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蛞蝓 > 海蛞蝓的生活环境 > 读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读书日转发许家
当前位置: 海蛞蝓 > 海蛞蝓的生活环境 > 读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读书日转发许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
很荣幸,今天晚上能有机会跟大家一起,谈点读书的问题。
跟同学们很诚恳地说一句话:我现在特别紧张,更准确点说,是特别害怕,害怕有的的同学听到读书这两个字就犯睏。为什么这么害怕呢?因为这是我的经验之谈,这么多年来,我就是一听到别人正襟危坐在那里谈读书的大道理,我就犯睏。我自己藏有一万几千册书吧,我基本都浏览过,其中完整读下来的,多少也有几千本吧,但我跟同学们就句实话,那些谈读书的书,我没有一本可以完整读下来。没别的,读起来犯睏呗,那些人说的,那些书上说的,都是一套一套的道理,都很高大上,都正确无比,可是上帝呀,这个世界上正确的道理太多了,这个世界上高大上的东西太多了,可我不想一直仰着脖子崇拜,那太累了。我读书,我听人讲话,是想找到快乐,找到精神愉悦,不是给你当小白鼠的。
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课,或者说是做报告,我自己觉得叫说话可能更本质一些,其实目的也就是在寻找一些愿意听我说话的人,觉得听了我的说话后有一点点快乐,有一点点愉悦,当然,如果能够再加上一点点启发就更好了。找到了,那我的说话就不是白费,就有效果,就达到目的了。就如同同学们现在坐在台下,听我的说话,如果听了后觉得有这么一点快乐愉悦受启发的感觉,那么你今天晚上这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也就算是有效果,没有白白浪费。这样的呼应实际上就是知音了。知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我弹了首曲子,你马上能听出曲子中表达了什么意思,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很难得,否则鲁迅先生也就不会写下这样的条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吾当斯世同怀视之。鲁迅这样的大人物都感叹找个知己知音那么难,这一辈子能找到一个都够知足的,我们还能奢望多少呢?
学校里跟我商量出海报的时候,曾经想限定一下今天听课的同学范围,我的意思是最好不限定,让有读书这个兴趣的同学们来就可以了,如果对这个话题没兴趣,因为某些原因勉强来了,坐在下面除了打盹就是祈祷我快点结束,甚至恨不得把我揪出讲堂,那多么没意思。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去年发生的一件事:北京的很多所大学,联合组织了近名新入学的研究生,在去年的9月16日下午,集中在人民大会堂,听一位叫吴良镛的老院士做报告,这个老院士成就很大,这个报告也非常高大上,题目叫《志存高远身体力行》,结果是吴院士的报告正气凛然,台下睡倒了一大片。这个事情出来后,有很多人写文章,批评被组织了去听课的同学们浪费机会,不尊重学者。我当时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出来,标题是《睡觉不是罪过》,这个文章里我的观点是:演讲和书籍文章一样,对喜欢的人来说,是蜜糖,对不喜欢的人来说,可能就是毒药,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摁着脖子往嘴里灌,只能激发被灌输者的逆反心理,把可能的蜜糖也当成毒药来抵触。所以,无论演讲还是读书,再伟大的命题,再高尚的主旨,如果讲得、写得不吸引人,或者不是听众、读者所喜欢的类型,听众就有选择不听不看的权利。我说上面这些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坐的同学们,如果谁对我今天的说话不感兴趣,随时可以选择退场,我看了,我们山东省体育学院的讲堂设备虽然很好,但还是不如中国人民大会堂的好,睡觉不大方便,也浪费时间。