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蛞蝓

匪哥闯江湖摩苏尔


前言:

在伊拉克做销售的三年里,我到过伊拉克大部分省份(一共18个省),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巴格达、埃尔比勒和苏莱曼尼亚(我们在这三个城市有办事处),就是摩苏尔了。因为要开拓市场,我数次前往摩苏尔,结识了不少朋友,非常喜爱这个古老的城市。当得知摩苏尔被占领时,我非常震惊!现在,有的朋友还有联系,但是大部分人失联了,希望他们以及家人一切都好!

在去摩苏尔之前,我对它的了解只限于:是一座古城,实际上伊拉克不少城市,历史都很悠久。下文是我从网上找到的,关于摩苏尔的介绍。

摩苏尔是伊拉克第三大城市,尼尼微省首府,又名“哈德巴”(al-Hadba,阿拉伯语Al,是定冠词,相当于the,例如基地,是Al-Kaida)。摩苏尔位于首都巴格达以北公里(我感觉这个数字不太对,应该更远),底格里斯河上游西岸。阿拉伯语“摩苏尔”,意为“连接点”,历史上长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中间站,也是连接小亚细亚和波斯湾的要地。该城在多年前是古亚述王朝的中心,对岸有历史名城尼尼微遗址。摩苏尔古迹众多,有古城堡、清真寺、宗教学校、修道院、宫殿等。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库尔德人和土库曼人。

我于年年初开始接触摩苏尔的朋友,但是那时候摩苏尔给大家的印象是比巴格达还要危险,所以我基本都是在埃尔比勒(Erbil,库尔德斯坦区域政府,KRG,首府,离摩苏尔比较近)跟朋友们见面。

随着安全形势好转,伊拉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急于做出一些政绩,于是尼尼微省政府(摩苏尔是省会)决定于年6月份,在尼尼微酒店举行战后第一次大型国际展会,涵盖各行各业。我的朋友随后邀请我代表公司参加展会,展位由他来提供,但是他希望我一定要到现场参加!这是一个双赢的机会,我肯定要参加!

但是随后在办事处内部,发生了一些争执。中方同事出于安全考虑,不同意我去参加,但是我已经决定了,不能改了。问题发生在本地员工那边,我去摩苏尔三天,肯定要本地员工陪同前往(一是安全考虑,二是很多本地人英语水平一般,需要翻译),我一般出行,都是跟司机同行。这个司机也是公司的老人了,战前就在这里工作,英语好,是一个虔诚的什叶派穆斯林。他身高cm,体重KG,黑铁塔一样,胆子大,有时候我们摆不平的事,就让他去办了。但是这次他有些犹豫了,我们谈了很久,他详细解释了一下:他上次去摩苏尔已经是年的事情了,而且他是什叶派。从巴格达往北,一路经过的都是逊尼派占多数的省份(萨拉哈丁、尼尼微),他不能确认现在是否安全。在教派冲突最严重的-年,那些人看到他的证件,就可以开枪杀了他,因为他的名字是典型的什叶派穆斯林的名字。而且他一旦出事,我肯定也会非常危险。最后经过与本地员工充分沟通,决定组成一个四人团队:我、司机、一位做市场的逊尼派老员工和一位家在摩苏尔的做售后的逊尼派年轻工程师。

图1.巴格达至摩苏尔路线图

随后大家商量了出发的路线,如图1,从巴格达出发,一路向北,经提克里特到达摩苏尔。不过这条路线我只走了一次,以后都是从埃尔比勒去摩苏尔了,主要还是出于安全原因的考虑,尤其是提克里特到摩苏尔那一段,不太安全。售后那位小同事每个月回家一次,经常走这条路,他告诉我,一路上有68个检查站!天啊!根据我的经验,那时候几乎没有中国人走过这条路,我属于稀有动物。在每个检查站,查护照、签证、聊天(几乎都是一个套路,BruceLi、JackieChan,感谢龙哥们),甚至照相(拉我跟他们照相),这一路走过来,在检查站消耗的时间就要2-3个小时。所以,大家决定早上4点从巴格达办公室出发,前往摩苏尔。

一路上还算顺利,基本没遇到麻烦,我跟检查站打交道的经验已经很丰富了:

一般是我先问候:你好。

军警:你好,日本人?

