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白癜风医学高峰论坛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327544.html注:需要找其他历史资料的请在对话回复相应数字
回复:01获取历史教学视频
回复:02获取中外历史时间表
回复:03获取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资料
回复:04获取一轮复习近代史资料
回复:05获取一轮复习世界史资料
回复:06在线听歌下载音乐
回复:07袁腾飞历史视频
选修三P57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知识点整理)
注:结合所学知识和相关视频完成简答题和限时训练九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⒈二战爆发标志——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年9月)
二战结束标志-----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年9月2日)
⒉德国入侵波兰
(1)为何占领波兰?
①要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根本原因)
②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历史原因)
③侵占波兰,一旦进攻西方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进攻苏联可作为前沿阵地(战略战术)
④波兰提供粮食和劳动力(经济原因)
(2)波兰溃败原因:
①法西斯德国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
②波军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部署失当并依赖英法
③英法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军奋战
④苏联趁火打劫,建立东方战线,入侵波兰
(3)特点:奇袭性、进攻性、速决性
(4)目的:一举摧垮敌方的抵抗势力,在短期内赢得战争胜利。
(5)东方战线:二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增加了防御空间(积极作用),大国主义,有损于社会主义国家(消极作用)。
3、法国沦陷
(1)德国转向西线原因:
①战略原因:英法已对德宣战,而苏德已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可以避免两线作战。
②历史原因:法德两国宿敌,巴黎和会上法对德要求非常苛刻。
③根本原因:争夺世界霸权。
(2)法国溃败原因:
①军事理论落后,对“闪击战”认识不足,主攻方向判断失误。(主要原因)
②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身士气低落,自食其果。
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德国无后顾之忧,意大利趁火打劫。(外部原因)
⒋敦刻尔克撤退:年5月底6月初。德使用闪电战;采用曼施坦因方案,英法军队被困,后大部分撤回英国,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⒌不列颠之战(年7月—10月)主要是空战,最终粉碎了德国的阴谋,10月间,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使其侵略计划首次受挫。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⒈苏德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⑴原因:
①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决定性的步骤;(必要性)
②年9月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可能性)
③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
⑵时间:年6月22日
⑶影响: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的扩大。对苏:损失惨重,但顶住了德国的压力。
对德: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从而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整个战局:使二战扩大,同时美英调整对苏政策,从而推进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
⑴原因:
①侵占中国和东南亚是日本长期发以来的既定目标。
②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的一系列胜利刺激了日本的动野心。
③本国资源贫乏。
④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计划(.8)。
⑤美英等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严重打击日本。—年,日本占领了印度支那。
⑥日本军部决定趁美国尚未准备就绪,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日本把美国太平洋舰队看作是日本“南进”的最大障碍,认为只有消灭这支舰队,才可放心大胆地南进
⑵时间: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同时,日本向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发动进攻。(双标志)
⑶影响:日本以微小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日本出动陆军,向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各岛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⒊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
⑴原因: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构成严重威胁,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②苏德战争的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直接促成。(直接原因)
⑵目的: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
⑶过程:①年通过新的《中立法》
②年3月通过《租借法案》,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
③美英确定“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
④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立即宣布支持苏联
⑤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
⑥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议定书三国开始联合行动。
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年初,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用自己全部的经济、军事力量来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不与敌人单独媾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⑷性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⑸意义:
①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人力,物力),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团结协作、互相支援和配合,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6)启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合作,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简答题: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大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然而,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
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
“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
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一战后的战争观。(7分)
微观新时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t/6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