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蛞蝓

流浪地球上炮仗篇中国科幻片元


怎么说呢,第一部公映的刘慈欣小说改编电影,第一部国产科幻商业片,不是那什么页游,而是这样一部《流浪地球》,天佑中华,而又人定胜天吧。

中国要拍科幻电影,而且还是星球危机,宇宙背景的太空题材,感觉就在不久之前都还像是天方夜谭且惹群嘲的事。我工作的第一个东家,老板的主业是开影院的,当年信誓旦旦地说过,中国不欢迎科幻片。而对于喜欢科幻文化的人来说,拍刘慈欣的小说?商人圈钱无良,经典要糟蹋了。

导演郭帆拍过啥呢,电影版《李献计历险记》、青春堕胎片风潮中的《同桌的你》,这过往履历也不比《密室之不可告人》强到哪里去。错过了集大成的《三体》,打起了《流浪地球》这个大刘最佳短篇之一的主意,无论是《三体》的云读者,大刘的书迷,科幻电影爱好者,仿佛都可以提前盖印。

但就在所谓的《三体》电影项目一团烂泥,事实似乎证明国产电影配不上大刘的想象文字,希望却在最失望的时刻绽放,还绽放得光柱冲天,燃到了木星上去。发生在春节的故事,上映于春节档期,电影内外,《流浪地球》都放了一个大炮仗。有了如此质量水准的一部作品,中国科幻电影可以过年了,新年快乐,元年快乐。

全面对标《星际穿越》

《流浪地球》完全是可以拿来和《星际穿越》对标的科幻电影。但要注意,原著小说上世纪就写了,说抄袭的麻烦多读点书,只能说主创在电影化改编上,显然有充分学习好莱坞已经非常成熟的类型片创作。

地球面临灭亡的末世背景,太空航行的框架,带有公路片与灾难片的类型结合,人物在旅途遭遇克服一系列自然现象。《星际穿越》是黑洞行星上的巨浪与冻云,《流浪地球》是木星引力下的地震与严寒酷热。两边的航行,也都需要各自的巨型天体做引力弹弓。

科幻设定上,两者皆为硬核宇航,却也都有为剧情需要而有意为之的软设定,以及过于突出的超级黑科技。《星际穿越》有顶尖物理学家做顾问,但在片末设置了冷黑洞,人类被吸入后毫发无伤,未来的人类已经有了制造虫洞与五维空间的能力。《流浪地球》的起点是这样一个太空歌剧式的前提,而行星发动机的能源技术则是重元素聚变这样的天顶星科技。

影片都分两线,一条一路冒险,奇观迭出,正面解决危机,一条则以室内谋划为主,冷峻压抑,从侧面提供解决危机的协助。最终两线交织于一个巨型天体,引发剧情最高潮。《星际穿越》是黑洞,《流浪地球》是木星。

两线的主人公,也都以家庭亲情为纽带。一个是父女,一个是父子,都死了老婆没了妈……。身为宇航员的父亲要去执行拯救地球的任务,许下难以实现的承诺,也都因为长期低温休眠而没有显得比长大的孩子年长多少。当孩子长大,对于父亲产生怨恨,亲情的隔阂也都随着危机事件的推进解决,在高潮段落化解并升华。

《星际穿越》是父亲掉入黑洞后传递的信息,启迪女儿拯救人类,复而在未来救回父亲,剧情和感情的线索完成闭环。《流浪地球》是父亲告诉儿子木星氢气的童年回忆,成为了拯救地球的点子,父亲当年离开时那个的诺言,最后以另一种形式兑现,剧情和感情的线索完成闭环。

官方政府,也都有两个延续文明的救世计划。一个明面上保全现有全体的A计划,一个暗面里让宇航员带着受精卵和文明资料跑路留个种的B计划。官方都一面执行A计划,实则绝望放弃,寄望于B计划。但在太空宇航员与地面人物的抗争努力下,两个计划历经一番波折融合共济,全人类成功存活。

