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学习“明治维新”,接触了很多中国学者的评述也有很多日本学者的研究资料。笔者写了一篇《日本转型成功的几个桥段》(上篇),受到很多网友的直接鼓励,非常感谢!笔者一定会把(下篇)写好不负各位的激励。还有不少有见识的网友跟笔者说了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看法,文章末尾有位先生甚至到了“怀念日本殖民“的程度。现在就摘录几段精彩发言,供各位参考或批评。
▲幕末武士的摆拍
长沙老朱:
雪田?,我前天看到了信老师转发的你这篇文章,对其中精英(领袖+武士)主导底层农民不参与的观点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于学思广开和文武之道等,可以看成精英主导的具体过程和结果。拿到今天的中国,可以肯定,看戏的观众仍然是绝大多数,演员是少数。导演3-5人,编剧呢,也许只一个。
岸辉:
谈到明治维新,我们不能忽略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幕府时期,尤其是日本百年战国时期。德川幕府为明治维新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雪田
虽然日本战国发生在中国的元末和明朝时期,但日本战国与中国战国的政治背景大致相似,两国最终的走向竟然大相径庭。相同的政治背景是:中央政府大权旁落,朝廷权臣相互倾轧,地方势力群雄并起,天下打乱,诸侯割据。不同的走向是:中国走向了集权和大一统,分裂在历史长河里都是暂时的;日本则是短暂的集权后,再度割据和分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最好的时期。百家争鸣、百家齐放。周朝王室虚弱失控,各地诸侯年年征战,攻城略地,但也造就了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言论的自由,各诸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人才的争夺成为制胜的重要因素。但这个时期又是一个最坏的时期,因为秦的统一让中国重新回到了专制、黑暗的时代,焚书坑儒是最大的倒退和灾难。从此以后,中国与日本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这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啊。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里曾试图从大和民族的特质来寻求日本政府和日本人行为方式的答案,但从《日本战国史》所看到很多方面,在同时期的欧洲,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分封制、世袭制、宗教特权、君臣关系、父子关系、政治婚姻等等。所以从大的层面上讲,基本人性和政治原理是类似的。欧洲的法兰克、德意志、哈布斯堡家族曾试图建立统一而强大的欧洲国家,但都失败了,如今的欧洲依然是由众多大小不一国家组成的集合体。民主的火种产生于欧洲,也在欧洲成为燎原之火。与欧洲和日本的政治生态相比,美国似乎是一个例外,但来自欧洲大地的美国先人们,在建国之初就把政治框架和政治路线图确立了,从而确保了有着多年历史的美国一直保持着强大的民主政体。
长沙老朱:
日本完全走入现代化国家行列,这个事例值得好好研究,对东亚民族如何真正融入现代化大潮是个很好的启发。其他半民主半民粹的国家多了去,与文化有关与历史有关,多因一果,各有千秋。
▲幕末农民很贫苦
L.Q-刘强:
日本能脱胎换骨道理不复杂:关键时刻,他们没抱残守缺
那像我大天朝个个都满满的傻逼一样的民族主义情怀
阿汤哥:
雪田?是的,学思广开才能人才辈出。中国春秋战国那段时间从政治还是哲学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
po-福建:
雪田?日本能成功转型,不管哪个选项,内因是关键,日本武士道天下无敌。多年前看黑泽明自传《蛤蟆的油》一书时就叹,从小培养的如此自律忠诚勇敢的日本人,想要不成功都难
Bruin:
当年有一个朋友说,日本继承了墨家文化,有侠客精神,我到现在还在思考,可惜找不到依据。
日本男人有血性。
▲幕末的女人也是出门靠两条腿走路
崔小春:
对于日本维新的成功和中国变革的失败,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答案——日本在明治前夜,是一个封建国家,而中国是一个大一统国家。封建是一个被玩坏的词。我们讲中国封建社会,但实际上秦以后就是一个大一统社会,离封邦建国这个原始意义已经相去很远了。所以孟德斯鸠称之为亚洲专制主义,魏特夫写了一本《东方专制主义》,专门讨论中国历史上的专制主义。这个专制主义其实与封建主义已经相去很远了。
魏特夫的观点因此又被称为水利专制主义,很多人看到这个解释都觉得有些荒谬,但是魏特夫对中国的专制描述是精当的,这是没有办法否认的。那么中国的专制产生于什么原因,为什么相邻的日本没有出现同样的专制?
