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蛞蝓

中东之旅约旦


炮火连天、尘土飞扬、难民成灾是新闻媒体给我勾勒出来的约旦画面,约旦也就成了让我唯恐避之不及的危险的国度,我做梦都没想过,有一天我会真真切切地走进这片荒漠之地,更没想过它会给我留下如此美好的回忆……当我们离开以色列、登上旅游大巴行走在约旦境内茫茫的戈壁滩时,望着因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乃至寸草不生的荒漠之地,我不禁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充满怜悯之心,笼罩在硝烟弥漫的约旦人民,在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又会如何生存?约旦的地接导游说约旦人很懒,不喜欢耕种农作物,所以约旦人的粮食完全依赖美国的援助。望着大片大片闲置的荒芜之地,我更愿意相信: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让约旦人不得不放弃耕种。旧约圣经上不是说这里是流着奶和蜜的乐土吗?为何如今又是如此的苍凉与贫瘠?是上帝的旨意还是无休止的战争结果?越来越多的疑问萦绕在我的心头。

然而,当旅游大巴穿越了广袤的荒漠,把我们带到约旦古城佩特拉时,我对约旦的怜悯之心已没有之前那么浓烈,宁静、祥和的氛围让我忘却了对战乱的担忧,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以及对约旦行程的漠视感到惭愧,更对造物主的神奇充满了敬意!

佩特拉是约旦最负盛名的、充满了神秘色彩的玫瑰红岩石古城,它位于距约旦首都安曼约公里的南部沙漠,隐藏在阿卡巴与死海间海拔一千米的高山狭谷地带。大约在公元前4~公元2世纪,偑特拉曾经作为古代阿拉伯游牧民族纳巴特王国的首都,因占据了欧亚大陆的重要贸易通道而盛极一时,让纳巴特人变得强大而富有。但随着红海海上贸易兴起代替了陆上商路,佩特拉开始走向衰落,后来渐渐成了一座废弃的空城而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年,一位瑞士探险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狭谷,才重新发现这座被世人遗忘的古城。

佩特拉是座神奇的岩石古城,整座城市高大雄伟的殿堂都排布在周围山崖的岩壁上,放眼望去:门檐相间,殿宇重叠,十分壮观,因其用于雕刻建筑物的大部分岩石都呈现出一种美丽的红色而被称为“玫瑰红城市”。19世纪的英国诗人J·W·柏根曾在诗中这样描述:“一座玫瑰红的城市,其历史有人类历史的一半。”古城于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年被宣布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当我们走进佩特拉古城检票口后,导游带领我们边走边讲解其相关历史:圣经、希伯莱、埃及、摩西......等等我所熟悉的名字,瞬间我被眼前一座座独特的像蒙古包、像碉堡、像磨菇、像洞穴的岩石山深深地吸引住了,山体低矮平缓,偶尔有雕凿的痕迹,但更多的是自然形成的。当我们到达一座下面有两层洞穴、上面一层立有几根方尖碑的小山时,佩特拉古城特有的风格慢慢呈现了出来,我已无心听导游的讲解,像只忙碌的蜜蜂,又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好奇而贪婪地这里拍拍那里照照,恨不得把我眼前这些奇特的美景装进相机和手机带回家。

山势越来越高,越来越险峻,当山脚下出现那块西克峡谷(Thesiq)的标牌时,进入佩特拉古城的唯一途径展现在眼前,只见两个头戴盔甲、手持矛和盾、身着古代服饰装扮成古代战士的景区工作人员,站在峡谷入口中间,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据说这条峡谷是由山体的自然分裂而成,因其蜿蜒曲折蛇形向前,故称蛇道。峡谷长约1.5公里,一进去,一阵阵阴凉的山风拂面吹来,让人感觉神清气爽。蛇道是一条平整铺设的砂土路,上面铺有一层细细的黄沙,脚踩在上面比较舒适。它蜿蜒向前、宽窄不一,最宽处有7米,最窄处2米,仅能通过一辆马车。抬头仰望两边的峭壁,巍然耸立,仿佛刀削斧砍,常年的流水和风雨将岩面磨得平整光滑,并呈现出千奇百怪的纹理,还夹杂着各种暖色:玫瑰色、橘色、粉色或深红色,在阳光照射下像燃烧的火焰,又像熔炉里已经熔化的铁水一样耀眼。不时有马车从身旁飞驰而过,哒哒哒的马蹄声在空旷的狭谷里回荡,偶尔瞥见几个站在山脚下阴凉处闲聊的阿拉伯人,让人有种穿越到了几千年前古城的感觉。