就连配乐,《流浪地球》盘旋飞升,高燃轰隆的旋律,从鼓点到钢琴,都有点汉斯.季默的感觉,《黑暗骑士》、《钢铁之躯》、《星际穿越》的影子都一些。

当然,《流浪地球》不像诺兰电影那样,有鲜明的作者气息,更呈现电影工商业的产品形态(对国产电影而言,这样的开路行货其实更重要),从制作到剧作,都掉了一个量级。但各方面综合,两者是可以放置在一个坐标系内比较的影片。

前些年《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星际穿越》,(小清新的《太空旅客》勉强算小半个吧…)连年上映,形成了一波太空硬科幻题材的回热,《流浪地球》的素质,完全可以加入这批影片的行列中一起讨论。

在阿方索.卡隆、诺兰、雷德利.斯科特这些大导,与好莱坞顶级电影工业打造的作品阵前,《流浪地球》当然还是输阵,但这回绝对不输人,已经不是以往那种被全方面碾压的输法,差距已然缩小到了目力可及的范围之中。

这批太空科幻片都涉及的主题,但《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则偏向宇宙恐惧,回归地球,讲述的是。《星际穿越》和《流浪地球》则是强调前进冒险,宣扬的是。

在美国科幻电影风气式微(想想太空歌剧向的《星球大战》和太空探索向的《星际迷航》,最新的片子都在搞什么我都要吐了……),日渐被其他类型片当做泛元素运用(比如超级英雄片,虽然我也爱看…),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流浪地球》和诺兰的名作,已然是这个时代中少数在表达、这种精气神的科幻电影。

从这点上,《流浪地球》更是能站在《星际穿越》身边的难得之作,让人。诺兰的表达中,带着对美国冷战时代的航天情结的怀念与呼唤。而《流浪地球》,则是一片古老的国土在新时代磨砺后孕育的新声。

中国的文化语境与意识形态

科幻作为西方之物,如何落于中国本土的文化语境,匹配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意识形态,一直是老大难。《流浪地球》可以作为国产科幻片的元年坐标,一个重大的成功与贡献,就是相对顺滑地突破了这个问题,没有违和感地讲述了一回中国人拯救地球。

片中可以看见很多对外国的学习、借鉴、致敬,但观众可以明确知道自己是在看一部中国电影,而不是一个东拼西凑的弗兰肯斯坦。

如同好莱坞电影中的末日危机,《流浪地球》也出现了被摧毁的中国地标建筑,冰雪废墟中的央视大裤衩、东方明珠、奥运大厦。麻将、春节、抖音、秋裤、派出所,京片子,广播中,以及那鬼畜一般的,这些当代中国社会市井元素,也都比较圆润地安置进了影片的各个角落。

但这只是国产科幻的一小步,《流浪地球》还有迈出的一大步,不仅有中国的皮相,更有中国人从古至今,自民到官的价值观。

西方长期累积形成的科幻片套路,政府都是冷血自私在搞阴谋的,民众都是被蒙骗的,最后往往由英雄主角揭露引导,拯救世界。《流浪地球》的联合政府,虽也有暗地里放弃地球的行为,但也是出于数据上的理性判断,整个计划,仍是人类在联合政府的整合组织下,方能展开,在最后的高潮,也将决定权交回给人类不服输的感性。

联合政府在数据分析下得出地球必将撞上木星的结论,一边执行空间站逃亡的计划,一边仍旧动员全球力量抢修发动机,到最后才公布真相,也是较为人性化的做法,给人类自身的情绪意志一个释放缓冲,死也死得安心点,起码老子努力过。而且客观上,这种欺骗使得行星发动机周围集结了大量救援人员,在主角团进行点燃木星的行动时,来得及掉头返回支援,间接促成行动的成功。

且不要说要符合中国意识形态,就是从科幻文化的多元表达来说,这也是一种改变。为什么就一定要遵循这种叛逆青少年的模式?现实文明史中,组织力量发挥的正面作用远大于负面,这种时候为什么不能写实一点。不是只有跟全世界作战才会燃,全世界一起作战一样可以很燃。