我答:不,中国人。以上说的都是阿拉伯语,如果那些哥们还有兴致,那就开始谈中国功夫,兴致高的哥们还能给你比划两下,再高兴,那就请你下车,一帮人(包括附近看热闹的老百姓)热情的拉着你照相(用他们的手机)。最后,我终于可以上车了,挥手告别,阿语高喊一声:兄弟们,再见!绝尘而去!

图2.城外的检查站

由于在伊拉克禁止随便拍照,尤其是针对军警,所以我们只能偷拍。图2是年10月我带着两位新调来的同事,从巴格达到库区的路上,偷拍的,这个检查站是阿拉伯人控制的。

刚到伊拉克的时候,我还不会分辨阿拉伯人和库尔德人,拿不准的时候,见面问候就用英语。虽然阿语问候,适用于所有穆斯林,但是库语有单独的问候语,如果你跟库尔德人说几句库语,他会非常吃惊,然后非常高兴,过关也就顺利一些。当然,学习阿语和库语,并不只是为了过关方便,主要还是想尽快融入当地社会,这样工作和生活会更加方便!国内好像没有大学讲授库尔德语,不少人没有听过库语。我记得一次在巴格达办公室请使馆吃烧烤,正好库区朋友来电话,我们叽哩哇啦扯了半天。结束后,大使好奇的问:你会库语?

图3.城内的检查站

图3是城内的检查站,与城外的检查站比,水泥隔离墙多一些。年之前,伊拉克境内是没有水泥厂的,全靠进口!

图4.伊拉克警察的福特皮卡

伊拉克警察,除了军用悍马就是图4中的这种福特皮卡了。这些警车与军队的车辆颜色不同,是蓝白色。这是简配的,部长级别的安保车队的皮卡,要配上一米高的钢板,三挺重机枪分别冲着前面和后面。一个车队,配备1-2辆防弹SUV,3-4辆皮卡。在巴格达机场外的专用停车区,经常能看到大批的安保车队在那里等着接人。

终于到达摩苏尔,我们一行人直接入住展会所在地——尼尼微酒店。酒店号称是五星级的,应该是上个世纪的建筑,是当地最好的酒店了。

图5.尼尼微酒店

图5是尼尼微酒店的外观,底格里斯河在另一侧。伊拉克的建筑,尤其是老的建筑,基本上都是这个颜色,约旦的建筑颜色更白一些。

图6.酒店窗外的底格里斯河

从酒店房间望出去,就是底格里斯河,这里是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内的上游。

图7.酒店的餐厅

图7是酒店的餐厅,有自助餐,也可以点餐,我很喜欢这里的食物。

图8.酒店内景,从侧面看,酒店是一个三角形

图9.展台

下午的主要任务是布置展台。我原来在产品线的时候,参加过不少展会,经验还比较丰富。这次参展,除了我们自己在巴格达做的一个易拉宝,其他的参展资料都是从总部发过来的。

第二天早上,用完早餐,朋友就来了。时间还早,我们来到了酒店内的一个房间,图10左二是土耳其驻摩苏尔总领事(他后来应该回国了,被ISIS绑架的总领事不是他),右二、右三是省政府的官员,好像是副省长和厅长。

图10-11.在展会上会见伊拉克和土耳其驻伊外交人员

落座后,大家开始聊天,主要是聊当地的一些情况。实际上,伊拉克对土耳其的依赖很大,钢材、水泥等建材,几乎都是从土耳其进口的。而且,土耳其产的其他产品,不仅注重价格的竞争力,也很注重质量,例如家具(我曾经向客户推荐过中国儿童家具,客户苦笑着摇摇头),也占据了伊拉克的高端市场。

可悲的是中国商品,由于进口商(本地人和中国人)只强调价格,大量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当地市场,结果中国商品在当地人眼中沦为了二流、甚至三流的货色。库区的一位官员,就曾经问过我,这种质量的商品,你们中国的出口商检就不管吗?无言以对。实际上,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伊拉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更多。

