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蛞蝓 > 海蛞蝓的形状 >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上丨亿欧
当前位置: 海蛞蝓 > 海蛞蝓的形状 >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上丨亿欧
银行业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缩影。改革开放后,外资银行成为推动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关键参与者。
报告作者丨郝歆雅
报告审核丨由天宇
报告编辑丨林家琪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历四十余年,在中国经济体系渐进式改革的背景下,银行业的开放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缩影。
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从财政部剥离成为独立金融机构,自此中国开始逐渐形成完整的银行体系,其中外资银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为中资银行带来竞争压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中资银行的改革创新,为市场的良性竞争提供了动力。外资银行于中国银行业的意义,已不再是作为机构多元化的补充,而是促进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关键参与者。
因此,亿欧智库发布《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研究报告》,希望通过梳理和分析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真实反映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成果及不足,并基于以往对中国银行业的研究和理解,对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提出建议。
改革开放后,中国正在成为外商争相投资的最有吸引力市场。不管是营商环境还是外商投资情况,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外资企业的进入,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聚焦银行业开放,在各方利好因素下,中国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但是在全球视角下,对比评价银行业开放程度的综合指标,中国银行业开放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本章将主要阐述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主要形式及发展阶段,结合银行业发展背景,展示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整体情况。
1.1外资银行发展历程▏
外资银行发展起点及形式报告所指的外资银行是在中国境内由外国银行出资创办的银行机构。在旧式金融时期,已经有类似外资银行的机构在中国开展业务,但那时中国的金融机构以钱庄、票号、典当行为主,银行业尚未成型,因此不能够被称为银行业金融机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金融体系逐步形成;从现代金融业发展开始,将年作为此次外资银行研究的时间起点:(1)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年,是中国唯一一家可以办理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在年至年间,曾在中国建立的外资银行陆续关停。(2)年中国开始形成包含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的完整银行体系,中国人民银行不再是中国唯一一家可以办理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
年第一家外资银行机构——日本输出入银行(现为国际协力银行)经批准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拉开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序幕。由于外资银行的经营范围根据各国银行法律和管理制度的差异化有所不同,因此导致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方式和经营模式也不尽相同,可以总结为四种形式:外资银行代表处、外资银行分行、中外合资银行和外商独资银行。
此份报告的外资银行企业样本中仅包括外商独资银行、外资银行分行、外资银行代表处及外资银行持股比例大于等于50%的中外合资银行。其他情况包括:外资银行享有股东权益的投资和外资银行仅享有投资权益的投资,作为外资银行在华投资业务,在报告第三章中的3.1单独列出;外国财务公司作为股东成立的中外合资银行不包含在本次研究范围。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中国实行的新开放是包括社会、经济、法律、金融等方面的全面开放,其中金融开放最具标志性。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已经历了四十余年,随着金融开放进程不断加深,中国已经成为极具吸引力和经济效益的市场之一,因此更多外资银行进入。根据关键节点,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年-年:从中国改革开放至正式加入WTO之前,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仅局限在特定地区,以试点的方式开展部分业务。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外资银行以分行的形式经营,在国内的业务限制较多,开放程度有限。
年-年:中国年加入WTO,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经济全球化新阶段。入世后中国履行对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承诺,逐步开放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及经营地域的限制,为外资银行提供了较为平等的发展环境。
年-年:年银保监会放宽外资银行在华设立外商独资银行的限制,同意外资银行分行可以通过法人化改制,成为外商独资银行。仅年,15家外资银行成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外商独资银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布局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年至今:年开始中国金融业开放驶入“快车道”,为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中国各大金融监管机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以及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发表的金融开放路线图,发布了一系列鼓励境外机构对于中国金融行业及资本市场投资的开放政策,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为什么年要扩大金融业开放?年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形势取得长足进步的一年,亿欧智库认为中国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根本原因可以总结为三点:
1、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国际化进入关键阶段,“一带一路”稳步推进,开放中国金融业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2、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是践行中国的入世条约,开放金融系统外资持股比例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目前中国经济已基本具有抗击外来经济波动的能力,年是全面开放金融业的重要节点。
3、截至年末,世界TOP银行中有约四分之一来源于中国,但中资银行在银行管理、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方面,与国外其他银行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放开外资控股限制、注入外资活力,有利于中资银行学习全球先进经营经验。
入选年《财富》杂志世界强名单中的54家外国银行中有31家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并开展银行业务。国际化大型银行在中国的争先布局可以充分说明,国际主流国家对中国开放程度的认可。随着金融开放措施的完善和落实,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加速布局中国。
1.2外资银行发展背景▏
中国营商环境优化效果明显,全球排名31,同比提升15位商环境是一个国家/地区吸引外资的基本保障,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有利于提升国家/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由WorldBank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大陆)在个经济体中排名31(得分77.9),同比提升了15位,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之一,其中营商环境便利度表现较为突出的北京和上海分别得分78.2和77.7。除此之外,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以较高分数位列榜单第3名和第15名。
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举措对营商环境优化效果明显,逐步获得国际企业认可的同时,也收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任。未来,中国的营商环境将以更加市场化和国际化为目标继续发展。