《星际穿越》也没有走的路线,只是把NASA和老教描绘得像是面壁者,绝望无奈之下撒谎,欺骗宇航员带走文明的苗子。但这部大气磅礴的太空电影,也只是几个精英人物乘着飞船出去,背负着集体的希望,最好的结果,也是抛下地球,另寻他乡。硬科幻的设定之下,叙事却仍是典型的西方文化语境。寻找新星球的计划,取自《圣经》,男主角在片中的经历也有基督耶稣的隐喻。

领航员空间站的故事线,同样是个人精英的努力,就可以明显看出差异化。刘培强被机器强制执行低温休眠,而后强行破坏休眠仓逃出,结合后来为人类牺牲自己的结局,这个的场面如果换成比较讲究的西方导演,很大可能会拍成的隐喻仪式。而那个帮忙的俄罗斯人,则会被塑造成耶稣门徒之类的形象。

但电影这条线的叙述没有一点弥赛亚的气息。不但没有美国人什么事,俄罗斯人的背景也无关东正教,而是来自老大哥苏联的渊源。毕竟,第一个把人送上太空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拍这电影的,是新的大哥。贝加尔湖钓鱼与重庆火锅的友谊,没有红酒面包的味道,尝到的是不一样的英雄情结。

毛熊用生命助攻了兔子,这个剧情其实也蛮符合历史进程的,蛤蛤蛤蛤蛤……刘培强破坏人工智能程序,也不是IT类的技术微操,直接抡一瓶伏特加,标准的苏式硬核暴力机修。

而《流浪地球》中的人类面对末日危机,干脆把整个地球当成飞船开走,虽受限于技术,很难说拍得比《星际穿越》更恢弘,但就这个背景设定,显然更加宏大霸气,散发着全人类的气场。在地表建造一万多座比山还巨大的行动发动机,同时在发动机下修建地下城市,这般浩大的虚构工程,由一个号称的国家拍成影像,是多么的合适。

早在《》,人类要在地球上流亡,好莱坞不管是谄媚还是认知,就已经将方舟的建造交给了无神论的中国,也只有基建的魔鬼,才能完成上帝的工程。如今《流浪地球》要把整颗地球做成方舟在宇宙流亡,原著小说亦将行星发动机的光柱形容为,基建狂魔自己的脑洞自己拍。虽说在刘慈欣写出这篇小说的年代,这世上没多少人能想到中国能有今日,但一切其实已经悄然具备,乃至叶文洁看着父亲被打死的疯狂年代,也在打下工业的基础。

电影中有一个运动长镜头,从地面拉伸穿过行星发动机巨大的机械结构,俯瞰整个冰封大地,再拉出大气层外,直至太空中整颗流浪地球的全景。这短短十几秒,掣起来的从硬实力到软实力的工业产能的充盈感。

行星发动机与挖空群山烧石头的作业,犹如黑科技加持的终极基建工程。体积巨大,马力强劲,装甲坚实的运输车,方向盘却是个球,仿佛有股蓝翔技校毕业再练个太极才能学会开这号车的感觉。工业与工人的土味,正是《流浪地球》比较新鲜的地方,不像很多关于未来与末日的科幻片,高科技喜欢突出酷炫前卫的范。

气质复古,走写实路线的《星际穿越》,依然最适合对比差异的对象。诺兰兄弟抛出一系列高冷的天文物理概念,虫洞、黑洞、相对论效应,时空维度(对于爱好者是入门科普,对普罗大众在电影里看到这些够神奇的)。最后的高潮,是通过在三维空间中,呈现出一个将时间空间化的五维空间,通过引力穿越时空传送信息。

而《流浪地球》呢,点出了重元素聚变的超高阶科技树,拍出的却是的朴实感。高潮段落点燃木星,运用的原理不过是氢氧结合燃烧这样的初中化学知识。

听起来比较高大上的,说白了也不过是月亮与地球的潮汐力,放大至体积是地球倍的木星规模,当流浪地球靠近到一定距离,就会被撕碎解体。顺便,三体星也是被三颗太阳的潮汐力撕来撕去,才要来地球,《流浪地球》的电影将主线危机改为这个天文现象,不知道有没有Neta《三体》的意思。

