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50831/4688851.html我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直播。
有朋友在群里感叹“这个导演好紧张”。
导演确实很紧张,可见长年在镜头背后的创作者,不常到镜头前面来演说分享,缺乏训练,虽然内心丰富、激情澎湃,却不习惯镜头前的直播表达。更重要的是,就像写作可以反复修改,镜头可以反复剪辑,他们习惯了这种随时可以修改到满意为止才需要呈现出成品的工作习惯,不习惯于即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位导演内心还是很丰富的,说出来的内容,都很有感情,很有观点。既有真知灼见,又有澎湃热情,因此才更让人感到遗憾:本来这可以成为一次更好的直播的。
而身为得到的相应负责人,完全应该预想到这一点,并且预先做出妥善应对措施。比如,我立刻可以想到的应对措施:就是提前打磨出大纲,并且安排成对谈和问答形式,既增加了互动性,又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因为有人引导和辅助,也顺便把控时间,让嘉宾可以卸下很多包袱,专注在当下的表达和分享,更纯粹的投入知识输出。
真的完全应该用采访互动形式,帮助这位导演更好地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思考过程。
真的应该挖掘选题,打磨选题,
不能因为是直播,就完全不打磨。
不能因为盲目信赖对方是导演,一定懂得谋篇布局,就完全不打磨。
再者,分享者王韧导演,一直说“非常紧张”。
假如我是得到的负责人,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会觉得:让客人紧张,是我待客不周,是我作为主人的疏失。让客座嘉宾紧张,说明没有帮忙打磨找到主题和大纲,绝对是系列讲座负责人的疏失。负责人,即使隐身幕后,也应该知道,这个系列讲座是我负责,我要对这个主题负责。
作为看完整个直播的观众,很容易提炼出这次直播本该有的主题,应该专注讲创作心得,背后的故事。
这8集纪录片是讲“上海百年形成,背后的故事”,那么本次直播,就应该是专注分享“背后的故事的背后的故事”。
一旦挖掘到这个主题,内容大纲也就迎刃而解。
有了大纲之后,作为创作者和分享者,就能感到被打磨加持,就能感到如虎添翼,本来自己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创作心得,可以整理成为一次如此完满、流畅、有主题的创作谈;自己也会信心百倍。
至于形式,也就顺理成章,对于镜头前分享游刃有余的嘉宾,可以胜任自己心中有大纲,自己自问自答沿着主线逻辑,顺流而下;而对于不习惯在镜头前流畅分享的嘉宾,完全可以安排辅助设计,应该安排人提问。就像高晓松的晓松奇谈曾经有安排提问,那位讲历史成名的中学教师袁腾飞,在自己的知识输出节目中,也有设计安排专门捧哏的学生,用来提问,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这些都是可以信手拈来、值得借鉴的分享设计。
在节目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来,因为没有主持人作为辅助和策应,王韧导演,很可怜地一心多用,左支右绌,也因此而有点颠三倒四、忘东忘西;导致很多金句都埋藏在草堆中;这些本来可以稍加打磨,提炼出主体和大纲,就可以成为金光闪闪的一次精彩分享。
记得不久前的一次得到分享,忘记是脱不花还是刘润,还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讲者一直自认为是吃货,但是遇到一位真正懂得吃的专业人士,就在自己每天都吃的公司楼下小饭馆,完全同样的菜单,大师能改变的,只有点菜搭配和上菜顺序,可是,吃出来就完全是天壤之别,这就是专业的力量,专业和业余的差别,在事实的案例面前,实在是震撼人心。
这个小故事,在这里的启示就是:得到,身为知识服务专业领域内争做头牌的公司,自认为是最讲究工匠精神的手艺人,打磨分享,是日日月月年年操练的手艺,那么怎么会对于一次直播,完全不加打磨呢?
又或者,是不是对打磨的手艺认知不够深刻?没有熟习而流,随时随地可以做到上手打磨?
或者是认知误区,觉得一定要投入很长时间,才能成功打磨?所以,对于这样临时安排的直播,就不在得到认为可以打磨的认知范围内?
