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蛞蝓 > 海蛞蝓的生活环境 > 印度一个可爱又可恨的国度一
当前位置: 海蛞蝓 > 海蛞蝓的生活环境 > 印度一个可爱又可恨的国度一
中印对峙已经个把月了,双方都呼吁对方后退,可直至目前对峙没有减缓的迹象,反过来双方更是一副弩拔剑张的阵势。很显然,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根本会有妥协的余地,而印度,究竟又有什么样的能力和目的,敢于如此兴师动众?
我们习惯叫印度人“阿三”,这是上海人赐予的“雅号”。江浙沪人理解“阿三”的含义应该比其他地方人更清晰一些,其中贬义的成分更加接近于“肮脏、落后、贫穷”的意思,它代表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取笑和不屑,而这些特征,也确实是长时间以来印度不可否认的现实。
作为同是文明古国,印度和中国一样曾经辉煌过,也同样在崛起。世界几大文明中,“吠陀文明”的神秘几乎与生俱来。这样一个和中国同样有着灿烂的历史文明的古国,我们真的从来都讨厌吗?似乎并不是,至少,那里还成全着一代人的童年美好回忆:去往大雷音寺的唐僧师徒们。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有着怎样的过去和现在?今天,我们来一起揭开印度的神秘面纱,还原这个“与我为邻,不忘窥视”,即复杂又矛盾的国度。
一、煮自己的香料,让你们打去吧
记得有一年在武夷山,中巴车途中上来几个印度女人,这一路到景点后,我几乎已无力行走-----我确实被车上的味道熏得头昏脑涨!这是非常典型的印度女人的体味,综合着咖喱和各种香料的味道,浓郁,刺鼻,久闻后几乎令人不能呼吸。
可就是这样一种味道,却让欧洲打了几百年,那便是印度最常见的产物------香料!当然,我所指的香料不是香水和化妆品,而是“桂皮、胡椒、花椒………”等食物佐料。
欧洲离印度那么遥远,何以对印度的香料如此情有独钟?因为欧洲人以肉食为主,当年没有冰箱,肉很容易变质,吃臭肉的滋味实在是受够了。没想到印度有种好东西,不仅能够保存肉质,尤其能够掩盖肉的臭味,这种东西叫做“香料”,理所当然的在欧洲风靡。可惜,印度太遥远,从地中海出发绕过印度洋,香料变成了昂贵的奢侈品。更要命的是,该死的阿拉伯人占领了奥斯曼帝国,封锁了土耳其海峡,切断了香料运输的路线,使得香料变得越来越贵,一直贵到一颗胡椒等于一克黄金的价格。欧洲平民一举回到解放前,只能继续吃臭肉过日子了。
人被逼急了总能想到办法的,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甚至整个欧洲。当时的欧洲皇室其实也挺惨,没钱没料,毕竟教皇才是老大,皇帝都要听教皇的,钱也都在教皇手里。好在西班牙皇室首先摆脱了教皇,终于有钱了,就搞起了轰轰烈烈的航海运动。地中海让阿拉伯人给控制,可香料不能不吃啊,印度这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再难也得凿开一条新路。于是各个航海家的名字就被我们知道了,比如“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哥伦布”等等,不管是怎样的千辛万难,反正这条路通了,世界也因此改变,在欧洲,地中海不再那么唯一和重要通道,直到今天,大西洋圈依然是西方最强大的圈子,这几乎得利于印度,那一种浓烈的具有代表性的香料味道!
