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蛞蝓

因为一本经济学书中提到的近代史泪目


治白癫疯办法 http://m.39.net/pf/a_6113618.html

晴天宝宝

名字来源:希望像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

兴趣爱好:听轻音乐看书摄影抬头看天

(正文共:字8图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从小到大,学了很多本历史课本,上了数不尽的历史课,记得不少历史事件的名字,知道很多英雄事迹,但被历史戳中泪点还是第一次。

那次泪目的原因有很多,或许觉得现在的自己和那时代中同龄的人相比,太稚嫩,或许觉得某种精神只有在特定的时期才有,而我不是出身于那时候。

说起这事,还得慢慢道来。

作为一个转专业的研究生,可以经历科班出身的人不曾感受到的几多欢喜几多愁。欢喜来自于课堂上讲的大多是自己不曾知道的,所以上课的精神状态异常的好,不会有——好简单啊,不想听,的烦恼。惆怅来自于课下对基础知识的补充,简单来说——补课。课上记下的某个名词,课下一查,可以拉出一大堆需要学习的。

所以刚刚过去的9(前一天没课)天假期,我是这样度过的:宿舍——学习室——宿舍,大方向不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始再次拿起本科时看过的但没看进去的一本经济学的书《解读中国经济》。记得刚上大一,周老师推荐了一个家藏本的书单给我,里面便有这本,它在经济学类中被极大的推荐,于是去图书馆借了一本。断断续续地看到了还书的最后期限,终究还是没看完。看了也好像没看到什么。

这一次,我是作为一个经管院的学生,好像对它莫名有了更深的感情?还是现在的我更能沉下心来?或许都有吧。

当我看到林毅夫老师以一个学者的角度来解释中国曾采取的一些制度安排或政策措施时,让我仿佛有一点明白了,到底什么是学术研究。

我还不能准确的说明它的具体涵义,但我内心仿佛看到了一点光亮,至少知道了真研究和假研究的一点点区别。

对于我这种从小听爷爷奶奶说:“要节约粮食,你不知道大跃进的时候饿死了多少人。”的人来说,对于大跃进好像有点免疫了,所以在课堂中听到老师讲大跃进这段历史时,脑袋自动选择记忆了——那个时期中国有很多人吃不饱,全国掀起一股浮夸风。好像记忆仅限于此。(好像这里没有因果关系哈哈哈哈)

当我看到有人能清楚介绍:那个时期国家的政策选择是怎样的,为什么有那样的选择,后来又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况,为什么有那种情况的发生后,我脑中有了模糊的概念,这就是研究。

当我看到有人对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历史选择和政府决策罗列大家的观点,一个个论证其观点的漏洞,最后又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加以论证说明,直到你从内心也认同时,我隐约感觉,这就是研究。

当我看到五四运动的起因,看到巴黎谈判失败到底是什么时,看到那时候的大学生是如何对《凡尔赛条约》做出反应时,我突然泪湿眼眶。

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词,那些听过无数遍的历史事件,在那一刻,不再只是一个个会考的知识点,而是一幅幅让人热血澎湃,又让人心痛不已的生动画面。或许,那一刻,我也第一次不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学生。

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所有在这里废话记录下来。那种被一下戳中的感觉,真的有痛感,痛过后就是喜悦,喜悦自己感觉到痛了。

我一直是个读不进历史的人,但是去年毕业后,我强烈的感觉到是读历史的必要时候了,所以让自己硬着头皮读了袁腾飞老师的《这个历史挺靠谱》,终于是读到近代史时,停住了。

我想,等我空了,一定要重新读历史,以一种不一样的心态读历史。

悄咪咪告诉你:

有了周六约后,生活仿佛被装进了一个固定容量的漏斗里,定时清空。

不要觉得我是一直在学习哟,我也有给自己放假休闲的。看看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书、去看看夕阳、去操场晒太阳、走在校园里看看植物,欣赏大自然,当然也有每晚去跑步的。是怕误导看到这里的你,以为转专业就得拼命“补课”。所以又啰嗦一下喽。

你可能错过的更多精彩记录

——支教日记——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借你的书留给孩子一束光作业没做完不敢去学校一次就好永远记牢借光计划终章

——生活记录——

祖国边疆——北塔山一行家有小孩我记不住几个人的生日,你呢?我妈好得让我不想做母亲

哪些衣服是要该烧的呢?

晴天宝宝是个想一直用孩子的眼光

观察世界的24岁女孩

去年在新疆支教一年

这里记录了支教一年的日常和一些体会

接下来的一年将开启研究生生活

这里将记录她的

生活杂谈、读书体会

游玩感受、胡思乱想

*欢迎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fz/691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