说了这么多,算是个开场白,其实也是今天我要跟同学们交流的关于读书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读书肯定是好事,但读不读书,读多少书,还是首先看有没有兴趣。今天能在看了海报后来听课的同学,应该是多少对读书都有点兴趣的,那么我们可以往下延伸一下,就是读什么书,要看自己的兴趣。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不读,没什么损失。孔子大家都知道吧,好多朝代把他捧为至圣先贤,也有些时候嚷嚷着打倒孔家店,把人家的家庙都破坏了,但后来还是又给恭恭敬敬地修复了。朱熹曾经引用过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就是说如果孔子这个人不降生,那么中国人就会一直生活在黑暗中。后来就有人调侃,说在孔子降生之前的中国人,原来一直都是在点着灯点着火把生活啊!孔子当然是伟大的,他的论著也是伟大的,但这个世界上,没读过孔子的人,要远远多于读过孔子的人,读过没读过,都没什么,该有成就的人,依然会有成就,该沦落的人,依然会沦落。读了几十年书,我的一大心得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本书是我们必须要读的。如果我们捧在手里的那本书,让我们头痛犯睏,不用犹疑,扔了就是。我把上面的话说的再极端一点,那就是,读书获取知识,是一种力量,估计同学们从小在学校里就听过这么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但不知大家注意没注意到,有很多时候,不读书,没有知识,也是一种力量。有一个中国作家叫王朔的,他写过两本书,一本叫《我是流氓我怕谁》,一本叫《无知者无畏》,两本书说了一个道理:无知就是力量。因为没受多少教育而获得了力量,这个道理其实唐朝的一个叫章碣的很不出名的诗人,就曾经在他很出名的一首诗里,做过很明白的阐述,我把这首诗跟同学们念一念: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秦始皇厉害吧,他把书都烧了,把读书人都活埋了,知识就是力量,我把知识都给干掉了,我的帝王大业就可以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四世直至万世皇帝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了吧。但是很讽刺的是,揭竿而起,率众推翻了他的千秋基业的人,居然是刘邦、项羽这两个从来不读书没什么学问知识的人。我们现在没办法想象,如果刘邦、项羽一直规规矩矩地在书房里读书,被老师硬灌进一肚子的课本学问,这个反秦事业他们还能不能领导的起来,那个大汉朝还能不能建立的起来,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是还会叫汉族,这些都是问号。但已经发生了的事实是:大汉朝就是那个公认的不学无术的流氓刘邦一手创建的,汉族的叫法也就是这么来的。那个长时间占据世界首富地位的比尔盖茨,大家都听说过吧,他的传奇经历,同学们也多少会知道一点,他就是大学没上完,就辍学创业的,要论到读书数量、学历证书,他不会比他手下的大多数研究人员高,但他是老板,他给学问比他大的人发工资。戴尔电脑的创始人戴尔也是一样,大学一年级就辍学了,就创办起了戴尔电脑,大学一年级,他的读书量有多少呢?但他们都可以称得上是领导世界前进的人。这个刘邦项羽秦始皇离我们太久了,都两千多年了,盖茨和戴尔也离我们太远了,隔了个太平洋,我跟大家说一个离我们很近的,与在座的各位年龄也差不多的小伙子的故事,他现在是26岁,比各位同学大,也大不出几岁。这个小伙子叫徐瑞明,听说过吗?大多数同学没听说过吧,再听他的前半段故事,他上学读书的时候,一直到高考前,他的学习成绩都很一般,沉迷上网,有网瘾倾向。后来他勉勉强强考上了省里一所艺术类学校。这个简单的前半段故事大家听着都有些熟悉吧,你们身边就曾经有过这样的同学吧。我现在再简单地介绍一下后半段故事:徐瑞明的读书成绩,能挤进省里的那个艺术类学校按说就不错了,可他只上了十六天学,同学们注意了,是十六天,远远不到一年的零头呢,他就辍学了。辍学的问题少年找工作不好找,但他要吃饭啊,怎么办?我今天不是做励志报告会,我把过程省略下来,那就是他创业了,他19岁的时候,创办的公司就在纳斯达克上市,他的身家就超过了3亿元人民币。后来他又重新创业,24岁时,他的身家是5.1个亿。