二、“人种博物馆”,复杂的印度人
曾经的印度第一美女艾西瓦娅
说起印度人,长得确实有足够的特色,那其实是多种混血的结果。雅利安人因为受到各种灾难而迁徙,分别去了欧洲、伊朗和印度。雅利安人属于白种人,白皮肤蓝眼睛,可是到了印度后因为与当地的土著人通婚,加上气候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现在印度人的模样,混血让印度人拥有了大眼睛,棱角分明的的脸,使得印度女人的脸蛋往往美丽得不可方物,着实让人羡慕。
另外,古代印度的“梵语”也非常接近希腊语和拉丁语,多少有点“同族同宗”的意思,总之,印度人并非纯种人种,而是一个大混血,在古印度的各个朝代,希腊、波斯的影子随处可见,包括著名的“泰姬陵”也是“波斯、土耳其”等能工巧匠的杰作,甚至连“泰姬”也是地地道道的波斯人。所以,“人种博物馆”几乎是对印度人最合适的定义。
三、“困兽之因”的“种姓制度”
一说到“印度阿三”,我们都会嗤之以鼻他们的“种姓制度”,这是印度最大的特色,搁在当今时代尤其的格格不入。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也处处透露着种姓制度的残酷。“种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肤色和品质”,也就是最初印度按照肤色和品质,把人分为四个等级(方便理解,制图如下),这就是传说中的“吠陀文化”,它对印度的影响至今尚存。
种姓制度概括:
排序
种姓
成员
特征
1
婆罗门
神职人员、知识份子
互不通婚、不得改变
2
刹帝利
军事首领、武士
3
吠舍
平民
4
首陀罗
奴隶
除了这四个种姓之外,印度还有一个群体叫做“不可接触者”,他们处于种姓之外的边缘人,有指定的居住区域,地位几乎等同于“牲畜”,从事一些最为低下的生计,比如捡拾牲畜的粪便,清理垃圾等等,也就是不能与“人”正面接触,连做奴隶都不配。这个群体的人不能和其它种姓人合用一口水井,甚至也没有资格进寺庙拜神。更要命的是,人一出生就注定了身份和命运,即便多大努力也无法改变,这是种姓制度最核心的思想。
这让我想起了陈胜吴广的那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着实过瘾。印度人为什么能够受种姓制度如此之久,自然还是因为宗教。在种姓制度确定以后,僧侣们控制了整个印度社会,就如同中世纪的欧洲一样,整个社会的教育都是叨叨被教皇曲解的《圣经》,印度人叨叨的,也是源于宗教的宝典,比如《摩诃婆罗多》等,指导着教徒的道德法规和风俗习惯,成为教育文化之本。
说起宗教,我们自然不能绕开“佛教”,《西游记》告诉我们,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到西方大雷音寺取得真经,回来解救黎民百姓,“天竺”是“西天佛国”所在地,也就是印度。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印度几近消失,却在中国发扬光大,这同样与印度的种姓制度息息相关。
古代印度和中国一样,经历过长时间的分裂,也出现过列国时代。释迦牟尼就是印度列国时代某一个小国家的王子。当时的印度社会战争频繁,几乎全民信奉“婆罗教”。婆罗教的特点非常清晰,首先是“吠陀天启”,意思就是一切种姓制度都是上天注定的;第二便是“婆罗门至上”,也就有点“君权神授”的意思;第三便是“祭祀万能”,这一点非常阻碍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因为社会已经从游牧进入了农耕,而“牲畜”正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大量的牲畜被用来祭祀,也就严重的破坏了生产力。
生逢乱世,释迦牟尼百思不得其解,富足高贵的生活并不能让他快乐,终于在菩提树下顿悟,创立了“佛教”。佛教反对“婆罗教”的主张非常明显,大肆提倡“通过自身醒悟就可以得到解脱”,不需要通过祭祀,也便是反对了祭祀。同时佛教更是反对种姓制度的存在,认为人是平等的,只要向善便可以和神灵对话,一如但丁《神曲》告诉世人,带领自己上天堂的不是非要教父,也可以是自己的初恋情人,以此来颠覆神职人员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佛教对当时的印度社会无疑起到一种积极作用,等到孔雀王朝的时候,几乎到了国教一般的地位,尤其是到阿育王时期最为鼎盛,以及后来的笈多王朝也进行过规模盛大的扩张,“那兰陀寺”便是那时候的成绩表现。可是,之后的佛教却走了下坡路,据说玄奘到印度的时候,成了“那兰陀寺”的第1万名学生,此时的那兰陀寺已经走下坡路,婆罗教化身为“印度教”却又开始兴起,并从此独霸印度,直到印度共和国成立之前,整个社会生活几乎都笼罩在“印度教”之下。宗教代替了教育、医疗和文化,结合种姓制度,这便是印度的全部。
与大部分中国佛教徒相比,印度教徒的人生目标显得尤其简单和执着,他们的一生只有四个乐趣,那便是“信仰湿婆神、洗恒河圣水澡、饮恒河圣水和结交圣人朋友、住在瓦拉纳西(印度教圣地)”。如果说印度的舞蹈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并代表一种文化的话,那么和中国舞蹈最大的不同是,中国舞蹈用来取悦人,印度的舞蹈却是用来曲悦神灵。瑜伽同样如此,那是用来与神灵对话的方式,至于养生和锻炼之说,也是近来才有,更多是被商业开发而才有的发现。
妖魔鬼怪横行的“湿婆节”
就如同中世纪的欧洲人一样,人在现世没有什么留恋,指望都在看不见的“来世”,准确的说这都是教皇为了利益忽悠教徒和民众,“印度教”同样如此。在80%民众信仰印度教的国度里,“种姓天定”的观念深入人心,平民因此失去了进取的原始动力,反正一切天定,再努力也没有用。如此消极的社会状态一如黑暗的欧洲中世纪,可幸的是,欧洲有了“文艺复兴”,印度却没有,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甚至不能给“佛教”更多的空间,唯吾独尊,独霸印度。
四、奴性,选择向英国人俯首称臣
东印度公司
有一种思考是:同样作为人口大国,同样身为亚洲国家,同样身为文明古国,为什么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政府再无能至少知道反击,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还能搞起了洋务运动,可印度为什么就这样被殖民了两个世纪之久而大部分时间逆来顺受呢?
