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蛞蝓

美国女孩跑到藏区,将无人问津的牦牛绒送上


她叫德清,32岁,美国人。

大概12年前,德清还在读大学时,一次聚会上,一位朋友对她说:“这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从这以后就是江河日下,找工作,还房贷,担责任,生病吃药。”

这句话深深地击中了德清,她心想,“这真够让人郁闷的,人生就是这些了么。”从那一刻开始,她决定,“不能让大学成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临近毕业,当所有父母都催着孩子找工作,德清的母亲却建议她去甘南旅行一次。

年,22岁的德清,从纽约来到甘南,开始寻找能让人生一直快乐的“目标感”。

德清有一半藏族血统,她的父亲是藏族人,母亲是美国与希腊人混血。

德清生长在一个非常亲密的家庭,父母总是告诉她和她的兄弟姐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试图有所作为,而不是按部就班为了生存而赚钱。”

第一次来到甘南,德清背了一部相机,穿着双夹脚拖鞋,那时,她只是想到甘南寻根并拍一部藏区纪录片,顺便答应擅长纺织的母亲,寻找一种叫“库”的牦牛绒。

这里的生活看似简单,自然,原始,纯净。但德清在与牧民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她开始看见这种“纯净”生活背后的艰辛。

夏季的几个月里,牧民妇女,早上三点就得起床,晾晒奶酪、捡拾牛粪、负责照料一百多头牦牛,意外随时可能发生。

像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一样,父母们越来越难说服他们的孩子继续做牧民。大多数年轻人的梦想是偷偷离开这里,奔向外边五彩斑斓的花花世界。

一旦年轻人离开,就意味着传统的流逝。

此次,德清开始把注意力从摄影转移到了妈妈提起的牦牛绒上,德清发现母亲提到的牦牛绒有机会制成珍贵的纺织品,而在村子里建一个纺织工坊,就意味着当地贫苦的藏民们就有生计。

德清觉得自己或许能为他们带来改变,此时,德清心里的“目标感”也有了雏形。

下定决心后,德清放弃了重返纽约的生活,也放弃了做导演的电影梦想,决定的事情就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实践。

德清开始在当地招募团队,虽然身为藏族的后代,当德清与藏民解释自己的计划时,还是感觉到了阻力。

听到德清要把连自己也不使用的牦牛绒制成奢侈品,多数藏民们并不信任德清。“毕竟他们依靠这样的生活方式几百年了,他们有自己的传统,他们对牧民身份有荣耀感。”

德清似乎也读懂了他们的潜台词:“如果有一天你失败了,厌倦了乡村生活,甩手回美国了怎么办?”

转机出现在德清与丈夫依旦杰布相识后,依旦杰布是当地原住民,也是一位藏裔设计师,相识第二年,他们结为夫妻,随后孩子的出生也加固了德清和这块土地的联系。

德清用了一年时间,终于说服一对年轻的牧民夫妇,愿意加入到德清的创业项目中。年,Norlha工作室,一个世界屋脊上的作坊终于诞生。

招募到第一批员工后,德清的创业依然不轻松,藏民们大多过惯了无拘无束的放牧生活,他们一生从未经历过朝九晚五的工作。

多数藏民不识字,对时间也没有概念,刚开始工作时,每次正干着活儿,有人就起身出去了。德清问他们要去做什么?得到的回答是,回去喂猪啊。一些人甚至招呼都不打,就连着消失好几天。

不得已,德清放弃了对速度的想象,以难以想象的耐心来建立自己的队伍。

随着订单的增多,稳定收入的保障,藏民也逐渐改掉了旧习惯。

他们不必再依赖艰苦的放牧为生,不必再惧怕风雪和颠簸流离,丈夫可以和妻子待在一起,孩子可以和母亲待在一起,老年人也可以在家乡享受天伦之乐。

在染色坊工作的员工万代,是诺乐披肩的超级模特,万代迷人帅气的藏族轮廓,也让他红遍国外。

一名熟练的诺乐工匠,一天八小时连加班不停编织,一个月只能完成五至六条围巾,正是这种手工艺的慢与机器无法复刻的温度,让诺乐与奢侈品的诉求不谋而合。

德清坚持用员工做模特,坚持自己拍摄产品,坚持以最古老的方式手工制作面料,坚持用昂贵但环保的进口染料。

德清的很多坚持,也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大牌,比如LV、爱马仕等选择了和德清合作,曾经无人问津的牦牛绒纺织品,登上了法国巴黎顶尖时尚T台。

在创办Norlha的第5个年头,德清与自己的丈夫依旦杰布又在高原上建了一家生态酒店——诺尔丹营地。

酒店一年只开放5个月,仅在5-10月草原最舒服的季节开放,冬季将被拆除营地会变回牛羊吃草的冬季牧场。

就是这样一家酒店,年被世界顶尖的旅游杂志《Travel+Leisure》,评选为"全球最美的43家酒店"之一。

诺尔丹营地拥有4个游牧Khullu帐篷,以及7间传统小木屋。

房间里很多家具都是从牧民家里收来的,带着时间的印记,床品及室内装饰品全部来自诺乐(Norlha)。

房间里没有抽水马桶,甚至不提供一次性的洗漱用品,只为保持当地最纯粹的生态循环,自然才是这里最奢侈的东西。

诺尔丹的主厨Andy,他曾经在曾在不丹安曼工作过,对营养学很有研究

从营地二十分钟左右的车程就可以达到著名的拉卜楞寺

你还可以骑上骏马,在草原上像一位真正的牧民一样生活

在诺尔丹营地你看不到藏族表演,依旦杰布与德清觉得,在这里大自然才是最好看的。

你可以看到树影如星光般撒落在露台上,看到清新静默的绿色山丘上白云流动、可以听见风的声音、听见溪水打磨河床的声音,一切声音、气味、风都随着你的五官被打开变得格外清晰。

德清与丈夫依旦杰布的诺尔丹营地,也让世界各地的旅人第一次真正深入了藏族的生活。

如今已是德清在高原上生活的第11个年头,32岁的德清说,她身边很多朋友进入30岁后,都想回到20岁。

可德清却不想回到20岁:“因为20岁的我不自信、没有经验、惶恐不安、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而进入30岁后,我每一天都觉得自己比昨天更成熟,这是一种美妙的感觉。”

十年前,德清还是一个背着相机闯入藏区的陌生女孩。

十年后,德清在这里安生、立命,有了两个孩子。

每年冬天,他们一家会回美国过冬,但她的两个孩子依然把甘南才叫做回家。

时间让她慢慢融入这里的生活,她学会了这里的安多藏语,学会了去包容当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德清,终于用一寸寸的光阴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ly/885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