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蛞蝓

我与历史结缘


回顾了一下这几年阅读的书籍,历史题材的书籍有不少,这纯粹是出自内心的兴趣。今天分享一下我对这段经历,以及对历史的思考,也会涉及到我所阅读的历史书籍。

作为一个理科生,从小学到高中历史课作为一门副科,历史课不纳入大考中,因此学校和老师不重视,学生自然也不重视不认真的学习,历史课的时间经常被挤压。

上小学的时候,历史是我最讨厌的课程之一。这门本来可以写得的教得非常意思的学科被编成了一种单纯用来折磨学生的东西,从头到尾罗列着重大事件的概述、年份、地名。这些干巴巴的内容被用来做填鸭的饲料。这种教育方式,就像把一盘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好菜冷却、风干,分解成各种原料:维生素、糖、盐、味精,让你一样一样地吃下去。我想想不出有什么事能比更愚蠢。

但也不乏遇到很好的历史老师,印象最深至今记得的高一的历史老师,在我记忆中他从来不看书,也不按照书籍的脉络讲课,似乎不是来讲课,而是来讲故事的。每一节历史课,他来到教室中央,站着依靠在课桌边上,历史书卷起夹在腋窝里,然后像讲评书一样滔滔不绝的讲述着历史事件和人物,穿插着与之相关的八卦故事,现在还记得当年上海青帮、斧头帮以及与蒋介石的八卦小故事,老师讲的兴致盎然,我们听的如痴如醉。

从此我开始对历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高一就这听了一年的历史故事,虽然历史课时不多,还经常被所谓的正课挤压,直到现在还在回味那段感觉极好的时光。

高三的紧张高压的学习和生活,以及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让我有了神经衰弱,我那时的睡眠极差。这个身体状态带到了大学,缺少睡眠和睡眠质量很差导致的精神状态不佳,我花了较少时间在枯燥的大学课本的学习上,因此我大学的成绩平平,但我也毫不介意。整个大学阶段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锻炼身体、在图书馆阅读书籍,主要是文学和历史书籍,在那时被大家戏称为「最有文学气息的程序员」。

我现在已经记不清到底读了哪些历史书,但是大一过后我对中国历史的脉络、重要人物以及历史大事件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神奇的是,在没有任何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情况下,我的神经衰弱在大学期间逐年好转,以至于上研究生和工作之后我的睡眠一直非常好。我想大学阶段阅读书籍让自己心灵上感到平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阅读的习惯一直保留了下来,刚参加工作几年,我将技术、业务、管理的学习放在了第一位,阅读的书籍主要还是和工作相关。历史书籍读了很少。工作几年后我又开始阅读各种各样题材的书籍,其中因一直保持着对历史的兴趣,历史题材的书籍深入阅读了还是不少的。

我认为,我们受到传统的历史教育我们戕害至深,另外绝大部分历史面目可憎,或者二十四史式的正襟危坐、道貌岸然并且诘屈聱牙。一提起历史,许多人都敬而远之。

大部分学术著作也好不到哪儿去。我认为,学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好玩”。常常使我奇怪的一件事是,为什么学问到了某些中国学者手里,就单调呆板,变成了概念、意义、材料的集合。外国人的那些学术名著,却大都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儿,甚至眉飞色舞神采飞扬。中国式的学术研究包含了比西方多得多的目的:政治、意识形态、职称。可以往往唯独缺少了一项:兴趣。

不过,我碰巧碰到了一些好书,改变了我对历史的印象。

当前的历史书籍或者素材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易中天、当天明月、袁腾飞、孙皓晖先生这一类,他们在轻松愉悦中普及历史,功不可没。当然,易中天先生的许多作品也可归于第一类。

这一类读者及其庞大,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这类历史接近真实的历史,相对于下面提到的历史叙事和评论,以及正史和文献资料的严肃和晦涩难懂,阅读历史故事书有两个好处:

故事性强,容易理解,为普及历史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为愉快阅读历史叙事和评论、正史和文献资料打下坚实基础;

我看过和读过的有:易中天的百家讲坛,《大秦帝国》序列、《明朝那些事儿》、《腾飞五千年塞北三朝.金》《腾飞五千年塞北三朝.西夏》《袁腾飞讲先秦.战国纵横》《袁腾飞讲先秦.上古春秋》《袁腾飞讲汉末三国》等等,以及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也可以算到这一类。

如大秦帝国序列(一共18本):

如明朝那些事序列(一共9本):

如袁腾飞讲历史序列:

第二类,「半研究性」的历史作品

这些作品更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ly/660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