如果愿意大胆设想,除了各种客观原因存在之外,也许相比印度政府,清政府都多了一个麻烦,那就是“内忧”。中国古代历任王朝的衰落几乎都是“内忧+外患”,国内各种起义,国外大敌压近。而印度似乎没有什么“内忧”,因为种姓制度已经牢牢的禁锢了民众的思想,他们格外听话,甘愿过着最底层的生活,认为这是神灵安排好的,“造反”一词,对于印度民众来说,几乎是陌生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竞争才能促进进步,这对印度来说太准确了。印度政权的替换几乎都是外来入侵,孔雀王朝被游牧民族撕毁,笈多王朝被匈奴人侵占,尤其到了莫卧儿帝国,干脆就是穆斯林统治印度了。印度“自下而上”的斗争很少,莫卧儿帝国时期的内乱也是王室和封建主的利益斗争,英国人趁火打劫似乎更容易理解了。
总之,面对工业革命后强大的英国,印度人俯首称臣,你怎么说,我怎么做,即使把我切开,我也认了。于是我们又知道了一些新名词,比如“东印度公司”,这是英国两个世纪来榨取印度人血汗的代表机构。英国需要原料市场,还需要销售市场,以前的印度香料吸引着欧洲人,现在的英国人,要把印度占为己有了。
年的时候,孟加拉(那时候属于印度)发生大灾荒,死了近1/3的人,可即便这样,英国依然从印度掠走10英镑的财富,想想仇恨,印度可不比我们少啊!
记得袁腾飞老师在他的书里这样写:“人类的进步总是要有人付出代价的,不幸的是亚非拉国家扮演了付出代价的角色”。同是亚洲国家,印度、日本和我们一样,曾经都沦为过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不同的是中国选择奋起反抗,印度逆来顺受,日本直接认了“干爹”。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侵略带来的结果也是双向的,如果没有佩里,日本还在闭关锁国中摸索;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的近代化还要无限推迟;如果没有东印度公司,印度还在远古时代苦苦挣扎。我们把这些磨难记入历史,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奋起向前,我们更无须耿耿于怀,即便是欧洲,同样是可怕的敌人带来了春天,如果没有“黑死病”就不会有“文艺复兴”,欧洲同样还在教皇的淫威下苟延残喘。因此,换个角度看敌人,那无疑是成长的最重要原因和动力了。
甘地
当然,印度确实不能任英国宰割太久了。此时我们需要认识一个人,他就是“甘地”,影视作品中我们熟悉的人。甘地的一生让我想起了“民族意识”这四个字。为什么我在《中日恩仇录》里会认为甲午战争真正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就是说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很少有“民族”这个概念的。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带路的就是中国人,说的确切点就是“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龚自珍我们小学就知道了“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到现在都还会背,可惜他生了个逆子。当然这不仅仅是龚半伦的汉奸行为,其实老百姓都这样,谁给好处就为谁办事,他们没有“是非观”,更没有“民族观”,就如谭嗣同在菜市场被砍脑袋的时候,京城百姓一片叫好声,因为在他们眼里,谭嗣同是“官”,属于压迫阶级,和政府都是一伙的。老百姓不读书,无从理解“是非观”,更无从理解“民族”,这也得感慨日本政府普及教育的眼光,直至今日,年轻一代依然认为靖国神社里供着英雄,人都一个样,洗脑才重要。
印度人民在甘地的带领下开始反抗了,无论结果如何,二战以后的英国力不从心,也不可能一直占领着印度。终于,在年,那个英国驻印度的最后一位总督“蒙巴顿”提出了一个方案,把印度以不同的宗教信仰一分为二:印度教的一边归印度,伊斯兰教的归巴基斯坦,从此,“印度”就是现在的印度了。
(未完待续)
作者:甘娴,擅长“历史、教育、婚姻”各种观点写作。一个爱读书,在“女神”和“女神经”之间随意切换的感性女子,认认真真读书,认认真真行走,认认真真写文章,认认真真生活。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t/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