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蛞蝓

品味经常与大众格格不入的那些人,究竟是一


这个话题,我其实没有能力阐述清楚。只能说说我自己的切身体会。这当然仅仅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性。

我的品味,很多时候与大众格格不入。大众喜欢的,我可能不喜欢,比如海子、胡适、国产电影、某抗疫网红医生等等;大众不喜欢甚至讨厌的,我却又可能喜欢,比如鲁迅、金庸,又比如F,他们的书我都反复看了很多遍。还有何伟(PeterHessler),曾经花了近半年时间把他那几本中文书细细咀嚼数遍。我实在想不明白人们为何会花数十元甚至元特意跑去老远的地方,有时还要忍受堵车或排队的痛苦去看一场国产电影。不少人对周作人的散文评价很高,有的甚至认为远在鲁迅之上,我一听到这种论调就感到不可思议,周作人的散文与他大哥明显差几个级别啊;不少人说胡适是大师,鲁迅只懂骂人不懂建设不是一个档次云云,我也是嗤之以鼻(关于胡适和鲁迅,我以前曾在《“三观一致”,难如登天?》一文有较详细解释)……

说实在的,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我到现在都还没有太清晰的答案。如果说是因为阅读量的慢慢积累(虽然我的阅读并不多),逐渐认清了一些人和事,那么,又如何解释我对国内影视的极度排斥呢?我初中的时候就已经讨厌国产电影,大学更是没看过——那时候并没有什么阅读量啊。可见我讨厌国产电影更有点象是本能反应,在还没弄懂什么是电影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讨厌了。N年前有次去邻居家串门,他们正在投影放《老炮儿》,刚好是枪战的场面,我不经意看了几分钟,结果令我非常惊讶:那几分钟的枪战场面,无论是构思、情节,还是场景设计,几乎全部抄袭《雷霆救兵》。因为《雷霆救兵》我看了很多遍,印象非常深刻。当然,国内导演会狡辩说那是“致敬”。

我曾经因为偶然读了何伟(PeterHessler)的中国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大喜过望,因而下决心买下那个出版社(上海译文)同期那个系列的所有非虚构作品,结果令我大失所望,除了《东北游记》《打工女孩》等几本令我稍有点感觉之外,其它那些也并不是我的菜。何伟的书,经过了二手的翻译(译者只是其共事的朋友,并非翻译大家),都已令我如此入迷,其英文原作的魅力,我只能想象了。

莫言、路遥、余华、陈忠实等等,虽然人们评价很高,但他们的书我都没有兴趣看得进去。不少朋友跟我说《平凡的世界》是当代最好的作品云云,我看了几页,毫无感觉。莫言的也是,我根本就想不通《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酒国》等作品究竟好在哪里?我反而觉得华中师大戴建业教授批评莫言的文章写得不错。曾有文章详细分析了莫言作品的翻译,作者得出结论说译者马悦然的水平非常高,很多几乎是推倒重写,所以英文版本比中文版本更精彩。我觉得这应该是有道理的,反正中文版本我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至于自吹自擂说自己是年来中文写作第一的李敖,他的文章我根本就看不入眼。那位在国内引发巨大争议的德国汉学家顾彬,我反而比较喜欢,感觉他对中国当代作家的批评,简直说到我内心了。这些年来,感觉要遇到令我自己觉得好看的书,真是太难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zz/1170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