百科上的洛希极限定义:一个天体自身的引力与第二个天体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时的距离。当两个天体的距离少于洛希极限,天体就会倾向碎散,继而成为第二个天体的环。

虽然不是很懂,但想想《乡村教师》,还是先背啊,说不定可以从银河系碳基联邦手里救下地球。

不知道是不是电影的原创,反正因为《流浪地球》,记住了一个术语——饱和式救援。当CN--11救援队运送火石赶往苏威拉西,行星发动机已经被其他先赶到的救援队修复启动。动员集体,各自随机应变行,离哪近去哪,哪缺人去哪,谁先到就谁先修。主人公一行人的一路艰险,只不过是救援大军中的小小一叶,通过这一叶,又可知整个人类的末日春秋。

印象里,好像合理还是不合理,一般灾难救援的剧情里,总是会让任务与使命落在那么几个角色身上,担负起仅有的希望,不管中央有没有决定,反正就是由你,或者有限的你们来拯救地球。《流浪地球》里终于开了另一种局面,中央决定了,所有人都去拯救地球。

的设定与场面,哪个国家拍出来最能令人信服,毫无疑问。汶川地震让人在现实中见识过了大规模组织动员的能力,十年过去还不太久,又仿佛在科幻电影中看到了想象的延伸。集体力量与人海战术,在舆论的口径和印象上时常被当成讽刺的贬义词,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何不生硬造作地表现出正面,如今的《流浪地球》得记一功。

集体的事件与事业,如何与个体建立纽带,好莱坞电影的套路是家庭,各种类型片,绝大部分的主角,几乎都有一个的驱动力。

高逼格如《星际穿越》,照样要讲一段饱含温情的父女情,可能是诺兰在艺术商业之间的平衡策略,但确实稀释了星尘的仙气,个人感觉两者结合得稍微有点硬。《流浪地球》当然也有一目了然的设置,故事时间设置在合家团员的春节,父亲刘培强的太空线是标准的回家Flag,刘启的地面线则由离家出走引出。但在模仿好莱坞的模式框架里,电影又演绎出了一些不一样。

以刘启为主角的地面故事线,在目标与格局上,有着的递进发展。从起初的离家风波,到被征调参与救援,经过北京、上海,前往杭州的行星发动机,最后去往中国境外的苏威拉西。刘启也是在挽救家园的过程中,和自己的家庭和解,一起升华。

原著小说就被评价,大刘写出了藏到自己都没意识的乡愁。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对家园的浓烈执着,与美国主流的家庭价值观,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是一种更能联系群体的合力。电影版的高潮环节,世界各国救援队纷纷掉头回驰的宏大场面,仿佛《阿凡达》里受星球意识召唤发起保卫行动的万物生灵,而这里驱动人类的,不是什么盖亚理论,就是守卫家园的意识集合。以中国、东亚为代表的那种故土情结,扩散到了整个earth。

《流浪地球》的世界观设定,让我们所熟悉的当代生活,成为了。刘启的小名户口,一个中国土特产的名词。姥爷韩子昂,作为片中出现的唯一一个经历过的角色。序幕露脸之后的角色登场,贿赂狱警,收藏色情VR的老司机,听抖音海草,一副市侩的形象。进入上海之后,而怀念起老伴的葱花面,配合着冰封城市残骸的背景,俨然是科幻史诗版的。故土的乡愁,夹着一股的气息不经意道出。

“那个时候,关心一种叫的东西”,这就是科幻叙事所带来的独特视角,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将我们所熟悉的事物,从一个超然遥远的角度审视。

春节档隔壁在上映《新喜剧之王》,星爷的老搭档吴孟达,在这部科幻片里毫不出戏地演了一个身兼世俗烟火与历史沉重感的老人,金牌配角的成色修养。大厦崩塌,获救无望,姥爷韩子昂用最后的力气坐到沙发上,摘下头盔,以主人回家的姿态迎接人生的终结。低温中冻结的死亡镜头,莫名有点想起以前的小学课文《丰碑》里那位风雪中冻僵牺牲的军需处长,不知道现在的语文课本里还有没有。