再后来他被请回只上了十六天学的母校去做演讲,学校领导把他悄悄拉到一边,跟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不要到处说学校不好嘛,要不给你补个毕业证?”告诉同学们,这个徐瑞明就在我们附近,他是临沂费县人,他创办的公司现在就在临沂。他现在也就在临沂,离我们一百公里左右。说了这么多,开国领袖、世界首富、创业典型什么的,也举了很多例子,可好象所有例子都在说明一件事:读书没多大好处,那些人都是读书少甚至不读书才创下的大业。可同学们今天来听我讲读书,我相信,大部分同学原先认定的想法,是要听我讲读书的好处的。这个没问题,你们想,我要是不认可读书的好处,怎么会读那么多书,又怎么会站在这个台子上,跟大家讨论读书?辍学的学生也不少,随便找个辍学生来讲讲好了。那么,既然我刚才说了,读书少甚至不读书可以做到开国领袖、世界首富、创业典型,我自己为什么还要读书呢?我可以简单回答这句话:因为我不具备那些人的能力,只好老老实实读书。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在读书中找到的快乐,我自己觉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对权力、对财富、对影响力也就是名气的渴望和向往。在座的各位,如果你们中间有谁自己觉得确实具有刘邦项羽比尔盖茨或者徐瑞明的能力,其实书读不读的对你来说已经没什么意义,今天晚上我的这个讲课听不听也没多大意思,你需要的,只是行动。我在琢磨今天来这里给大家讲什么的时候,曾经跟我的女儿讲过上面这几个人不读书的事迹,女儿很惊叹,说好厉害,又说,可是我做不到啊。这就是我现在要说的话。如果你自认为目前还不具备刘邦项羽比尔盖茨,以及徐瑞明的能力,那么书还是要读一些才好,要知道,做为领袖的刘邦虽然不读书,可他重用了张良、萧何、韩信这些读书人和精通兵法的人,项羽之所以失败了,是因为他连一个读书人范曾都用不好。比尔盖茨也罢,徐瑞明也罢,他们大学没怎么上,但他们公司的核心人员,那可都是读书人,都是一肚子学问的知识分子。这也就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选择,绝大多数人做不成领袖,做不了领袖怎么办?那就要给领袖打工;你靠什么给人家打工,靠什么让人家重用你?没别的选择,靠读书,靠增加自己的能力。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威镇华夏,他还要挑灯深夜读《春秋》,张飞喝断当阳桥,力敌万人,他也是个读书人,著名的书法家。咱们学校里跟我商量来做讲座的时候,帮了我个忙,在同学中做了个小规模的读书调查,可能台下在座的部分同学就参与了这个调查,很简单,就是让大家写了一下自己最喜欢读以及最近正在读的书名,把这个书目单汇总起来给我,我认真看了,里面的大部分作品我都读过,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水浒传》、《简爱》、《福尔摩斯探案》、《傲慢与偏见》、《闻一多国学作品》、《季羡林文化作品》、《三毛作品》、张爱玲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些余华作品、《平凡的世界》以及路遥的其他作品,我都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的是小孩子的时候就读过了。但另外一些同学们选择率也很高的作品,象《龙族》、《盗墓笔记》、《鬼吹灯》、《明朝那些事儿》这些,我都是这几年才看的,并且我开始并不怎么想看,是跟着我女儿读的。我的女儿现在上初中三年级,她也喜欢阅读,但我占据了几乎一层楼的一万多册藏书,她不去看,她都是买她自己喜欢看的,象什么《名侦探柯南》、植物大战僵尸、吸血鬼系列,墓光之城之类,也包括上面我说的四种:《龙族》、《盗墓笔记》、《鬼吹灯》、《明朝那些事儿》,她都买了整套整套地看,我也跟着她看。我是一个从不主动引导孩子读书的父亲,书就开放在我的家里,女儿喜欢读任何一本,她都可以随时取下来读,她对任何一本都不喜欢,我也不会要求她看。她自己想买任何一本书,我都会提供费用,给她买回来,至于那本书里讲的是什么,我会跟着她一起看,看完了,女儿愿意主动跟我讨论,我就说说我的看法,女儿不愿意跟我讨论,我也不说。现在女儿自己也买了几百本书了,我从来没跟她说过你哪些书不该买不该看,哪些书该买该看。有一次去女儿的学校讲了一节课,我跟同学们说,在我们家,不是我在引导女儿读书,而是女儿在引导我读书。