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故事
拼出一幅世界地图
奶奶最后的那段日子,我陪伴在身旁;但她离开的那一天,我却因为工作缺失了最后的告别。
回去时已要开始葬礼,屋子里全是人,行色匆匆,我就像一个路人,融不进去抽不出来,跟这一切好不搭。
读到作者在文中写“一度担心自己在葬礼上会因无法分泌泪水而失态(像梅艳芳葬礼上的谢霆锋一样被千夫所指)”,就想到了那天的场景,我也是如此焦虑。
那里现在我几乎不会回去了,不想回到乡村,不知道是不是跟害怕孤独有关,也可能是惧怕死亡。
Bonnie
X
温州:城西旧事
文▏michael
从温州市区向西车行二十余里,便是藤镇,它不起眼,又十分陈旧,以至于每一个眼神都沾着土气。大约人们知道它的唯一途径,是以它为名的藤镇熏鸡。
藤镇有八个乡,四十二个自然村,雅漾是其中之一。说是村,其实只是一条泥泞的土路和两排临街的半旧民房。
如同大多数被遗忘的角落一样,它色调灰黑,透着江南梅雨的味道。
这里是我的祖父、爷爷和我爸爸出生的地方,习惯上,他们管它叫藤镇老家。
虽然那间承载了三代人许多记忆的祖屋已荒弃多时:天井早被邻居占去养蜂,屋前一条三指厚的青石台阶被植根硬生生拱成了三截。
青苔满布,锈得无法再开启的铁链缠绕在两扇倾侧的木门上,透过陈年的窗格和在朔风中抖颤的窗户纸向里屋张望,黑暗吞噬了所有的想象。
一
我第一次回到这里,还在念幼儿园中班。那年,我爷爷去世了。
应该是个周五的傍晚,我刚放学就被莫名塞进汽车副座,匆匆往城外赶。同样困惑的还有大我三个月的表哥,只是长辈们脸上严肃的表情让我们同时选择了噤声。
车窗外人烟渐稀而草木见长,深秋时节的天色暗得很快,即刻间黑夜包围了我们。偶尔传来几声夜禽的啼叫,使此行显得更加阴森恐怖。
只有车头大灯的两道黄光坚守着车厢,旷野上唯一的城堡,这光源成了我的救命稻草。忐忑不安地注视着它过了许久,前方才出现一掌孤灯。
那是爷爷灵堂里的长明灯。
藤镇的规矩,是要把遗体放在村头路边过上几夜,才能入土。虽然爸爸把我按在车里,但透过车窗,我看见爷爷穿着平日里的旧衬衣和西裤,仰面躺在席上,脸被灯照得惨白,眼睛紧闭着。
就着周遭的漆黑一片,这景象生硬地闯进我的视线,无比清晰地烙在了脑海。只一瞬,似乎有只手将我彻底掏空,如墨一样浓稠的夜色倒灌进来。失魂落魄间,我第一次踏上了藤镇的土地。
直到多年以后我和表哥谈起小时候种种,这段经历占据了很长的篇幅。只不过由于当时他并不临窗,又被我挡住了大部分视野,所以他的童年相对轻松了许多。
我记得第二天清早,空气中还满是露水和青草的味道,几只二踢脚一放,就催着上路了。
对于当天的情景我已有些语焉不详,唯一有印象的是女眷们的哭声,主要是我姨妈的,还有就是奶奶虚弱的神情。
应该是个阴天,因为记忆中没有出过太阳,沉默的人群绕着棺材转了三圈之后,爷爷便被砌进了后山的椅子坟。
待封好最后一块砖,完成所有仪式,每个人都仿佛被倒尽了所有力气,茫茫然间,暮色像一只醒来的巨兽,沉缓而又坚定地吞掉了半边天空。
打起灯笼往回走,我和爸爸跟在队伍的最后,转头望那座渐渐隐去的大坟,想来爷爷就要这么孤零零地被留在这里,有些愣神,但也说不清是什么感情。
接下来每年清明,草长莺飞的时候,我们便多了一处上香的地方,藤镇的样貌也慢慢地清晰起来。
这里大部分的建筑是三层的矮楼,一水儿的灰蒙蒙,八九十年代的颜色,至今没有太大变化。
间或有几进砖木结构的宅子,更是颓唐地卧着。江南比较潮湿,在我印象里,霉斑和剥落的墙皮是藤镇的名片。
往来的村民大都木讷,许是经年辛苦劳作让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外来客的寒暄。偶尔颠过的三轮面包车拖着黑烟,嘶哑地喘着气,一副随时都要散架的德行。
总得来说,藤镇毫无生气,像一具褪下的蛇皮。唯一的亮色是流淌在村边的小河,滋养了为数不多鲜活明快的记忆。
那河面二十米见宽,势并不大,但水是极清洌的。一座由石板支起的桥联接两岸。
桥有五六米高,却只有两肩宽,没有护栏,人交汇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地侧身而过。第一次走在上面,听着桥底的水流,瞥见脚下的落差,一时迈不动步。
