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典咏流传》到《舌尖3》
央视春晚“热”了很多年,年终于有点“冷”,与两个热得发烫的节目相比简直有点完任务。这两个节目一个是初一到初三播出的《经典咏流传》,另一个则是刚播完的《舌尖3》。
《经典咏流传》是综艺节目,经典诗词+流行歌曲+评说。除了撒贝宁这个当红央视主持之外,更邀请了能说会道的教授康震(《中国诗词大会》的老人了)、稳重话少的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爱哭的曾宝仪、歌手庾澄庆组成鉴赏团,为观众们叨叨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
涉及的歌手包括老一辈的杨洪基、电影明星成龙、广场歌手凤凰传奇等众多新老明星。
至于歌单:《明日歌》《滚滚长江东逝水》《墨梅》《登鹳雀楼》《梁祝》《苔》《三字经》《枉凝眉》《声律启蒙》《定风波》《来甦秋思》《将进酒》《送别》《鹊桥仙》《亭亭山上松》《木兰诗》——基本上都是古诗词原词或者由古诗词改编的。
观众也可以边看边拿手机分享,传播力相当惊人。
人民网评论说:《经典咏流传》再一次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今人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如果沉迷玩王者荣耀的孩子们,在哪个晚上也能稳住心神听诵李白,曾辗转于屈原李白李清照唇齿之间的文化清香,或也会慢慢卷土重来呢!
——这个评论很搞笑,仿佛在说王者荣耀毁了孩子们,都是失loser,都需要重新来过——但是这个节目确实很火。
将古典诗词引入流行音乐,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周传雄、周杰伦、许嵩、李玉刚等歌手都已经做过——但是找个著名主持人和鉴赏团来做成综艺节目这还真没怎么见过。
实际上,在《经典咏流传》之前,央视已经搞过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也很火。类似的还有《中国成语大会》《唐诗风云会》《最爱是中华》《朗读者》等等。
除了古诗词,文物节目也火爆荧幕,《国家宝藏》既像是综艺节目,又像是纪录片。还有纯属纪录片的《我在故宫修文物》。
至于从大年初四开始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与前两季不同,第三季除了赚取“口水”之外,加了很多文化的内容,中国美食的器具、小吃、点心、医食同源等特色占了相当大的分量。
《舌尖》是一个老节目了,前两季播出的时候,曾经是创造了纪录片收视率之最,这季也很火,不过目前在豆瓣网得分仅有4.3分,也遭遇了各种吐槽。
有的吃货指出,节目中有一些常识性错误,有粉丝感觉到节目的说教味道比美食味道还重,等等。
不管节目质量如何,《经典咏流传》和《舌尖3》仿佛又一次把传统文化推向了新的热度。
2.传统文化“热”出电视荧幕
何止是电视荧幕,在实际生活中,“回归传统”也大有热浪滚滚来之势。
办国学班、搞传统祭祀、仿照私塾摇头晃脑读经典、修家谱等络绎不绝。一些国学班还要求学生穿着古装,学习古代礼仪(有的看不出是古代的,更像是现代人瞎编的)。书法班也很火,山东省出台了文件,将书法纳入中考成绩。很多专家也呼吁将书法纳入中考、高考的考核系统。甚至一些大学还开了国学院,某所大学的新校区据说建得跟皇宫一样。
实际上,“传统文化热”这个现象并不陌生,我们还记得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论语》,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讲历史,都非常火爆。还有中学教师袁腾飞因为讲历史课的音频走红之后出版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还有当年在网络上红极一时的公务员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据说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图书也比以前火热了很多。光明日报有一篇文章提到:年问世的《论语译注》(杨伯峻)50多年来读者基本局限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圈子里,七八年前,《论语译注》每年的销量稳定在1万册左右,年增加到15万册,年超过了30万册。
传统文化目前的“热”与当年于丹、易中天的火爆相比显然已经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内容涉及更多,除了儒家经典、历史、古典诗词之外,祭祀、礼仪、民俗、书法、收藏、国画、音乐等各种传统文化的内容都可能热起来;
二是形式更多了,不再只是“你讲我听、我写你读”的方式,而是互动的综艺节目、纪录片、仪式、课堂、旅游项目等各种形式,对传统习俗的重视和对传统节日的解读等也明显增加了不少;
三是范围更广了,参与的人更多了。以前是普通的教授、甚至是公务员因为以大家没见过的形式(虽然只是用语言表现)偶然解读了一下历史或者《论语》而大出其名,成了明星。现在则是不管普通人还是当红明星,都参与进来了。
而且文化输出也很热,比如中医药走出国门,冬奥会运动员拔火罐等。曾经有几期的新闻联播播出了其他国家庆祝春节的热闹场面,好像在说,春节已经成为全世界的节日。
仅从《功夫熊猫》赚了几十个亿和在海外的华人数量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具备在全球热起来的可能性。而且有一个很好的基础:据统计,年12月31日,全球个国家(地区)建立所孔子学院和个孔子课堂。
3.问题是“热”就一定好吗?