顺着峭壁仰望苍穹,蓝天一线,壮观又美丽,忍不住感叹造物主是何等的神奇。两侧崖壁雕有各种与当时的宗教信仰相关联的图案,凿有洞窟、壁龛,有人像,也有动物塑像,虽然有的已残缺不全,但可以看出它们曾经的威严。峡谷尽头豁然开朗,只见一块空地前方耸立着一座依山雕凿的殿堂,这就是“宝库”卡尼兹宫殿,传说中的历代佩特拉国王收藏财富的地方,现在到底是否还隐藏着法老的宝藏也不得而知。宫殿高约40米、宽约30米,造型独特雄伟,分上、下两层,下层六根罗马柱显示它恢弘的气势,入口约有8米之高,人站在下方显得格外渺小。整座宫殿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形,让人不得不惊叹几千年前的纳巴特人竟有如此的智慧与勇气。

过了卡兹尼,走过一段被两边高耸的黑褐色石山挡住了阳光的沙石路,前面霍然开阔,就像一条小河来到这里突然变宽。两岸的建筑随着岩石的高低修建得丰富多彩,高处有皇家陵墓,山顶有祭坛、有神庙,还有罗马建筑风格的宫殿,宏伟壮观。低处像是自然形成的洞穴,那五颜六色的纹理像裙边、像蘑菇,美仑美奂,让人久久不忍离去。神奇的大自然有如此神奇的造物功能,让人除了惊叹还是惊叹。更让人称奇的是山脚下的罗马大剧场,看台呈扇形,沿山而上排列整齐的台阶都是用岩石雕刻而成,充分展示了古代纳巴特人的智慧。再往前走便是栏柱街,尽管街边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但一排高高的岩石柱子告诉我们,几千年前这里曾经是多么的繁华,时过境迁,孤零零的一排柱子让人只有感叹岁月的变迁。

随着太阳越升越高,天气也越来越热,有几个牵着骡子的阿拉伯人跟在我身边不停地与我搭讪,让我很为难。因为导游事先有交代,为避免碰上不良商贩生出事端,尽量不要去骑骡子、骑骆驼。他还煞有介事地给我们举例说:骑骆驼时本来说好十美元,等你兴高采烈地游玩要下骆驼时商贩说要一百美元,你和他争辩不是说好十美元吗?他说那是不包括下骆驼的价格,不答应就不让骆驼下跪,你自己跳下去。居然还有这样的阴招,这让我想到了《威尼斯商人》中的年轻法官对付夏洛克的办法:你说的是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一磅肉,割肉可以,但是不能流一滴血,否则你要用性命和财产来补赎,这一招让自鸣得意的夏洛克乖乖认输,曾经作为英属的阿拉伯人是不是也受到过莎士比亚的启发呢?扯远了,呵呵。刚开始,我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一直以来,我以为“死缠烂打”是中国小商小贩的专利,没想到这几个阿拉伯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走到哪他们就跟到哪,边走边说路途遥远,骑骡子去吧。功夫不负有心人,“心太软”的先生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说那就骑骑吧,想当年在国内的草原不也骑过几百大洋的马?何况这是在约旦呢?经他这一说,我马上下定了决心,毫不犹豫地跨上骡子,准备在这烈日之下享享清福。然而走了没多远我就后悔了,骡子走在高低不平的砾石小路上,颠得我屁股生疼,真还不如走路舒服呢。快到14号景点骡子上下台阶时,望着狭窄的台阶和身旁深深的峡谷,我是后悔也来不及了,万一瘦弱的骡子经不住我这一百多斤的体重,前蹄一打滑,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更何况三个牵骡子的阿拉伯人有两个是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呢,现在想想都后怕。好在有上帝的保佑,骡子有惊无险地把我们带到了14号景点,再由小男孩引领我们走过一段狭谷,爬上了建在半山腰的狮子神庙,十几岁的小男孩像只小猴子似的一下窜了上去,笨拙的我费了半天功夫也爬上不去,小男孩只好返回来帮忙拉我一把,当我握住他有力的小手时,感觉他的小手掌又黑又粗糙,想想本该是无忧无虑上学的孩子,生活的艰辛让他小小年纪就要出来谋生,成天在这片沙漠地里摸爬滚打,真不容易啊,这样一想不禁一阵心酸。我好不容易爬了上去,只见粉红色的门洞两边是两块巨大的岩石,岩石上各雕刻着一只威武的狮子,相当于中国建筑的守门神吧。只见门洞上方也雕刻着精美的人头图案,里面是空的,太阳从门洞里射进来,红色的岩石发出火一样的光芒。小男孩用简单的英语向我介绍着,腼腆又尽责。

看完这个神庙,前面山坡还有一个修道院我们没去了,导游事先说15号景点修道院太高太远,时间不够用,建议我们不要去,事后才知道其实没多远,凭借我们已经登上过中国五岳的双腿,那点坡简直算不上什么。告别憨厚的约旦小男孩,我们顶着烈日、沿着原路返回到了游客中心。责任心强的宋领队听团友说我们骑了骡子,看到我们一直未归队,吓得他坐立不安,以为我们遇到了不良商贩,当看到我们毫发无损按时归来,问明了情况后长舒一口气,抱歉了,呵呵。离开佩特拉古城,接着上车行驶了4个多小时的路程,晚上六点左右到达死海的一家度假酒店。用完晚餐后本想去死海海边走走,不料酒店通往死海的大门已经关闭,既然如此那就早点休息吧,为第二天漂浮死海养精蓄锐。