当然,也有为国争光的商品,那就是山寨手机,当然,不少品牌现在已经转正了。我在各部委多次遇到,某位官员,向我夸奖他正在使用的中国产功能机(非智能机),而很多品牌,我根本就没听说过。所以,那时候,客户到国内参观和培训的时候,深圳华强北是必去的,而且流连忘返。

这时候有人通知,开幕式要开始了,大家一起向会场走去。随后,有人通知陪我参会的同事,我们坐在第二排,省长后面。

图12-13.展会开幕式

图13中前排左一是省长,旁边的是省军区司令(大概是这个职位),我旁边的是同事,Mr.Basem,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当时是56岁。这些照片,是另外一位摩苏尔本地同事拍的。省长先生用我造势(会场前部都是媒体,他们只要想拍摄省长,几乎都能拍摄到我),我们也请省长先生帮我们做做宣传。后来,我在展会里转了转,除了几家土耳其公司,海外的公司就只有我们了。

一个插曲,酒店的总经理找到我,强烈要求我提供一面中国国旗,他要悬挂在酒店的广场上。没办法,我只好让巴格达派一名司机带着国旗赶到摩苏尔。结果他进摩苏尔的时候,遇到了路边炸弹,好在只是后挡风玻璃被震碎了,人没事。

图14.省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展会随后开始

采访内容几乎千篇一律,我先用阿拉伯语问好,然后介绍公司(英语),同事翻译成阿语。提问的内容无非是:你们在伊拉克、在尼尼微省有什么计划?如果帮助伊拉克重建等等。那个上午,我至少接受了十家电视媒体的采访。

图15-18.我被媒体狂轰乱炸

自由参观的时间,我也被拉着拍照,还有女士主动来合影,这在伊拉克,库区以外的省份,比较少见,不过我同事没有拍下来,可惜!

图19-21.我被拉着到处合照

图22.酒店的草坪和喷泉,晚上摆上餐桌,可以就餐,还有乐队表演。

图23.和同事聚餐

几位同事在一起聚餐,图23左一就是我们的司机,Mr.AbdulKareem。摩苏尔最好的美食就是——阿拉伯烤鱼(阿语名是Maskouf,涎水直流),由于位于底格里斯河上游,水质好,鱼肉质鲜嫩。尼尼微酒店的烤鱼不仅好吃,而且价格比巴格达便宜很多,不过要提前在酒店预定!

图24.烤鱼的制作过程

图24是烤鱼的制作过程。首先要使用淡水鱼,伊拉克有两河一平原,条件得天独厚!将鱼从中间剖开,然后固定住,一般要烤至少40分钟。

图25.在巴格达购买的烤鱼

图25是在巴格达买的烤鱼,将柠檬汁挤在上面,配着饼、洋葱等,就可以吃了。左下角是另外一个著名美食——卡巴巴,和好的肉馅,串在签子上,烤熟,太好吃了!

图26.烤肉

展会的后期,省政府有不少人来找我,主要就是想多个渠道向外界,介绍尼尼微省的情况,希望更多的中国公司来到或回到尼尼微省来。为什么说回到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是八十年代,伊拉克的经济处于顶峰时期(那时候一个伊拉克第纳尔换三美元,现在一美元换伊拉克第纳尔)。现在还在使用的很多设施,例如高速公路、酒店、机场、桥梁、房屋等都是那个时候修建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外国公司承建的,例如中国公司。有一次,我拜访省长的时候,他很认真的跟我说,我们希望中国公司回来。因为现在在尼尼微省,最牢固的桥梁和房屋,都是中国公司承建的,而且至今使用良好。我记得一座跨底格里斯河大桥的桥头,有一座纪念碑,有中文,可能是完工纪念,但是没有下车去看过。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省长的一个助理,名字记不清了,他是一名基督徒。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伊拉克的宗教情况,可能不准确,仅供参考。年之前,伊拉克是一个世俗化的穆斯林国家,教派的意识相对弱化,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我了解过公司80后的工程师们的家庭情况,他们的父母,很多来自不同教派——什叶和逊尼,但是没人关心这个事情。直到年以后,他们才问他们的父母,他们应该是哪个派别的?而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直到ISIS出现之前,大家都能和平共处,相处融洽。那位助理家在AlaGosh(音译,摩苏尔附近,基督教聚居区),强烈邀请我去看看,说那里山清水秀,非常适合建度假村等等。但是我实在没时间了,而且去了也没什么用,很不好意思的拒绝了。

