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需要找其他历史资料的请在对话回复相应数字
回复:01获取历史教学视频
回复:02获取中外历史时间表
回复:03获取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资料
回复:04获取一轮复习近代史资料
回复:05获取一轮复习世界史资料
回复:06在线听歌下载音乐
回复:07获取袁腾飞历史视频
回复:08获取北京四中石国鹏老师历史教学视频
1、雅尔塔体系实质?
实质: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做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2、“冷战”序幕
.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华约)
4、材料:(25分)年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互致贺信,热烈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关系历经风雨,取得了历史性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年,尼克松访华,2月28日,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主要内容是:双方同意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关于台湾问题,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双方还认为发展两国间的贸易和进行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是互相有利的,并同意为此提供便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
材料二“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修昔底德陷阱”,这一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如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的爆发,“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三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崛起,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中美之间战略互信的缺失增加了中美之间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美国副总统彭斯年10月4日发表的反华演说使中美关系的下行趋势再度加剧。彭斯的演讲出于美国国内政治需要建构的美中关系史叙事已经造成美国公众对历史上的中美关系的严重误解,其结果就是令美国公众以为两国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将会增强,而对两国间的合作和友谊知之甚少。
﹣﹣来源于《海外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的变化;分析其对中美两国的政治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修昔底德陷阱”的内涵;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史实予以评析。(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当前形势下,我国政府应如何应对复杂的两国间关系?(7分)
答案为:
(1)变化:由对抗走向对话,中美关系正常化。影响:对中国: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对美国:极大地改变美国在与苏联冷战和争霸中的不利局面。(8分)
(2)内涵:崛起大国与原有霸主(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必然冲突,并引发战争。评析:该观点符合史实。近代史上英国崛的过程中相继挑战并击败原有海洋霸主西班牙、“海上马车夫”荷兰及欧洲大陆霸主法国,成就自己霸业;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德国两度崛起,挑起两次世界大战。该观点不符合史实。19世纪末美国崛起过程中,没有与原有霸主英国爆发激烈冲突和战争;二战后的两极格局之下,尽管美苏之间有尖锐对抗,但双方始终没有爆发战争。(10分)
(3)主要因素:国家利益,台湾问题,意识形态分歧,两国国际地位,人权与民主问题。应对: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灵活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事务;保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加强中美交流与合作。(7分)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开放性,总体难度偏高。
(1)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年,尼克松访华,2月28日,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2)本题考查“修昔底德陷阱”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3)本题考查当今中美关系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崛起,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中美之间战略互信的缺失”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1)变化:依据材料三“年,尼克松访华,2月28日,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等可知特征是:由对抗走向对话,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影响:依据材料“双方还认为发展两国间的贸易和进行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时互相有利的,并同意为此提供便利。”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有:对中国: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改革开放提供供了灵活的国际环境。对美国:极大地改善美苏冷战和争霸中的不利局面。
(2)内涵:从材料“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得出崛起大国与原有霸主(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必然冲突,并引发战争;评析:对本观点的评价,一是赞同,可以从英国的崛起,荷兰的崛起,一战和二战的角度出发。也可以不赞同,例如美国的崛起,在两极格局之下的冷战等。
(3)因素:从材料“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崛起,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中美之间战略互信的缺失”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利益,台湾问题,意识形态分歧,两国国际地位,人权与民主问题。应对:从材料“彭斯的演讲出于美国国内政治需要建构的美中关系史叙事已经造成美国公众对历史上的中美关系的严重误解,其结果就是令美国公众以为两国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将会增强,而对两国间的合作和友谊知之甚少。”看出美国不断歪曲中国,从而使美国公众对中国误解,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化解矛盾,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增长,提高综合国力;要运用灵活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事务;积极加强中美交流与合作。
限时训练十二
1.(4分)公元前年,齐国上空出现了彗星,按当时的说法,慧星出现是灾祸的象征。齐景公准备举行一次祭祀,以消除灾祸。大臣晏婴认为,如果国君有好的德政,还怕什么慧星?反之,如果国君像夏桀、商纣那样暴虐,违命乱德,那么即使祈祷又有什么用处?这反映出当时( )
A.君权神授观念受到彻底批判
B.形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D.出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对“大臣晏婴认为,如果国君有好的德政,还怕什么慧星?反之,如果国君像夏桀、商纣那样暴虐,违命乱德,那么即使祈祷又有什么用处?”的分析理解。
依据材料“大臣晏婴认为,如果国君有好的德政,还怕什么慧星?反之,如果国君像夏桀、商纣那样暴虐,违命乱德,那么即使祈祷又有什么用处?”可以看出强调的是君主应该实行德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
A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B项出现在秦朝,排除。
C项是在汉代确立,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分)汉初诸侯王国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皆令自置吏”,所谓“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诸侯国内之税收归诸侯,无须上缴中央。据此可知( )
A.宗法分封制得以完全恢复重建
B.大一统思想观念遭到普遍质疑
C.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存在矛盾
2.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郡国并行制体现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的说法,C选项排除。
故选:D。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
3.(4分)在宋代,客户是指无常产者,绝大多数是佃户。据统计,北宋初年客户约占总人口的40%,此后逐年下降,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下降到30.4%,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B.佃户成为耕作的主力
C.地主对农民剥削有所减轻
D.土地所有权更迭频繁
3.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结合材料可知,佃户数量的下降,说明宋朝的商品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有一定程度发展,A选项符合题意。租佃经营在宋朝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营的第二大经济形态,B选项排除。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一直很沉重,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土地所有权的问题,D选项排除。
故选:A。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准确把握。
4.(4分)据统计,清前期各地农业短工的日工资,就其平均数说,除东北的奉天、热河地区,以及广东安徽地区以外,其他各省最高为八十文,最低为二十文,从雍正十三年()至道光七年()九十多年没有多少变化。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全国工资价格水平趋向平衡