说到死海,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吧。其实死海不是海,它是西亚著名的咸水湖,位于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之间的西亚裂谷中,南北长80公里,东西宽4.8~17.7公里,面积平方公里,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米,海水平均深度米,最深处达米。湖岸是世界陆地最低处,有“地球的肚脐”之称。它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大量的盐类,因为气候炎热,蒸发强烈,盐类沉积下来,日积月累,越积越浓,以致湖水盐度高达-克/升,水生植物及鱼类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少,故有死海之称。

第二天早上用完早餐,我换上泳装,裹上浴巾,迫不及待地带着女儿往死海走去。出了酒店来到一个摆放着一排沙滩椅的平台,死海一览无余地呈现在眼前:碧海蓝天、一望无际。由于死海被陆地环绕,不与其他河流和大洋相连,所以死海没有潮汐现象,也就没有大海常见的浪潮,有的只是平和的细浪。微风吹来,碧波荡漾,海天一色,我来不及沉醉,快步走到海边。岸边的卵石大小不一,有的又小又光滑,有的又大又粗,还裹了一层厚厚的结晶体,那就是盐,它又硬又带刺状,稍有不慎便会划破皮肤,难怪导游交代我们一定要穿上塑料拖鞋,打赤脚是万万不行的。我穿着拖鞋小心翼翼的滩着水向湖心走去,走到水齐腰的地方,我尝试着像坐沙发椅一样轻轻地坐了下去,没想到臀部在水里,头和手脚却奇迹般的露在外面,呵呵,太神奇了。因为死海里几乎是没有生命的,根本不用担心有鲨鱼,我肆无忌惮地在水里做着各种姿势:一会用双手枕着后脑勺仰望蓝天,一会用双臂像双浆一样由后向前划水,人向湖心漂去,划累了坐在水里荡一荡、左右晃一晃,双脚穿着拖鞋始终高举出水面,自己看着都觉得很滑稽。既然来到水里游泳是必须尝试的,我坐在水中划去岸边,站起来把拖鞋扔给女儿,然后轻轻地将脸没入水中,来了一个完美的收翻蹬夹的蛙泳姿势,谁知嘴里重重的苦涩味让我不得不放弃游泳、马上站了起来:太咸了!当然啦,死海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8.6倍,海鱼都无法忍受无法生存,何况人呢?我打消了畅游死海的念头,只好坐在水里荡来荡去,团友们也在湖中自由游弋,有的平躺在湖面浏览酒店的宣传单,偶尔抬眼看看蓝天,任湖水轻轻的摇晃着身体,那份惬意、那份享受,是站在岸边的吃瓜群众所无法体验的,呵呵。

然而,死海不死的传说将被无情的现实打破。由于天气炎热,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死海的水位以每年1米的速度下降,以此推算:长此下去,两百多年后,死海将彻底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多么令人悲哀的预测,但愿人类能够发挥聪明才智,保护好这个地球的肚脐,让这个地球上的奇观世世代代保存下去。

在约旦的最后一站是安曼城堡山,我们先来到安曼市区吃午餐,安曼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破败和杂乱无章,相反,安曼新区高楼林立,街道规划整齐,很富有现代化气息。城堡山是约旦首都安曼的最高点,是俯瞰安曼市区最好的地点。登上山顶,整个安曼市区尽收眼底: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展开在眼前,山下那座雄伟壮观的古罗马剧场如同半个圆环镶嵌在城市中,让人对安曼“白城”的美称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城堡山是阿巴斯·阿蒙王国历史遗址。公元前13世纪,在现在的安曼周围出现信奉太阳神的阿蒙人部落。公元前11世纪,阿蒙人建立了阿巴斯·阿蒙王国,在城堡山上建立了首都,并称其为“阿蒙”,之后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安曼。城堡山的古遗迹主要有残存的王宫和石柱,王宫是阿拉伯帝国伍麦叶王朝时期修建,坐西朝东,虽经历了1多年,但残存的建筑如今仍能显示出当时阿拉伯建筑的风格。山上有座历史博物馆,很多珍贵的发掘品都在馆里展出。在城堡山周围,曾经用大块石头建成了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的要塞或了望塔,昔日城堡,现在只剩下断壁残垣,巨大的罗马石柱高高耸立在安曼山上,向人们讲述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离开城堡山,我们前往安曼机场,即将离开约旦。佩特拉、死海,城堡山,已完全颠覆了约旦在我脑海里的形象。其实,造物主是公平的,从某方面来说,约旦干旱少雨,可以说自然条件恶劣,但另一方面造物主又赐予了它人间罕见的奇迹,比如我们去过的佩特拉、死海,还有我们未曾去过的沙漠奇观月亮谷等等,它们构建了约旦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让约旦人民过上了较为富裕的生活。这次的中东之旅约旦实实在在给了我大大的惊喜,让我感到意犹未尽,甚至对约旦有点念念不舍......

早稻1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ly/660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