这次摩苏尔之行,我们收获颇丰!双方进一步加深了了解!为后续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关键是,经过亲身感受,我发现摩苏尔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危险,感觉比巴格达安全。而且从库区首府埃尔比勒去摩苏尔,更加方便、安全。随后,我们组织了各种技术队伍,频繁拜访摩苏尔(最后迫使友商从其他国家调了一位讲阿语的兄弟常驻摩苏尔了,对不起了,兄弟),我更是经常只带司机就去摩苏尔了。其间,我们在尼尼微酒店安排了一次专场的技术宣讲。当然,不用我讲了(主题是无线产品,也不是我的专业),由本地员工用阿语讲。

图27.技术宣讲的会场

图28.宣讲结束后的讨论时间

虽然无线不是我的专业,但是经过多年的磨砺,我掌握的知识也足够应付了。

后记:

我自从得知摩苏尔被占领后,就一直想把在摩苏尔的经历写出来,这也是第一次专门写关于伊拉克的经历。从准备素材开始(挑选照片,排序,构思文字——好像高大上,其实不是啊),我就一直想写得惊心动魄、激动人心一些。但是,写了两天了,还是没有那种感觉。后来想了想,可能真是一切归于平静了,激动不起来了。实际上,现在看着参加摩苏尔展会的照片,我就在想:展会那几天,在尼尼微酒店,甚至在整个摩苏尔市,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真的是很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当时是没有的,那时候只想着工作。

既然说到了伊拉克,那就回答一个几乎所有人都要问的问题:你怕过吗?

说实话,在伊拉克的时候,我真的没怕过!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1.我跟伊拉克的渊源。我于年11月和12月两次从约旦首都——安曼,坐出租车走陆路进出巴格达;年10月,我乘坐飞机从库区入境,然后到巴格达,最后从巴格达离境;年5月-年4月,在伊拉克工作三年整。我的感受是:伊拉克的安全形势逐步好转,年比年和年要好多了!

2.我不能怕。主要是年以后,我当时是公司在伊拉克的负责人,远离公司和片区总部,几乎所有事情都要靠自己解决。面对伊拉克的安全形势,以及军警封门抓人、税务高额罚款等等突发事件,我如果怕了,其他同事岂不更怕了?这就像西天取经,我们一关一关的闯吧!

3.我在海外多年的工作经验。我在海外,大部分时间都工作在第三世界国家,经历的事情更多一些。我总结的经验就是——胆大,但是心要细!不能盲动!我们巴格达办事处接待过不少媒体记者,例如钱江晚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凤凰卫视等等。我跟他们也聊过,他们采访过的不少区域,我们都没去过,那是因为我们在当地的工作是一种常态,不能有一点松懈!否则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在年9月,又回到了巴格达。有一次,我跟朋友们,在一个星期六(那里休周五、周六)的上午,转遍了二手货市场(以前被自杀式炸弹袭击过),还偶然发现了一个古老的公园,到茶馆里喝了茶,这是我头一次在市中心步行这么长时间,大概有三个多小时(以前我想这么做,同事们也不会允许的)。非常幸运的是,步行回停车场时候,我们在一条小胡同里,还买到了鲶鱼(什叶派不吃无鳞鱼)。就着和煦的阳光,我们走在巴格达的桥上、路上,跟士兵、平民打着招呼,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和平的日子是多么美好!

图29-31.那里有不少老唱片,还买到了80年代版本的《Wearetheworld》

图31.皮卡改装的警车

图32-33.书市,居然有卖发票的。

图34.茶馆里都是男人,喝着茶,聊着天

图35-36.好像是一个皇宫,现在是博物馆和公园了

图37.一个小区的菜市场

图38-39.在一个老旧的小区里,孩子们在踢球和捉迷藏

图40-41.通讯部旁的大路,紧邻底格里斯河,我最熟悉的场景

图42-43.跨河大桥,我们从对岸走过来的,巴格达有多少座桥,我一直没有搞清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t/988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