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故地/原创:安曼华
作者安曼华
人老了总是怀旧,喜欢到记忆的角落里搜寻,搜寻那消逝了,却难以忘怀的童年。童年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最初的记忆,这记忆清晰而深刻。于是有了到故地寻访记忆的冲动。秋日的一天,终于与姐姐、弟弟达成共识,三人一起去曾经的老家,故地重游。
离开那里已五十多年了。
所谓的故地——连山关小镇,离现在的家不过百八十里,乘火车只需一小时左右即可到达,可五十多年未曾回去过。
下了火车,站台里面还可见“连山关”几个字,而火车站的正脸连个站名都没有,可见其小。虽小,却是沈丹铁路线上的军事重镇。当年,关东军曾驻扎这里,留下了一批日式建筑。 期间,这些建筑成了中国医院,很多从前线下来的伤兵在这里养伤。
走出火车站不远,就见一排红砖平房,当年是连山关完小,我曾在这里读了一年半的书。近前一看,方知这里已是镇政府所在地。不大的操场还在,总体上变化不大。见我们拍照,一个年轻男子走过来,与我们热情攀谈。他介绍说,这是一个日本人留下的房子(当地人称“日本房”),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常有人来寻访、拍照,所以他见怪不怪。
不大的小镇,我们却找不到原来的家,不知不觉间来到了河边。记忆中的河流像那首歌:“一条大河波浪宽……”夏天,孩子们在河里洗澡、戏水,妇女们端着脸盆,拿着棒槌去河边洗衣服。大雨过后,河水上涨,大家都拿着柳条筐去河边捞鱼。冬天,在冰雪覆盖的河面上打滑跐溜、划爬犁。正月十五的晚上,男女老少都到冰面上翻滚,嘴里还念念有词:“骨碌骨碌冰,腰不疼,腿不疼。”五十多年后再来到河边,故地已完全不是我记忆中的模样。
以大河为基准点寻找曾经的家,似乎容易些。果然,在一片平房中找到了那幢很有特点的“日本房”。房子外面用红砖砌起了像样儿的围墙,房盖上的瓦片由灰色变成了红色,难怪找起来如此费劲。大门是敞开的,房门也开着,显然里面有人。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士接待了我们。她并非房子的主人,而是租住者。听我们说明来意后,倒也热情,任我们随意拍照。儿时觉得这屋子很大,现在看起来,也不过三四十平。老屋还在,也算不虚此行。
故居物是人非,不知是否还能寻到从前的邻居。正在徘徊时,一位中年妇女过来询问,找谁。我们只记得一户辛姓邻居,不想那妇女很热情,指着一幢房子说:“这家就姓辛。”并扯着脖子冲里面喊。屋里出来一位中年男人。攀谈后得知,这是位60后,他的父辈——即我们的同龄人中,有两位已经故去,还有一位也就是我们小时候的玩伴还健在,但嫁在外地。至此,故乡已找不到故人,我们只得悻悻离去。但此行却拾回了无数当年的记忆。
(本文年4月12日刊登在《本溪日报》)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
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ly/9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