当然有好处:
第一是经典的传承。
《论语》的核心是“仁”,统治者号召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读了书,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算没有发挥作用,把自己的道德底线守好。老庄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医家的“治未病”,这都是多好的东西啊。四大名著激发了多少作家、导演们的想象力?传统文化中确实有非常多的经典的东西。
第二是文化的传播。
我们当初引进西方文化,就是因为觉得它先进,觉得它能让我们变得强大,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能否给我们这种期望?需要思考。但是文化传播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类不断回味的生存乐趣所在。《功夫熊猫》,一个操着美国话的中国动物引发了全球的,美国人多会赚钱,中国人看得多乐呵?文化不但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还会让人们生活得更有乐趣。
第三是文明的传递。
有时候看见小区的人吐痰,或者带着小狗随地大小便,我就在想,要是他读过《论语》多好,要是他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多好。贪官们要是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还会是贪官吗?那些毒奶粉的制造者和污染排放者要是遵循“仁者爱人”该多好。如果当老师的按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教学,学生们岂不是更能感觉到“茅塞顿开”的爽快和乐趣?所以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典,蕴含了人类思想中最文明最发光的东西。这也是其价值所在。
“热”有好处,也有问题。
第一是简单复古。
在中国,光是山寨的天安门至少就有4家,百度可以查到,它们是宝鸡建筑、华西村建筑、绥中县建筑、山东莱州鲁版天安门,我去银川也看到过1个。多可怕,传统的东西继承得不好,不但不会显得有文化,而且会显得很山寨,很俗气,很幼稚。让现代的小孩子穿古装,跪拜父母和孔子,这种形式上的复古也值得商榷,就在他们跪拜完,说不定就是什么中考誓师大会、高考誓师大会之类等着他们。
第二是糟粕并存。
古代有科举考试考得好的骑着马在街上游行的事儿,但是近年一些地方的高考状元也有被人抬着游街的,这不知道是哪门子模仿,大学毕业之后找工作都困难,人生的路还很长,考个第一有什么好自豪的,能展示什么?在一些街道上竟然还能看见二十四孝故事,“涌泉跃鲤”多笨的“孝顺”啊——传统的不一定就是好的。
第三是只顾经济利益。
现在整理民俗的很多,搞民俗活动的也很多。但是很多地方搞民俗活动的目的并不是要继承什么,而是为了挣钱,就是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很多“国学班”,讲的《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都是山寨版本,请的老师可能连我的水平都没有,我怀疑他们让学生穿古装也有可能是为了发衣服挣钱。很多书法班,还不如叫练字班,根本就涉及不到书法艺术,就是为了挣钱。不知道真相的吃瓜群众们以为花钱就能学到传统文化,他们实在是太高估一些商人的文化素养了。
第四是盲目排外。
以前外国的月亮圆,现在,中国的好,以前的老办法、手工的就是好,现代的机器的就是不好——对传统的过分崇拜也有可能导致这样的想法。
4.什么让传统文化如此之“热”?
政府的鼓励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球当然是首屈一指,但是文化繁荣好像还需要大力提倡。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习大大做报告说的。
实际上之前,已经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政府的大力提倡让那些追求政绩的地方和追求利益的商人乐此不疲地搞传统文化,当然,也在鼓励媒体和民众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民众需求
《管子》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经过这些年地发展,虽然很多地方还在扶贫,但是整个国家基本上已经告别了“吃饱穿暖”的低级追求,转而追求更高的精神标准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人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
传统文化是我们重要的精神食粮。而且,媒体上的那些娱乐快餐的营养也显然已经不够了,我们当然不能寄希望于明星出轨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在我的老家,很多人已经在家里挂书法、挂字画,以前只挂街道上的那种印刷品。
自信心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这东西就是这样。问题是我们拿什么给世界看?
新文化运动以来,为了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我们一直有一个错觉,那就是西方文化是先进的,是开放的,而传统文化是落后的,是保守的。我们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中丧失了文化自信心。自信从哪儿来?就是从文化中来,当然,也包括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就是先得有文化,文化得从先人那里找,然后才能有自信。
文化学者、名人,海外华人的推动
一批学者、教授、文化名人著书立说,借助信息时代的各种便利积极推广,全球华人对民族的认同感的追求和积极推动当然也少不了。
别小看《历史是什么玩意儿》《明朝那些事儿》这些畅销书,它们实际上极大得激发了民众对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给我们带来的不愉快
中国社会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确实有钱了,生活也好多了,但是人们的抱怨、迷茫、焦躁不安、压抑忧虑,孤独自卑、心浮气躁,却更加明显。
面具戴久了,就会和脸长在一起,为了让我们自己和面具上显示的一样,我们只能改变内心。
常常有人批评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精神颓废、诚信缺失、社会风尚败坏。
传统文化中显然有很多东西非常适合有了钱的人们:良好的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礼义廉耻、和而不同等。喊什么缺什么,缺什么就喊什么——向来如此。
话说,我们个人而言能做什么呢?我自己出版了《有诗之年——那些年我们未曾读够的古诗经典》(植入广告)。
本号投稿:
qq.
白癜风是怎么样引起和得的中科公益爱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ly/1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