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蛞蝓

考点梳理01意见领袖vs新意


戴嘎猴!今天番番带大家盘点一下“意见领袖”的概念变迁与发展。

“意见领袖”考点频频出现于各类考题中,传统的“意见领袖”概念是指人际网络中积极向他人传递信息产生影响的人,与被影响者基本属于同一阶层。那么为什么微博大V也常常被称为意见领袖呢?以及,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的著名博主能否算作意见领袖呢?

照旧是一个目录:

一、传统意见领袖:人民的选择与两级传播

1.概念缘起、含义特征

2.意见领袖VS新意见领袖

二、从BBS到微博:网络意见领袖的发家史

1.网络名人VS网络意见领袖

2.网络意见领袖总体特征

三、引爆?引导?网络意见领袖于公共议题之作用

1.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的发生机制

2.微博意见领袖与舆论引导

3.对策建议

一、传统意见领袖:人民的选择与两级传播

1.概念缘起、含义特征

“意见领袖”由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和哥迪特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卡茨的人际影响研究和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研究继而丰富该理论。意见领袖是指人际网络中积极向他人传递信息产生影响的人:存在于非正式的群体中、与被影响者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引导观点的变化而不是直接改变被影响者的行为。

具体而言,其核心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意见领袖与被影响者基本属于同一阶层。

——意味着各个不同层次的群体都存在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只在某些特定领域上具有权威性。

——且这种权威性是相对的,只要被影响者承认意见领袖建议具有价值,此人就是意见领袖。常有不同领域人们互为意见领袖的情况。

3)意见领袖具有通过适当的媒介把本群体与群体环境的对应部分联系起来的功能。

——意见领袖的“桥梁”作用:我们咨询意见领袖,因为他有来自于其他群体的独特信息。意见领袖未必接触大众媒体较多,通过人际交往、所处的特殊位置也可以获得群体不知道的信息。

4)意见领袖具有易接近的特点(亲和力;处于同一阶层或群体)。

5)意见领袖的影响一般大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口碑传播营销、人际传播营销)

——意见领袖具有灵活性,不会刻意施加影响,反而造成接受者防御性降低;人际关系除了作为信息渠道产生影响外,还是社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来源。

2.意见领袖VS新意见领袖

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意见领袖”这一概念,大众传媒的信息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受众”。但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的普及,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的空间越来越小,影响日渐式微。即使在大众传媒不发达的年代,意见领袖也只是在碎片化的人际传播中偶然发挥传播、解读、引导作用。

尤其是互联网兴起之后,在海量信息面前的分辨、判断,已大大超过了每个普通网民的能力。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可以信赖的委托人以帮助其筛选信息,研判事实,这就必须产生新一轮的中心建构。网民所寻找的信息处理的委托人,就是新意见领袖。活跃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的美妆博主、时尚博主,某种意义上也可被视作各自垂直领域的“意见领袖”。而网民把某个博主视为自己的意见领袖,是自发、自觉的选择。

最让新意见领袖群大显身手的领域是网络舆论。新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引发、引导、引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力。新意见领袖群体所具有的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构成中国社会一个新的权力层

那么,所谓的“新意见领袖”同传统意见领袖相比而言,又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新意见领袖不仅扮演者二级传播中信息中介的作用,也成为集信息源、信息桥、信息传播媒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多重社会角色,成为信息流和意见流的整合者,进而改变了传统的传播话语权力图景。如微博逐渐发展成介入社会公共事务的信息传播新途径,成为网络舆论中最具有响力的话语平台。

其次,新意见领袖的位置被极大地“前置化”,部分地介入到信息早期的发现、挖掘阶段,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信息的流动方向和流动模式,并且在信息最终流向社会大众的流量上,开始于传统大众媒体旗鼓相当,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社会信息流和意见流。

二、从BBS到微博:网络意见领袖的发家史

1.网络名人VS网络意见领袖

互联网上有影响力的个体并不是都可以被称为网络意见领袖,一般分为两种:一是网络名人,他们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名人不同,主要是由互联网赋予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二是网络意见领袖,他们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重要节点,主要通过意见表达来影响公众。

前者的重点在于互联网的社会功能,其理论脉络可追溯至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后者则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j/645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