岸边的滩涂上星罗密布着许多小洞,那是某种小蟹的窝,天气晴好时它们会趴在洞口,直着一对眼睛纹丝不动,但若接近试图用手捉住,多半会惊到,瞬间缩回洞去。
好在这蟹智商不过尔尔,只会一味地往后退,所以我们会找来一些粗细适宜的木棍,判断好洞的走势,然后深深地插入泥泞,将它的退路截断。如此这般,蟹们多半成了桶中物、腹中餐。
二
孩子的天性总是喜欢玩的,就这样过了五六年,“去藤镇扫墓”逐渐成了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而关于这里的记忆,也慢慢从悲伤的前奏过渡到轻松的间奏,有了欢快的可能。
直到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这种韵脚戛然而止,因为,那座大坟终于迎来了它的女主人。
应该说奶奶和爷爷的感情是很深的,自爷爷去世后,每年清明扫墓她都会禁不住哽咽落泪,而且时常说梦见爷爷在找她。
每次除夕年夜饭,也总少不得摆上一副碗筷,倒上一杯薄酒,说上一句新年好,只是经常话还未出口,眼眶已经红了。
现在,他们也算得以重逢。
对于奶奶,感情很复杂。和五六岁不同,那时候的我已经有了一些浅薄的爱憎,比如我喜欢班上的小黄、小张、小潘、小谭和小董,以及隔壁班的小陈、小金,还有一系列不知道名字的姑娘(排名不分先后),而对于教我数学的老高则是一片纯净无瑕的烦。
奶奶并不是一位太慈祥的老妇人,偏袒我那几位表哥而不是我,所以在得知消息的时候,我的悲伤很有限。
一度担心自己在葬礼上会因无法分泌泪水而失态(像梅艳芳葬礼上的谢霆锋一样被千夫所指),而且很快被表哥又少了一份压岁钱的洞见所引领,陷入了一种更加具体的失落中,然后迅速在近一周光明正大的假期里找回自我,和几个表兄大玩特玩。
现在想起这些,觉得颇不尊敬。
去殡仪馆见奶奶最后一面那天,从爸爸的指缝间看到了奶奶的面孔,涂着劣质庸俗的胭脂,抹着夸张的口红,几年前那个藤镇傍晚的记忆又汹涌地沸腾起来,一点点聚沙成塔。
横亘在胸的蛇睁开了眼,它冰冷地滑过,然后狠狠咬了我一口。我突然陷入了和当时同样的情绪中,忍不住嚎啕大哭。
至今我仍无法接受人终有一天会完全彻底地消失这样残酷的事实,我深深地害怕某个时刻这一切会再次降临于我的亲人,透过那些泪水,我仿佛可以触碰到自己茕然一身于天地,茫然不知所往的孤独和寥落。
生之瑰丽与死之静寂,这两者冲突太过激烈,我没能释怀,只好一再逃避,推迟去正视它的时刻。同样的颠簸,同样的哭泣,同样的藤镇。
我穿着素衣走在队列里,看着黯淡天光中招摇着的魂幡忽地在风中绷紧,发出裂帛一般的声音,第一次那么具体地咀嚼着来自人生的无常和萧瑟。
王公一平及原配陳氏之墓,两个人,世上百余载光阴,都在这简单而郑重其事的十一个字中。原来墓碑上的文字,才是这世界上最短小精彩的诗。
这以后,某种程度上说,藤镇成了我心目中家族的归魂地,是叶落的那怀土壤。
据说大象在感到自己将去的时候,会走到一个族群中世代相传的洞穴,独自面对死亡,藤镇如今也有了一丝这样的意味。
但也正因为此,我并不喜欢回到这里,所以它的落后、陈旧、木讷、阴暗以及潮湿都成了我抗拒它的借口。
三
初中后我去了上海,也就错过了回到藤镇的清明。算来也快七八年没去爷爷奶奶坟头看看了,很难说是庆幸还是遗憾。
正月里,爸爸说要去藤镇探望舅公,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便跟着去了。是个阴天,很是应景,就像一部烂片还未开始放映便已经让人觉得冗长。
久别重逢,这里还是没什么大变化,遗憾的是河边的滩涂被开垦成了菜地,那些小蟹不知飘零何处。
一路上爸爸碰到许多熟人,听着他和那么多陌生的名字寒暄,家长里短,近况旧事,不断地重复着介绍,这是我儿子。
我看着他脸上的笑,知道藤镇还认得他,但我从来不属于这里。
藤镇是爸爸一直惦念着难以忘怀的地方,这里有他所有的回忆,葬着他的父亲和爷爷,他应该也会最终凋零在这里。
只是对于我这样的匆匆过客,行走在父辈祖辈故土的异乡人,藤镇又意味着什么,又将意味着什么呢?