希望的主题,人定胜天的血脉

短短的《流浪地球》小说,那些《三体》三部曲给读者带来的复杂体验几乎一样不少,宇宙尺度的奇观、诗意,技术幻想,众生相,以及以程心同志为代表的人性作死,宏大立体的格局下,黑暗气质浓重。

相对于原著,电影版改编的确是有所降格,变得扁平,思辨淡化,情绪更直接。总体上是一部燃向大片,将作为主题,着重表现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勇气,拼搏进取,不屈不挠,永不言败,尤其是乐观向上……

这个虽然频道有点六了……但中华五千年屹立,我是真觉得一个精髓就是那股子的精神力。自古时神话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到新中国的从来没有救世主,摸着石头过河……中国人面对灾劫,永远是自己动手干起来。光是一个发大水,神话里大禹治水,古代造都江堰,现代人肉抗洪,不管多少代人死后,都不惧洪水滔天。

而《流浪地球》的电影讲的啥?太阳要炸了,人类给地球装上发动机跑路;发动机坏了,人海涌上去修;要撞上木星了,人工点火烧木星把地球吹开;火够不着,一个人开飞船自爆叠罗汉。

当联合政府发布全球广告,宣告人类注定灭亡的判断,如同许多西方科幻的末日情节,人类在宇宙面前的渺小无力无限放大,文明秩序失去了遵守的意义,各国救援队丧失斗志,战斗民族喝酒,大和民族自杀,中国队员与重机枪子弹一起朝天怒吼:去你妈的木星。

木星的风暴大红斑,映在地球的大气层上,流转着瑰丽与恐怖;仿佛梵高的《星空》,以天体的规模,在整个大地的穹顶作下动态壁画。而就在这幅颇具西方文明仪式感的画面之下,中国人刘启想出绝处逢生之策,喊出,这种燃,是刻录在中国人基因里的燃。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被写进华夏血脉的话,反映在自然上,就是一直信天又总是逆天的辩证生存。你让我过太平日子,我顺着你,不让我活了,那我就要死磕了。这个农耕里走出来的文明,信天敬天顺天祭天,早早总结出一套天地历法,但每当生死存亡关头,又屡有与自然抗争的逆天壮举。所以中国人一边讲究天命,一边有种意志叫。

(顺便说下,这句话的出处不是《仙剑4》,是《太极张三丰》里董天宝喊出来的,也非现代原创,自古道家典籍中就有类似文字: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我命在我不在天;始知我命不由天…云云。)

《流浪地球》的危机与逆转,在我看来是一脉相承。地球要靠近木星,借助其庞大的质量做引力弹弓效应,加速逃生;但也因此面临被这份质量引力解体的灭顶之灾,怎么办?那就再跟木星借个火。只要是能发生氢氧反应的东西,就是木星大气层我也点燃给你看。频道又有点串到日本去,但我觉得整个东亚文明圈,也都是或多或少有这种精神基因。

过度解读一下,这个主角的名,虽然主创的寓意应该只有。但是吧,大禹的儿子,也叫启,爷俩是夏朝的建制君主,华夏华夏,就是这中国第一个朝代的夏。夏处于神话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模糊带,启是重要界点,而以现代文明为基础延展的科学幻想,亦或说是另一种形式的神话,又一个叫启的华夏儿女,和他的父亲一起,引导了一场从末日天象之下自救九州大地的行动。

另外剧情里有设定,点燃木星的点子,以色列科学家早就提出,然而计算之后被否了。这个以色列是哪脉的文化文明?……其实联合政府公布地球要炸的结论,理论上的存活天数只剩下这个宗教意味满满的数字,当时我就想到《》的一个场景:剧烈的地质运动中,教堂里信众点着蜡烛祈祷,眼看着穹顶的壁画崩裂。

《》的设定里,这些地方这些人当时是确实没救了,可说实在的,就是在《流浪地球》这样有救的设定里,我估计还是会有那么一群人,怀揣末日审判,天罚降临之类的心情,什么都不做。

