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蛞蝓

和林一中建校65周年ldquo魂牵


看白癜风费用贵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898938.html
和林格尔第一中学建校65周年“魂牵杏坛·情系母校”主题征文来稿选登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贾青

每年回到家乡和林格尔,我必去的地方一定是和林一中——这个坐落在县城文化中心,被县文化馆,灯光场,教育局环抱的初高中一体的中学。我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六年,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隔着三十年的尘烟,回望这段珍贵的过往,那些人,那些事如一股强大的春风,扑面而来,吹红了我的眼圈,吹湿了我的眼眶……

初中三年,懵懂间就过了,感觉那时的学校氛围是那么的欢快,刚刚从小学升学的紧张中缓过来,好像只剩下好奇的东张西望,看不够的绿树,花坛。依稀记得教室后面有一个菜园子,种植了满满的圆菜,夏天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蝴蝶,蜜蜂飞舞其间,我总是能抽出小空去转一圈,扑只蝴蝶,纵然被胖乎乎的青虫吓得哇哇大叫一通,心里也有说不出的满足。

然后就被同去的同学催促着回去上课了,那时我最喜欢上的课是周保宁老师的历史课。周老师生不逢时,那时传播媒体不发达,若放到现在,估计可以和袁腾飞、易中天同台了,百家讲坛上一定会有周老师的一席之地。枯燥无聊的历史在周老师连说带比划的演绎下,变得妙趣横生,我们的心则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抓,跟着他的讲解走过人类的蛮荒年代,走过你方唱罢我登场、成王败寇的封建王朝,历史如一台波澜壮阔的大型舞台剧在我们眼前展开,新世界的大幕徐徐拉开,各派人物粉墨登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节课讲原始人,周老师手舞足蹈,给我们演示各类原始人的形态特点,连说带比划,再加上扭曲的五官,他为了给我们生动呈现,也是真的拼了,我们笑得合不拢嘴,都捂着肚子滚到了地上。此刻周老师却一本正经,面无一点表情,如原始人一般一脸无辜地看着我们,我们更加爆笑不止了,笑得泪流满面,直至脸上的肉都僵了。

周老师还有一个绝活,就是左手写字,有一次他不知出了什么事故,右手伤着了,打上了厚厚的石膏绷带,但这仍然不妨碍他上讲台,他用左手握着粉笔,虽然稍微慢一点,但字迹仍然让人叹为观止,在我们下面一众人崇拜的目光下,有克制地舞之蹈之,依然让我们保持着历史课必捧腹的传统。

多年之后,当我捧着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看得不眠不休、废寝忘食的时候,眼前总是会浮起周保宁老师那张生动的脸,只有他能把历史如说笑话拉家常一样自然地焊到我的脑子里。也是周老师让我明白,历史如一个健忘的老人,雷同的事总会重复发生,但是其中的规律和运行法则你是一定要明白的,那就是规则总是由强者去制定的,你若不强大,付出的也许会是生命的代价。迷迷糊糊间心里就升起一个想法,我要让自己强大起来。

漂泊在外多年,这个念头一直根植在我心灵深处,成为我向上的动力,给了我不断拼搏的底气。我终生感激周保宁老师,不论他还记不记得我,他都用自己的敬业和创意点燃了一个少年心中的火种。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高中的生活很快裹挟着沉重的书本,做不完的试卷和没完没了的考试呼啸而来,高中的老师们一个个老成持重,充满了知识的厚重感。班主任阎明老师,每日勤勤恳恳,陪着我们走过星光依稀的早读,熬过沉默用功的晚自习,曾陪着少不谙事的我们欢喜,也因为我们淘气不用心学习生了不少气,过不了几天继续出现在讲台上,事无巨细,将一个个英语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摆在我们面前。

直到现在,非英语专业毕业的我仍然保持着学英语的热情,拥有了看美剧听欧美音乐的习惯,以及读英文原版资料流畅自如的小自信,想来就是阎明老师为我打下的基础。还有底蕴厚重的朱杰老师,张鹏老师都在学生们中留下优秀的口碑。

年,我们和林一中高中57班的同学齐聚一堂,举行高中毕业25周年庆祝活动。年我们离开和林一中,大家各奔东西,各赴前程,如一颗颗或耀眼或黯淡的星星在自己独有的轨道上运行,一个个埋头赶路。但群主一个短信,大家齐崭崭地从各地汇聚一处,没有一个缺席。风筝在蓝天中飞得再远,但那根线掌握在家乡这所普通的中学里,于是一声招唤,义无反顾。将大家凝聚在一起的是对阎明老师的怀念,对那段与老师们共处的岁月的眷恋。

席间说起当年发生的一些趣事,我们这些被岁月的刻刀刻得伤痕累累的老灵魂,都瞬间放下了生活的沉重,一起将视线穿过尘封的日月,各自掀开了每个人心中珍藏的角落。真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忆往昔,看今朝,当年的少年都蹦了出来,人人都回到了过去,大家齐心合力,互揭当年的糗事,回忆起年少轻狂的自己如何在老师的铁腕手段下炼成了如今的职场精英。当年的铁柱、翠花如今是各个领域响当当的威廉姆斯、薇薇安。但是如果没有老师当年提着教鞭、指着鼻子的臭骂,那就还是瞎混日子的铁柱、翠花。只可惜了阎明老师没有听到他这批不肖学生们的心声,岁月无情,终究没有给我们这个机会,亲口对老师说一声感谢。

那次聚会过去没有几天,旧的和林一中校址被拆除了,在旧址上取而代之的是安宁和美的体育场,夏日的傍晚,推着老母亲来到这块昔日旧地,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和母亲念叨起那些故人,他们构成了我的过往,是我与旧日时光联结的纽带。

崭新的和林一中,带着莘莘学子的期盼,带着科技发展的烙印,在更加宽敞更加气派的新校址上走向了另一个新时代。但无论如何变迁,他都是无数天南海北游子心中永远的圣地。那是承载无数人青春梦想和希望的圣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和林一中人”。

贾青年毕业于和林一中57班,现在山东省淄博市工业学校任教。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ly/825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