女儿后来回来跟我说,她的同学们都很羡慕她的父亲能这样开明,女儿很骄傲,我也为她的骄傲而开心。因为我坚持认为:保持一个人对读书的兴趣,比他读了什么书更重要。只要他保持了读书的兴趣,总有一天,他会慢慢读到对他非常有用的书的,如果丧失了读书的兴趣,那么,再好的书,再好的内容,对这个人也是零。我写过一套叫《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书,起因就是写给女儿看,当时女儿上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喜欢读一些历史类的东西,我也跟着看,发现里面假的东西太多,就决定自己写一部,于是就写了,一共写了两年写出来,60万字,进了中国图书畅销榜,成为国家关工委向北京地区中小学图书室赠送书。但是同学们可能想不到,这本书写出来了,有了千百万读者,可我的女儿不看,我也不要求,直到几年之后,一年之前,女儿突然对我说,把这套书找出来她看看,我马上拿给她一套,后来她跟我说她看完了,写得还行,就不再讨论了。我也不再问,她能有兴趣看完,对我来说,写这部书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她接受不接受我的历史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起码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种跟她所学的历史课本不完全相同的历史观。这个给女儿打开一扇通过阅读认识不同世界的窗子,算是我对女儿阅读不出声的引导,在这同时,我的女儿其实也在不出声地引导了我的阅读,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子,让我看到了现在的青少年们的阅读倾向,认识了与我青少年时期截然不同的另一个阅读世界,我因此很感谢我的女儿。我在少年时期的阅读,跟在座的同学们是不一样的,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印刷术发展飞速,电子阅读更是成了常态,打开电脑,甚至只是打开手机,人类已经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应有尽有,只恨自己读不过来,根本不用考虑读不到的问题。我小的时候不是这样,那时候全国除了毛泽东选集,没有多少其他文化读物,我爸爸小的时候,曾经上过私塾,藏了几套老版竖排繁体字的古典小说,我五岁那年,年吧,我爸爸病休在家,就天天抱着我,把我放在腿上,给我讲《三国演义》的故事,讲关羽张飞诸葛亮赵子龙,那个时代是文革后期,我们现在管它叫文化沙漠,在沙漠里听到这么多传奇故事,多兴奋啊。一个劲地缠着爸爸讲,我爸爸每讲一段,就指着书上的字教我念,告诉我:他讲故事就是这一段字,我就对那段字很崇敬,就很认真地跟他念,结果是一个三国故事差不多听完了,一部竖排繁体字的《三国演义》我差不多也读完了,那是我这辈子读的第一本书,因为读的太快乐了,记忆就深刻,到现在还能记得个别细节。不过读了这本《三国演义》,也带来了副作用,一个是我认字先认识了繁体字和文言文,导致到今天我还顽固地认为繁体字比简体字更准确传神,文言文比白话文更干净优美,第二个是我先认识了字才上学,上学后就不再有兴趣学拼音了,你不去主动认拼音,拼音也不会主动来认我,那时候小学五年制,五年里我学习在班里最好,百分制的考试,数学从没考过分以下,语文则从没考过99分以上,原因很简单,所有语文试卷里都有拼音题,我从没完全做对过。因为我第一次阅读完全就是追着听故事来的,那其实是完全求着我爸爸领我读,所以对读书完全没有抵触,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喜欢上了之后,就追着书读,没有限制。那个时候能读到的闲书本来就不多,只要能弄到手的,一定要读下去。所以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读完了文化大革命前出版的《趣味几何》《东周列国》什么的,只是读的比较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也没有人解释给我听。那个时代没有手机没有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t/6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