恍然间,我成为了象群中流离失所的一只,与那块墓碑愈发遥远,一点点地看着它隐去在草莽和岁月中。
舅公和舅婆的家非常破落,和那间祖屋属于一个年代的产物,砖木结构的二层土楼,年久失修,早已无法遮蔽风雨。
靠着后山围了几块岩,放养着七只鸡,五雄两雌。推门进去,偌大的一层没有一盏灯火,靠着自然光,依稀可以看到堆着许多杂物,方便面的一次性碗,空的蛋糕盒,几只空置的大水缸,都同样布满尘灰。
再往里是灶台,架着一口有许多凹凸的铁锅,炉火还没烧旺。余下的便是一些木质的桌、条凳和碗橱,漆早已没有了一星半点,裸露出的原木也都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磨损。
二楼想来应该是起居室,我没有上去,用家徒四壁来形容这一切,我想并不为过。
舅公沉默地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也没有任何表情,眼神并不像一位耄耋的老人,而像一个幼儿班的小孩,流露着天真。
以往扫墓的时候,舅公总是扛着锄头和扫把走在第一个,但现在他已经完全糊涂了,没有任何关于我的记忆,连回忆爸爸都费了不少时辰,喃喃地来回重复着名字。
舅公的脊椎因为年轻时担了过重的担子,自我记事起便没有挺直过,始终弯成九十度。
爸爸想扶他起来去外面走走,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沉默了半晌,爸爸说,怕是过不了今年了。
午饭吃得很压抑,一桌人心事重重,不时地看看舅公,而舅公却只是自顾自费力地对付着碗里的年糕,费力地夹,费力地嚼,一个多小时过去,只咽下两口。
舅公是他兄妹三人中唯一还在世的,站在他环堵萧然的家中,我想或许清醒地活着对他来说反而是种煎熬吧。
回家前爸爸和我一起在小河边驻足,听他细数发生在藤镇的童年故事。我怔怔地望着水里的一片落叶,顺着水流时缓时急地飘荡,忽地转过一个大弯便朝东去了,再也难觅踪迹。
逝者如斯,一刻也不曾为了什么停留,只有藤镇始终冷眼旁观着山脚下的生老病死、颠沛流离。
时光的洪流里,我们顺流而下,相互陪伴着走过一程,将浮根之所系谓之故乡。然后盼望着,盼望着,最终,成为浩海里的一撮余烬。
后记:
其实写到最后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你发生在藤镇的死和等死的故事,还是抒发自己一只丧家狗的情思?
我誊了一份给爸爸过目,他从《非诚勿扰》的舞台上收回目光,认真地看完,然后说,还可以。
(备注:圆框照片来自网络)
-END-
个城市生活的人.6.26起世界集体写作计划
本文是集体写作计划
第篇
作者:michael
往期回顾
回复城市名称,查看过往文章
上海
广州
巴黎
香港
乌鲁木齐
洛杉矶
沈阳
科伦坡
堪萨斯
三亚
拉萨
米兰
大阪
深圳
成都
墨尔本
郑州
胶南
天津
溧水
慕尼黑
南宁
新加坡
芜湖
麦德林
阿姆斯特丹
西安
伦敦
厦门
安曼
长沙
上海02
青岛
西峰
南京
彦根
马鞍山
南京02
墨西哥
新疆
长胜
北京
北京02
福州
宣化
吉隆坡
无锡
布达佩斯
扬州
厦门02
成都02
乌鲁木齐02
格拉斯哥
香港02
马赛
北京03
且末
香港03
奥地利
黄金海岸
玩在潮州
喝在潮州
食在潮州
石家庄
王家坪
奥斯陆
堂子街
哈尔滨
西安02
隰县
南通
温州
互动问答
你也可以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j/8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