B.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停滞
C.闭关政策制约海外市场扩大
D.重农思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4.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根据材料可知,农民的工资长时间没有上升,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停滞,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闭关政策属于对外政策,C选项排除。材料与重农思想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小农经济的准确把握。
5.(4分)郑观应认为,新式企业“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兼集商股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必官督商办,各有责成……则上下相维,二弊俱去。”在此,郑观应( )
A.肯定了官办洋务企业的优势
B.认为对私人资本要合理利用
C.指出了民族企业的致命弱点
D.意在强调朝廷吏治腐败透顶
5.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根据材料可知,郑观应认为官督商办有利于募集资金和解决企业出现的弊端,体现的是对私人资本的合理利用,B选项符合题意。郑观应认为官办企业有一定的弊端,A选项排除。CD选项明显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对材料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洋务运动的准确把握。
6.(4分)年5月,北京蒙藏学校的蒙古族青年荣耀先积极参与了北京高校学生代表集会,筹划并参与了学生游行示威活动,学校全体师生还致函北京《晨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吾蒙藏学生,亦国家之份子,爱国热忱彭湃不已。”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影响力空前提升
B.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民众对国家和中华民族认同感增强
D.社会思想界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6.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吾蒙藏学生,亦国家之份子,爱国热忱彭湃不已”的分析理解。
依据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吾蒙藏学生,亦国家之份子,爱国热忱彭湃不已”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时期民众对国家和中华民族认同感增强,故C项正确。
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在年,故A项错误。
B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D项中的多元化的格局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对五四运动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4分)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命令每年5月3日至9日为“雪耻与兵役扩大宣传周”,以“五三济南惨案”、“五四运动”、“五八兵役宣传日”、“五九承认二十一条国耻纪念日”等重要纪念日对士兵、警察、壮丁,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宣传。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广大民众的国防意识
B.创新征兵宣传的服务机制
C.满足战时兵员补充的需要
D.树立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念
7.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A.材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大兵源的补充。
B.材料没有体现出服务机制的特征。
C.材料强调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利用日本在华制造的惨案,对青年学生进行宣传,材料内容中有雪耻与兵役扩大宣传周的信息所以可以看出他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战时兵员补充的需要。
D.材料没有体现出抗战必胜的信念。
故选:C。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8.(4分)年6月12日,《经济日报》头版刊登的读者来信中说:“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反而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由此引发了全社会关于租赁企业姓“资”姓“社”大讨论。这表明( )
A.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日益强化
B.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国人推崇
C.国有企业改革即将全面开启
D.国人思想观念亟待继续解放
8.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反而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
依据材料“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反而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正确。
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日益弱化化,故排除A。
年中共十四大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整,故排除B。
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展开,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9.(4分)罗马法规定傍河的公路被洪水冲毁或因其他原因崩坍时,则傍河修筑新公路的土地即可无偿地被征用,在修筑水渠时得征购所通过的土地,并就地以合理价格征用修渠所需要的材料。这表明罗马法( )
A.严重损害了公民合法权益
B.体现了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
C.注重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不承认公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9.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罗马法规定傍河的公路被洪水冲毁或因其他原因崩坍时,则傍河修筑新公路的土地即可无偿地被征用,在修筑水渠时得征购所通过的土地,并就地以合理价格征用修渠所需要的材料”。
“罗马法规定傍河的公路被洪水冲毁或因其他原因崩坍时,则傍河修筑新公路的土地即可无偿地被征用,在修筑水渠时得征购所通过的土地,并就地以合理价格征用修渠所需要的材料”体现了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的古代法律。
10.(4分)伏尔泰在其《风俗论》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认为“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这反映出( )
A.中国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思想解放促使宗教改革兴起
C.中国文化传播影响欧洲社会发展
D.世界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
10.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考查启蒙运动时期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的分析理解。
依据材料“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传播影响欧洲社会发展,故C项正确。
A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启蒙运动,故B项错误。
D项中的开始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4分)年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开始动工建设。它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历时5年,先期5个发电机组建成投产。据此可知当时( )
A.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
B.苏联推崇市场经济体制
C.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
D.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
11.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它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历时5年,先期5个发电机组建成投产”。
“它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历时5年,先期5个发电机组建成投产”表明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12.(4分)如表美国就业部门构成的变化
年份
总计
物质生产部门
服务部门
农业
工业
12.1
36
51.9
9.2
34.2
56.6
4.7
31.7
63.6
3.6
27.4
69
3.4
25.5
71.1
据上表可知,战后美国( )
A.产业结构的日益优化趋势增强
B.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已丧失
C.知识经济的地位日益突出
D.在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12.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要求学生结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特征来分析。
A.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二战以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也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种产业结构日益趋向合理化。
B.材料看不出美国丧失世界经济霸权地位。
C.知识经济地位日益突出,应该是在90年代表现出来。
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故选:A。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ly/6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