救援队三人推动行动发动机的撞针,外骨骼装甲超功率过载,这样以血肉之躯和人工工具搬移巨物的场面,感觉就是从到,再到科幻领域的延伸。

看电影的时候,突然有点想到袁腾飞以前在精华学校讲课的系列视频里说50、60年代的那期。里边他以调笑的口吻描述着当年的国人,说地球要有瓣儿,我们能给它举起来;喝令三山五岳开道,什么缺心少肺的事都敢干;把黄河水弄山上去,多大的功率,跟地球引力较劲;人并不能胜天,只能顺天。

这些言论单提出来,是有一定道理,我也知道那个时期确实发生过很多荒唐的悲剧,不过综合袁腾飞的前后课堂内容,中心思想显而易见。若是作为反面教材,领略一下如何通过选择性过滤的表达将辩证性的事物变成纯黑的,可以看看那期视频,叫《近现代史.10.探索时期、十年XX(上)》,不要问我为什么记得那么清楚,我也年轻过,我也河殇过……

所以以前网上被带跑,后来坐正屁股看电影,这一前一后,一反一正,到了《流浪地球》这儿起了诡异的化学反应,看着人类不但跟地球引力较劲,还把整个地球都推走了,有些的感慨。

我也认为《流浪地球》的电影改编降低了原著的文学性,更趋于一个燃情爽片。但这种燃,这种爽,点着的是中国人血液骨子里的东西。尽管艺术性无甚高超,表现手法也不那么圆润,但这样的国产商业娱乐电影,我想很多国人都是期待了许久许久,期待到都不愿意想这个事了。

最后在韩朵朵的中学生满分作文演讲下,各国救援队纷纷回头驰援,是比较直接粗暴的推进与点题。但《独立日》里美国总统战前动员演讲,看着都没觉得有什么毛病,看中国人就更没什么不习惯。就算真是像某些阴森森的批评声那样,把爱国主义发展为爱球主义,又有何不可呢?既然美国人可以把美国国庆节拍成地球球庆节,中国人当然也能把自己的精神思维模式,扩散上升到全球全人类。

其实某些看不惯国产进步,死不活不能予以正面审视的言论声音,正说明了意识形态输出的力量,美国人这点做得确实厉害,但也总有轮到我们的时候。科幻片作为最吃电影工业,最难转化文化语境的一种类型片,《流浪地球》这一步迈出的够大,还没有扯着蛋,这个绝对是有开辟意义。

完成度对标国际水平线的电影工业与类型片剧作,完全中国文化语境的叙事表达,中国意识形态的价值输出。国人古往今来那股子的血气意志,难得通顺地融化在了拯救世界的娱乐通俗故事之中,触及到了未来幻想的领域。

《流浪地球》将在华语电影史上刻下许多重大的印记与象征,而要我总结这部中国硬科幻电影的意义,便是汉武帝的那句话:寇可往,我亦可往。

西方能做的事情,中国都能做。迄今有多少事情,中国人起初要做的时候都跟笑话一样,但后来就是做到了。就算是科幻电影,照样能摸着石头过河。若将《流浪地球》定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起航,那么这个起点可以说相当高了。虽然中国电影圈也有一句名言句式:以为拍出XX是起点,结果就是终点。但就现在的中国大环境和电影工业实力而言,我个人充满悲观的乐观,悲观的是事情总得一步步做,乐观的是总有一天我们会做到。

知乎同步ACG专栏,请搜素

=======点击片名,查阅往期文章:=======

ACG专题:

数码宝贝:多元文化元素丨和田光司周年祭丨歌曲回忆指南

迪迦奥特曼:幻想创意丨特摄文化丨基督隐喻丨宗教战争丨克苏鲁

FATE:前传Zero.上丨前传ZERO.下丨06版FSN丨UBW丨HF第一章

柯南剧场版:1-4丨5-7.巅峰三部曲丨8-10丨11-13丨14-20丨21

刀剑神域:剧场版丨绝剑篇

想让文章给更多的朋友看到,欢迎分享。想看我的更多文章,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j/774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