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倡家风,家风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规矩。
规矩很多,读书、做事、待人、交谈,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名字。
曾经,善于起名的中国人这方面退化得太厉害,名字的规矩都没了。
我们祖先为什么要编排家谱?一方面是厘清血缘,随着人口繁衍、开枝散叶,家族人数日众,有了家谱可以清晰分清彼此关系。另一方面是确立规矩,后代不能和前辈的名字冲突,要避讳。
《红楼梦》中贾雨村不明白林黛玉为什么把“敏”读作“秘”,后来得知林母叫做贾敏,疑惑才解开,而且林黛玉写“敏”字会缺末笔。这就是避讳。
对于尊上的中国古人,避讳很重要。长辈、老师的讳要避,君王的讳更要避。
邦与国在最初是有区分的,汉代为了避高祖的讳,不用邦只用国。同样还有世与代,唐朝为了避太宗的讳,只使用代。皇城的玄武门,到了清代,为了避康熙的讳,改成神武门。此类事件,多如牛毛。
皇帝早没了,但只要你够牛B,还有权让人避讳,比如“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
一个叫做“腾飞说史”的自媒体最近就惹上了避讳风波。如果看这个名字,我的第一感觉也是袁腾飞的产品,然后直接屏蔽。
可事实“腾飞说史”却是一个年轻后生的领域,一个名叫汪腾飞的历史学研究生。
腾飞这个名字说实话挺俗的,重名很正常,可这汪腾飞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踩到屎上最牛,摊上麻烦了不是。
袁腾飞老师向腾讯方面投诉汪腾飞,侵犯了“腾飞”姓名权,对袁腾飞造成不良影响,要求平台方查封“腾飞说史”账号。
江湖上说:借蔓养蔓。过去,艺人这种情况很普遍。王玉华仰慕程艳秋,起艺名:新艳秋。程先生气不过,改艳为砚,后来一直使用程砚秋。
周信芳艺名麒麟童,结果他的粉丝中就冒出一堆麟童,刘麟童、赵麟童、李麟童、小麟童……周先生也是不胜其烦。解放后,他以学名行世,这些山寨麟童倒改不回去了。
我的恩师陶慕宁先生垂侍宁宗一先生西席之际,就因为名字引起误解。宁先生那时已是名满杏坛的大学者,就有人说我老师趋炎附势,为了跟随名师连名字都改,慕宁啊!
这虽是一场笑话,但可以看出对蹭名人,同行是不齿的。
可袁腾飞这番火发得没来由,人家汪腾飞同学不是蹭你的名气,这是人家从出生就有的名字。
汪同学很有法治精神,了解到袁老师并没有申请“腾飞”的专利,那他凭什么要求封杀自己?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中国有多少叫李鹏的要重办身份证?
袁腾飞老师在被冷藏的三年里,看来是霸气与体重同长,威风共肚腩一状。
名利真是好东西,除却能带来锦衣玉食,还能滋生无穷的野心。赵太爷因为有钱有势,可以打阿Q一个耳光,啐上一口唾沫:你也配姓赵?
袁老师想必是读过《阿Q正传》的,不过,似乎有点贵人多忘事,他可是领过赵家人嘴巴的!鲁迅先生对奴才是怎么评价来着?
媒体发达的时代,名人的膨胀度呈几何倍增长。唯我独尊、有我无人,因为有名,我的一切都是至高无上的,后生小子何德何能敢和我重名?
袁腾飞的知识结构、认知层次未超脱中学教师,他今生今世是进入不了史学界的,但社会更需要文化普及者。
袁老师以讲中古史成名于屏幕,后来上下蔓延、东西跌宕,把古今中外的历史几乎都讲了。
一个普及者,应该具有讲通史的能力,如果不频频出现硬伤,我们呼吁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现在,有了一个小腾飞在做同样的事情,身为先行者、年长者,袁腾飞不该为之欣喜吗?难道历史普及的漫漫征途中,茕立独行是好事?
袁腾飞如果秉持大人之心,像他曾经口口声声不忘横渠先生彝训:为往圣继绝学,那应该奖掖提携汪腾飞才对。
即便出自私心,为了让自己生意更好,持续生产内容的能力更强,招募汪腾飞加入团队,不失为上策,何至于使出杀手?
于公于私,袁腾飞这招棋都是臭招,平白给自己惹起负面新闻,读史未明智啊!
只许我腾飞,不许你腾飞。这是赤裸裸的霸权思想、垄断意识,吃多了,您消化的了吗?
袁腾飞是黑朱元璋的主力干将,鄙视朱元璋的农民企业家意识。朱洪武有再多不是,一件事做的还是不错。
为了不让天下人因避讳产生麻烦,干脆自创一套新字用来编排家谱,所以朱氏儿孙的名字都很怪。直到90年代末,字库不够充沛时,朱镕基的“镕”字还要生造。
袁腾飞是城市孩子,不知他的家风与农民家风是否般配?看身份证,小汪同学和洪武爷是同乡,袁老师找你麻烦,保不齐是地域歧视呢?
你再细问问,或许能有意外收获。
别只顾自己乐,分享是最大的功德!
投稿邮箱:shareten
qq.
北京青少年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早期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t/1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