其实,打磨完全可以发生在一两个小时内,
(我大学时候做社团,需要组织每周讲座,那时候每次会跟嘉宾提前不设限畅聊,聊完整理出他们的分享主题和大纲,现在回想起来,那就是打磨的核心要义。每位行业专家,都是一肚子干货,而知识辅助专业的意义就在于,人家有干货,我们懂打磨。我们随时随地,都能立刻通过一次对谈,找到主题和大纲,化腐朽为神奇。)
按照著名的二八法则,最重要的时间投入,应该是前百分之二十的时间投入,应该投入在整理出大纲路线,有了这个,剩下的细节全部即兴,效果提升也能够提升八分之八十。
今晚的分享,一共花费了1.5小时,假如提前听完一遍,整理出主旨,那也就多花了两小时吧,效果一定会有显著提升。
刚好今晚的主持人是得到每天听本书栏目的阿狮同学,而每天听本书栏目号称每篇听书分享都经过了两百小时的打磨。这又让我联想到:打磨不见得,每次都要两百小时,如果真的花费了两百小时,那二八法则,可以改成“2%vs98%法则”了,毕竟既然直播最终成品只有一小时,听完一遍加上复盘、讨论、提炼主题,总结大纲,两小时足矣。好钢用在刀刃上,时间用在整理主轴上。
今晚最大的败笔,就在于,两个主题,混在一起。
王韧导演,有时候在分享创作心得,有时候在分享历史心得,关于中国百年沧桑历史、上海百年沧桑历史,其实,8集纪录片,就是最好的作品,那才是最好的传播形式。一切想说的话,对历史的感慨万千,都凝练在纪录片中了。
而纪录片没有传达的,今晚直播中至少有一半时间在谈的,是关于创作的甘苦谈。这其实恰恰是我认为的精华所在。因为这是别处得不到的知识分享。
得到不是一向强调挖掘打磨认知吗?得到的“否、新、高”,就是要么讲一个无人知晓的故事,要么从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中挖掘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奇认知角度。
那么,纪录片创作谈,创作背后的巧思、苦思,都太值得分享了;而且一旦主题打磨明确,大家都明确知道所为何来、收获何在,听完直播,也会觉得心满意足,就着月色和酒,享用这一餐知识盛宴。
而两者混杂,就好像一会儿吃螃蟹蘸醋、一会儿吃牛排配酒,两者都没吃好,而且三心二意、手忙脚乱、狼奔豕突,最后一盘乱棋。
十分讽刺的是,当直播结束,片尾开始播出得到大学宣传片的时候,
我想到得到的核心产品就是知识服务、知识输出,得到的核心精髓就是罗胖金句“这个时代给予表达者最大的红利”。
得到生产的音频产品,就是每段十几分钟的知识输出产品。
而得到大学的每次毕业典礼暨开学典礼,也但是以精心打磨的二十分钟演讲分享,为最终产品。
得到最引以为豪的手艺,就是打磨。
而这样一个主题直播,明明也应该是一次精彩的知识服务、知识输出。
嘉宾本人,极其有内容,本该是一次极好的直播,却因为没有得到基本的打磨,而呈现出一个失败的、支离破碎的产品,真是讽刺。
当然,我一向认为:复盘失败比复盘成功,还要重要一百倍。
作为热爱得到的用户,爱之深、责之切,忍不住认真复盘以及反思如何可以改进做到更好。
这绝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正是因为深知知识输出责任重大,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则深自省也”。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诚意推荐这系列纪录片,我会把8集纪录片的标题列表放在附注里。
也给自己挖个坑,之后如果有时间,会认真再写一篇,整理出王韧导演在这次直播中提到的创作心得部分的分享,都是多年心血感悟,也给我带来的很多启发。
总之,重申我的观点:这次直播,历史部分的干货,推荐大家去看纪录片;创作方面的干货,推荐大家去直播记录里挖掘,或者向我催更,哈哈。
附注:
《大上海》第1集上海的开埠“亚洲第一个金融中心”的高光背后
《大上海》第2集中国工业的发轫“看一百年的中国去上海”!李鸿章“力求自强,不与外国人掺杂”
《大上海》第3集东西汇流缔造商业奇迹!
《大上海》第4集红色革命的策源地星火注定燎原!
《大上海》第5集生死抗争!十九路军顽强抗日
《大上海》第6集百万雄师下江南!守卫人民的上海
《大上海》第7集“上海制造”艰难起飞“一石激起千层浪”享誉全国!
《大上海》第8集上海从首个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至人工智能关键于开放创新!
快马轻裘不停蹄
最好金龟换酒,相与醉沧州。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jt/6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