为什么中国是一个专制主义国家,魏特夫给出的答案是治水。“治水社会功能导致专制社会”。”治水工作的复杂性要求较为明确的分工协作,有效的分工协作必然进一步要求一体化的计划,而一体化的计划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要有效地管理这些工程,必须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是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
世外老人:
不要一味指责专制,人类蒙昧时期,没有威权,形不成凝聚力。
但沉在专制,威权中出不来,就是现代人的问题。
崔小春:
坦率地说,如果关起门来,恐怕中国的命运将无从改变,只能在一次一次轮回中走向毁灭。幸运地是,我们今天拥有了更多的文化资源。从英伦三岛传导过来的《自由的基因》也许可以给我们寻找到一条不同以往的道路。
日本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日本在明治以前更像是一个混合政体,既有封建的东西,也有大一统的东西,并且这两者之间哪一个占据优势其实还是很难说的。在年以前,日本很像大英还是更像大清,我个人觉得他还是更像大清一点。但是日本引进了大英的文化元素,又或者说大英的文化激发了日本血脉里的自由的因素。日本从此获得了新生。
日本的福泽谕吉,一本《劝学篇》能卖万本,这可不仅是福泽谕吉的伟大,是日本人民的伟大。想起来就要哭,在明治以后一百多年的今天,我昨天晚上居然还在跟人争是福泽谕吉伟大,还是辜鸿铭、杨度伟大!这种问题值得一争吗?可是我居然争了,倘使福泽谕吉托生中国,再写一本《劝学篇》,我都怀疑他能不能卖出三百本·!
跟日本比起来,中国文化中的自由因素恐怕更为稀薄,即使如此,我仍然认为,从英国传来的“自由的基因”可以影响日本,同样也可以影响中国,虽然这个过程可能要比日本更加艰辛,但这是中国跳出轮回的唯一出路。
紫陌:
封建更有利于成功吗?但日本不是在大一统之后才成功变革的吗?
郑好:
崔小春?《欧陆风云》系列将这个时代称为“专制时代”,由于科技的支撑,绝对君主制和独裁共和制都诞生了,整个世界都开始集权起来
▲幕末的街市,房子都是茅草顶
po-福建:
该如何看待中央集权?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被视作是有利于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崔小春:
道不远人,远人非道。过年的一百多年,中国的首要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现代化的问题。在这个现代化的道路上,如何保存传统文化是一个大问题。日本的福泽渝吉给出的答案是先西洋后东洋,东洋文化不是不好,但是可以先放在一边,大力向西洋学习。所以他的庆应义塾里只用英文授课。他写的《文明学概略》一版再版,他教出来的学生,掌握了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精粹,并深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经济。而在政府层面,日本也积极提倡向洋看世界,开国以后,首先是全体领导班子,集体留洋考察,以新政府的副总裁岩仓具视挂帅,故称岩仓使节团。然后是支持学生留洋,第一批留洋学生中甚至包括了女生。用于留学生的经费占到了国民收入的2%,这个数字与21世纪初我们国家用在整个国民教育方面的经费比例相当。真正做到了“广求知识于世界”。遗憾的是,同时期的中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洋知识扭扭捏捏,半推半就,最后导致了第一次现代化的失败。20世纪以后中国由于在工业化上的全面落后,最后依违于日俄两个大国之间,不能自存,基本上是日来从日,俄来依俄。在二战以后彻底成为俄的势力范围,受赤俄的影响,继续走了一条反西方的道路。这是一条极权主义的道路,在文化上同样采取了极权政策,反西方,反传统,唯有革命的政治文化、权力文化笼盖一切。开改以后,中国经历了八十年代的文化狂飙突进运动,自由主义和现代文明有了一定的发展。今天硕果仅存的一些自由主义学者莫不是那一个年代遗留下的宝贵财富。但是90年代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再次选择了保守主义的方向,政治上的保守也带来了文化上的保守,为儒家文化鸣冤叫屈的多了,企图用儒家文化再造中华的多了,少儿读经班多了,曲阜那里的僵尸舞多了。他们把20世纪现代化的溃败归咎于反传统,甚至认为五四是错的,要为后来的悲剧负责。好吧,如果五四打倒孔家店要为后来的文革负责,那么,请问谁对《官场现形记》里反映的清末全面的社会溃败负责呢?与中国的五四同时期,韩国有个三一运动,为什么韩国人会把三一运动当成自由民主的先声呢?为什么韩国的三一运动没有造成文革的后果呢?所以,中国今天遇到的问题和一百年前的问题是一样的,依然是一个如何放眼向洋看世界的问题。儒家文化不可能带来现代化,只有在现代化以后,儒家文化才能获得新生,而绝不可能是儒家文化的复新以后,实现现代化。楼上这篇《谁是正统的中国人》文章甚好,道不远人,远人非道。能够拥抱世界,拥抱明天的,才是正统的中国人,血统不是,会读几本经书也不是,僵尸不是正统的中国人,只有能在二十一世纪的民族竞争中,活下去的才是正统的中国人。
说得真好啊!道不远人,远人非道。正统的中国人不是那些抱残守缺僵化溃败的,是能够在二十一世纪的民族竞争中拥抱世界给老祖宗争光的。
上面是推特上有位东北网友发的怀念殖民的帖子,供大家批评呵。也许他是因为最近东北地区经济滑落人口外流发出的失望之声,但是这种情绪绝对不好,东北人还是应该在自己的土地上自己努力克服困难,主动学习先进,那样才能真正的拥抱辉煌和自由。
有关文章:
日本转型成功的几个桥段,您最认可哪条?
袁腾飞的日本城堡有没有毛病?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知名权威白癜风专家
哪家医院治白癜风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dc/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