底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当地的贝都因人还记得这座“失落之城”,但他们对古城的存在守口如瓶。直到年,年轻的瑞士探险家让·路易·布尔克哈特(JeanLouisBurckhardt)通过乔装打扮,伪装成穆斯林进入废弃的佩特拉古城才使得它重见天日。
佩特拉古城于年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游览佩特拉全部景点需要至少2天的时间,沿途有多个登记过的遗迹,起点位于瓦迪穆萨的游客中心广场,就在MovenpickHotel的马路对面,在这里可以领到如下游览地图以及使用洗手间,为开始旅途做好准备。我们团只走了3/1的路程,最远走到了下图中的正面街道,来回用了4个小时。门票收费是50JD。不想走路的话也可以选择坐驴车和骑马,收费也很便宜,在30JD-40JD不等。沿路见到的驴车
骑马的游客
关于纳巴泰人
佩特拉古城的大部分遗迹都是由古阿拉伯半岛西部的游牧部落——纳巴泰人修建的,纳巴泰人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到达该地区,用自己的财富缔造了佩特拉城。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纳巴泰人和他们的文明十分神秘,他们好像在一夜之间控制了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间的重要商路,又在一夜之间建起了佩特拉。鼎盛时期,纳巴泰王国的疆域从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但都城却始终定在群山环绕、易守难攻的佩特拉。在被罗马人征服之后,纳巴泰人便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连一点线索都未曾留下,惟有他们建造的石城诉说着他们曾经的辉煌。
古迹入口处通道,进出都要经过这里
神灵石
DjinnBlocks
纳巴泰人崇拜的神明没有具体的形象,各种形状的石头就是他们所认为的神明,下图中最靠近外侧依次排列的三个巨大的石块就是他们的保护神,是由岩石雕刻而成的正方体,由于日益严重的风化侵蚀,石头的边缘已经圆滑了不少。
方尖碑墓
ObeliskTombBabAlSiqTriclinium
在进入峡谷前沿路可以看到许多凿了洞的巨大石块,那些都是纳巴泰人的丧葬地,一般石块开了几个洞就代表里面葬了几个人,有些家族世代都葬在同一个地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座方尖碑古墓,墓穴顶端的几座尖塔仿造埃及的金字塔,塔旁是一座壁龛浮雕,象征埋葬在此的五个人,也寓意人死后可以升天。下面是一间餐室(Triclinium),对面的峭壁是以纳巴泰语和希腊语题写的墓葬纪念碑。
蛇道/西克峡谷
TheSiq
蛇道全长1.2公里,两侧伫立着狭窄的峭壁,这条奇妙的通道蜿蜒通往佩特拉的中心。严格来说崖壁高米的蛇道并不是一座峡谷,而是因地壳运动而开裂的岩体,一些历史学家推测,蛇道的主要功能类似于古希腊罗马的圣路,佩特拉的宗教生活中一些最重要的仪式就从这道狭窄的裂谷开始。在蛇道的崖壁上,仍可看到许多壁龛,这是为了存放纳巴泰人的主要神明杜萨拉(Dushara)的神像或圣石(baetyls)而设计的。
以下图片较多,流量预警
眼不能见的风,却被岩石捕捉到了的痕迹
蛇道里的一线天
在蛇道奔驰的驴车
沿途见到的贝都因人
随着光线变幻着颜色的岩石
这是蛇道内崖壁上敲凿的一组浮雕,是一组已经被风化的骆驼和商队成员的雕刻,只能看到一个男人的双腿和一头骆驼的四只脚。
蛇道沿路还能不断看到纳巴泰人为了将水引入佩特拉而在岩壁上开凿的水道,一直通向佩特拉城的中心区,不得不让人感叹几千年前纳巴泰人的智慧。
走着走着地陪导游突然说这个位置是以前纳巴泰人举行婚礼仪式的地方,被起哄配合演出的爸妈,看我爸笑得多开(傻)心
哈兹纳赫/宝库
TheTreasury(AlKhazna)
佩特拉古城的核心是一座依山凿出的大广场,广场正面是一座高40多米,宽30多米依山雕凿的古墓——哈兹纳赫,当地人也称之为“宝库”,是佩特拉最著名的景点。这座古墓本是为纳巴泰国王亚哩达三世(AretasⅢ,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年)建造的陵寝,宝库之名源于一个传说:据说一位埃及法老在追击以色列人时,将他的珍宝藏在此处。
古墓的整个殿门分为两层,下层是两根高10米左右的罗马式石柱,门檐和横梁都有精细的图案。殿门上的3个石龛中分别雕有天使、圣母和带有翅膀的战士的石像。宫殿中有正殿和侧殿,石壁上还有壁画,石壁上的原始壁画色彩虽已暗淡,但粗犷线条勾画出的画面仍然清晰可辨。
在古墓前休息的骆驼们
正面街道/门面街
ThestreetofFacades
从宝库离开继续前行,蛇道逐渐豁然开朗,延伸出去的部分俗称“外蛇道”(QuterSiq),外蛇道的崖壁上布满洞窟,那是纳巴泰人修建的40多个陵墓和房屋,这些“阶式山墙”被统称为门面街。和佩特拉众多的古墓不同,这些位于门面街的陵墓进出很便捷,出于好奇我走近了其中一个入口驻足观察,和佩特拉所有在岩壁上凿刻的古迹一样,古墓的内部毫无装饰,里面是光线昏暗的密闭空间,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尿骚味......想必商贩和过往的游客开发了这些陵墓的“新用途”。
门面街沿路有商贩贩卖纪念品,其中有一个摊子在卖天然的彩沙,用佩特拉峡谷中各种颜色的彩沙在小瓶子里作画。
时候不早了,按原路往回折返,最后拍下小动物吧
萌萌的小毛驴
小小一只但侧脸超霸气的喵!
伴随着落日余晖和古城说再见啦
Tobecontinue.
耶稣爱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t/9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