外商在华投资信心大增,中国市场潜力开始释放外商投资项目落地是对中国营商环境认可的根本体现,外商资本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年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年1月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作为配套法规进一步增强了制度的可操作性。
通过年-年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和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来看,外商在华投资的发展经过了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创新发展阶段,正向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迈进。截至年底,虽然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量()相比历史最高值(个)仍有差距,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逆势上扬,达到了历史最高值.66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欧盟、东盟实际投入增长态势良好。
中国经济环境开放程度逐渐提高的背景下,外商对在华投资信心大增,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得以释放。
中国银行业STRI指数相对较低,但开放程度正逐渐提高在全球视角下,亿欧智库参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评价成员国开放程度的STRI(ServicesTradeRestrictivenessIndex)指数,通过相对综合的评价指标,直观地反映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变化。
通过与其他成员国横向对比可以发现,中国银行业开放程度低,明显低于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在46个成员国中排名第42位。
但是通过年-年间变化数据,可以发现中国银行业的开放程度正在逐渐提高,年STRI指数由0.41降至0.39,表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举措正在收获成效,未来中国银行业的STRI指数会有较大幅度的优化空间。
注:STRI指数越大表示对外开放程度越低。STRI指数的评价指标包括:外资准入限制、人员流动限制、其他歧视性措施、竞争限制、监管透明度五个方面,对其进行0-1区间内的评分,汇总为总分。
相关政策条例调整,推动外资银行在华加速发展年第一个关于外资银行的管理条例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首次对外资银行的设立条件、业务范围、监管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在接下来的二十余年,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趋于完善,已经形成了完善、公平的管理机制。
在中国经济开放面临三次转折的同时,外资银行在华经营受到的限制也进一步得到放宽及明确。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要求,外资银行相关管理条例也同步进行了修订,政策重心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各项细节进一步明晰,更准确的匹配外资银行的业务拓展需求。从探索期到稳定发展期,相关政策条例的不断调整推动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加速发展,外资银行入华也成为了银行业对外开放历程中的重要体现。
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及相关业务门槛逐渐放低上海是中国首个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试点城市。对于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一直面临着地区限制的困境,虽然从年开始,不断有地区对外资银行开放市场,但是直到年5月,银保监会才彻底取消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的审批步骤。
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准入资质,除了开办人民币业务的范围逐渐扩大,其他相关业务的门槛也在逐渐放低。年,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外资银行开展部分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表明在华外资银行开展国债承销业务、财务顾问业务、大部分托管业务不需获得银保监会的行政许可,将采取事后报告制。在此之前,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已经先后发布关于外资银行开展各类业务的审批办法。
年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促进外资银行加速进入年4月,中国政府在博鳌亚洲论坛中提出了进一步开放中国金融市场的承诺后,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已经推出一系列开放政策,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力度逐渐加大。年宣布15条银行业保险业开放措施后,年银保监会陆续出台两轮共计19条开放措施,为提高中国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营造了良好的制度和市场基础。
为了确保开放措施的有效落实,银行监管部门也积极参与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确保金融业开放相关工作顺利进行,在放宽外资准入和业务范围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营造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良性竞争条件,维护金融业稳定,促进金融业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放宽外资准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是中国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废止和修改外资银行准入部分规章,为外资银行营造了更加稳定和透明的政策环境,同时拓展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空间。
1.3外资银行业务表现▏
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占比仅为1.22%,与欧美、日韩及金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截至年10月末,外资银行总资产额为3.37万亿元。但是近十年间外资银行总资产的CAGR仅为2.68%,远低于银行业的平均CAGR11.38%,规模增速相对较慢。同期数据,外资银行总资产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仅为1.22%,相较于十年内最高时期1.90%,不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还表现出份额下降的趋势,表明外资银行在华经营一直以低水平的状态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地区例如美国、欧盟、韩国,金砖国家例如俄罗斯、巴西,外资银行在当地的银行资产份额均超过10%。亿欧智库通过计算8个国家/地区的外资银行资产占比情况,发现中国外资银行资产占比(1.22%)与平均值(15.34%)相差很大,表明中国银行业虽然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存在制约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体制因素,金融市场仍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外资银行资本充足率较高,表明其在华拓展业务相对保守由于各金融机构间资产总额和不良贷款余额相差悬殊,不良贷款率成为衡量金融机构间资产质量的关键指标。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监管标准为不超过5%,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远低于其他四类商业银行,仅为0.67%。
年外资银行净利润为亿元,同比下降12.90%,其净息差水平略低于商业银行平均值2.20%,但相较于年数值,仍逆势上涨了3.4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扩张的主要瓶颈。据银保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在年底前系统性重要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9.5%和8.5%,其他银行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分别降低一个百分点。
外资银行资本充足率年和年均维持在18.40%,高于商业银行的整体表现14.64%,在几类商业银行中处于最高水平(大型商业银行:16.31%、股份制行业银行:13.42%、城市商业银行:12.70%,农村商业银行:13.13%),总体充足率稳定且远高于监管要求。但是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从另一方面表现出外资银行的资本利用率偏低,需要承担的资金成本也相应上涨,在华拓展业务的进程相对保守。
1.4在华外资银行名单▏
通过银保监会、企业工商注册信息、企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ly/8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