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用什么药膏好使 http://pf.39.net/bdfyy/bdfzj/160310/4784991.html李若虚传2.0下篇。新写了大概1万字左右,改动较大了。前文见:岁月惊人和雪飞——李若虚李若水(附李若谷李若朴李若川、周紫芝)(上篇)
7
绍兴三年十一月,守孝期满的李若虚出任司农寺丞,“时寺监长贰不除,以丞专其事”,似可侧证李若虚在秀州司户任上的表现,确实令人瞩目。不过李若虚新官上任没几天,就被御史常同弹劾罢职了:“(既而御史常同言)若虚人物粗恶,于是二人皆罢。”其实看周紫芝描述的李若虚在当时文坛上的声誉,“粗”和“恶”肯定都是不挨边的,顶多还是老李家祖传的基因——性直+能喷嘴毒——过于强大了一点。至于被弹劾免职的根本原因,可能还是李若虚这次升职拔擢太过,同时李本人又非科举出身,资历也太浅(只有“一考”也就是只有秀州司户这一次仕宦经历,而且可能在这个职位上也只干了一年多,没干满三年),所以被同僚侧目了。
李若虚被罢司农丞后的一年多去干嘛了,目前不得而知。史料能够确定的,是仅仅一年半以后,这位老兄就迎来了人生高光时刻:
绍兴五年五月十五日,宋廷发布诏命:左朝请大夫、湖北襄阳府路制置司参议官陈子卿主管台州崇道观,改由右承奉郎李若虚充湖北、襄阳府路制置司参议官。
湖北、襄阳府路制置司,就是岳飞所率部伍之帅司的官称。东京留守司一别七年后,当年宗泽麾下的“小岳统制”(说明一下:史料中没有记载有人这么称呼过岳飞,但是在东京留守司时,岳飞作为“统制”一级的中高级军官中最年少者,按宋朝口语习惯,是很可能被这么称呼的),已经成了誉满天下朝野瞩目的名将、统率三万雄师的大帅(此时岳飞的兵力尚次于吴玠、张俊,但与另一大将韩世忠部众人数持平),刚刚于一年前也就是绍兴四年(公元年)夏,以三万部众收复了被近十万伪齐及金齐联军占据的襄阳六郡,解南宋被敌国“腰斩”之危,自己也因此战功,成了大宋开国以来最年轻的节度使,年方三十二岁(按现代计算年龄的习惯是31岁)就建节封侯。随后,岳飞被任命为整个长江中游战区(现在的湖北省、湖南省大部分和河南中南部,以及江西的一部分)的最高军事长官兼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之一,率部驻扎武昌(今湖北省武汉市)一带,置司统军。
——宋代的一路帅司,组织架构更类似现在的大战区参谋部或中央派出机构,最大特征之一,是无论机构的任务是抗敌安边、平乱剿匪还是临时督办某一重大事务,也无论担任帅臣的是文臣还是武将,都一定有一套主要由文臣组成的参谋+秘书班子,以襄助主帅画策决断、协调各方。而参谋官和参议官,则是宋代帅司班子中最重要的两个职位,相当于正、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对任职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要么需要有过硬的出身、履历或者后台背景,能够协调中央-帅司-地方关系;要么需要有出众的吏才,确实能帮主帅解决繁难的实际问题;最差也得有一定名气,有利于装点门面延揽人才。而岳飞的这套班子因其部伍之众、军务之繁、管理之严和岳飞本人的能力极强,所以对人选的要求尤其严苛,例证之一是从岳飞建节后,到绍兴十一年岳飞遇害,有资格在其帅司中担任参谋官和参议官这两个职务的,不管是岳飞自己取中的陈子卿、薛弼、高颖,还是朝廷派来的朱芾,或者朱胜非硬塞过来的卢宗训,都是准进士出身;没进士出身的,目前已知就李若虚一个……如此高配的准士大夫却愿意投身武人为帅的军幕,即使在南宋初年也是较为罕见的,足见岳飞麾下这两个职位有多“抢手”,也能看出岳飞对李若虚才干的评价,是超出了一般人才评定标准的慧眼识英雄。
总之,岳飞与李若虚之间的彼此认可无可置疑,不能确定的,反而是建炎二年夏秋东京一别后到绍兴五年夏的足足七年时间内,李若虚是如何与岳飞保持联系,又是如何让东京城里定交的友谊,历经世事变迁和光阴磨洗却依然如故的。
大概也是为了补足这个史料失载的过程,著名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创作他的宋代纪实小说时,特地把李若虚的首个官职“秀州司户”,改成了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户,以便让其绍兴元年时就能与正在江西剿匪的岳飞再度产生交集,在浔阳楼上临风把酒同忆故人。这在特别重视忠于史实的王曾瑜先生来说,算是尺度很大的虚构了,可见除了岳飞、岳飞夫人李娃、张宪、宗泽、李纲之外,他老人家对李若虚这个人物也很是钟爱。
但在真实历史位面,李若虚和岳飞要保持友情,或许比王曾瑜先生构想的更容易一些:李家南渡并落脚湖州的建炎三年秋,岳飞也跟随杜充统率的东京留守司南撤到了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不久又在当年冬天金军攻占建康、上司杜充降敌后自成一军,并于建炎四年年初进驻宜兴。这期间,岳飞在招纳部伍、袭扰金军、剿灭流寇的同时,还制订了远远高于其他武装组织标准的军纪,严格约束全军不得扰民,不仅使宜兴百姓感戴若神,也引得许多逃难的士大夫纷纷投奔,“士论翕然归之”;四月底到五月,岳飞以区区一万多的孤军力抗兀术所率的数万主力,收复建康府,随后又在六月回师湖州,荡平了在宣州、湖州间为害甚巨、可能还是李若虚老父亲李恂受惊去世间接责任人的戚方部……如此传奇的经历和事迹,当时往来于秀州、湖州之间、后来又在湖州守孝的李若虚,一定不会陌生,甚至可能当时就赶往宜兴和岳飞重见过。
另外,由于三弟李若水曾任太学博士、自己也长于诗词书法的关系,李若虚在东京时应该结识过不少太学生。而在绍兴三年到绍兴五年这段时间里,曾在宣和末靖康初为太学生,与李若水有过师生之分的朱梦说、胡闳休,先后成为了岳飞的心腹幕僚;另有一位宣和年间入学、靖康年间当过河北招抚使张所幕僚的太学生赵九龄,虽然本人自张所被贬后就退出了官场再未出仕,但也从建炎元年起就一直保持着和岳飞的密切联系,还在绍兴五年年初向岳飞推荐了平江府名士黄纵,出任京湖帅司的“机密文字”。这些人应该也在李若虚投入岳飞幕下的过程中发挥过不少作用。特别是岳飞在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后正式开始实施的北伐战略:一面“联结河朔”、组织襄助活跃在金国伪齐占领区的义军乃至普通民众扰乱金军后方;一面精心训练本部人马,以武昌-襄阳-南阳为基地,北上收复中原两河,朱梦说、胡闳休、张九龄及黄纵作为最核心的参谋人员,一定在书信或者面谈中,给李若虚不止一次的宣讲和夸赞过。
当然,或许没有上述因素,也不需要重逢话旧,在东京留守司一年的交往,以及之后对岳飞行迹的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j/11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