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的图片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90816/7388212.html智力测试,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
通过回答测试题中有关语言表达、理解能力、逻辑和记忆等方面的问题,受试者可以得到一个表征自己智力水平的分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商」。
有些名人的智商相当高。
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OprahWinfrey),以及美国流行巨星麦当娜(Madonna),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Clinton),智商高达。
不过,不是所有的名人都有一个漂亮的智商分数。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美国前总统小布什(GeorgeW.Bush)的智商大致为10,仅为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智力水平。
最搞笑的是美国前总统川普,十分得意地公开夸耀自己的智商乃是最高的。据说他的智商测出来有,不知真假。不过,这么炫耀智商,反而让人有不敏之感。
川普曾多次公开谈到自己的智商,并对此充满骄傲。图为川普年的推文,大意为「抱歉了失败者和讨厌我的人,我的智商是世界最高之一,这你们都知道的。不必感到愚蠢或不安,这不是你们的错。」
图片来源:Twitter
尽管人们对名人的智商分数津津乐道,但像人们常说「考试分数不能代表一切」,光靠回答一些测试题,真的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吗?
智力测试这玩意,到底是怎么来的?
什么是智力
人类对智力的深入探索始于一个多世纪以前。
英国统计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Galton)是第一个尝试以量化方式来分析人类智力水平的科学家。
高尔顿认为,一个人的智力程度可以从他的生理特征上反映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躯体行动是否和谐,或者他看东西的眼神是否呆滞,判断出这个人的智力发育是否正常。
但在收集和分析了各种数据之后,他没有得到任何智力水平与生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最终,高尔顿放弃了这项研究。
现代智力测试的诞生应归功于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宾尼特(AlfredBinet)。宾尼特分别测试了儿童与成年人在速度和反应、视觉识别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发现儿童的表现并不弱于成年人,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集中精力的能力。
阿尔弗雷德·宾尼特(AlfredBinet)图片来源:wikipedia
宾尼特意识到,智力发育的关键,可能是注意力是否能集中。因此,对躯体的观察是徒劳的,研究应集中于人的大脑。在有关智力研究的历史上,这可称得上是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除此之外,宾尼特还注意到,儿童的语言能力无法和成年人相比。他们或许已经意识到了什么,却无法准确地将其说出来。
这一差异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个常识,但在宾尼特的时代,人们普遍将儿童视为缩小版的成年人。因此,对智力的研究也没有区分儿童和成年人,而宾尼特是第一个将年龄因素考虑进来的。
受法国政府的任命,宾尼特与同事西奥多·西蒙(TheodoreSimon)一同设计了一套测试题,以从所有适龄入学儿童中检测出哪些孩子需要额外照顾。这套被称为「现代第一套智力测试」的题目发表于年,由30道难度逐渐增加的试题组成。
宾尼特-西蒙测验(Binet-SimonScale)的逻辑,是检测受试者能否回答出其大多数同龄人都能回答的问题。也就是说,一个智力发育有问题的10岁孩子,也许能答对5岁孩子会做的题,但绝不可能答对正常10岁孩子会做的题。用宾尼特自己的话来说,这个智力发育有问题的孩子,其心智年龄的增长没有跟上实际年龄。
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是英国心理学家查尔斯·斯皮尔曼(CharlesSpearman)。他发现,人在许多方面的感知能力都应该和智力有关,因为人们在文学和语言上的表现,与在音乐上或数学上的表现之间,存在着统计意义上的关联。
查尔斯·斯皮尔曼(CharlesSpearman)
图片来源:wikipedia
据此,斯皮尔曼提出,人类存在一种「常规智力」,它可以指示人在一切需要动脑的领域中的正常表现。而表征这一智力水平的,就是「常规智力指数」(generalfactor,简称g系数)。那些并不需要动太多脑的活动,例如更强调身体反应的体育运动,则是另一种「特殊智力」的范畴,用「特殊智力指数」(specialfactor,简称s系数)来体现。
斯皮尔曼的智力双要素理论——常规智力和特殊智力,为后来的智力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心理学家们相信,他们孜孜不倦想要测量的智力,是真实存在,并且内在于人类大脑当中的。
尽管此时科学家们对智力的理解,已经从生理层面转向了心理层面,并且认为智力是人们之间最为重要的差异这一。但对「智力是什么」,他们尚未形成一个确切的定义,只要与「思维能力」有关的,似乎都可以算作「智力」。
这不禁令我们要问,智力测试究竟在测什么?为什么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都热衷于使用智力测试?
风靡的真相
年,美国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LewisTerman)发布了宾尼特-西蒙测验的修订版,并命名为斯坦福-宾尼特智力测验(Stanford-BinetIntelligenceScales)。
特曼将被测者的心智年龄和实际年龄分开,并在计算中引入商数。他的计算方法是,把测试思维能力(即心智年龄)的分数除以受试者的实际年龄,再乘以倍数,最终得到的这个数即称为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简称IQ)。
没错,我们一直讲的「智商」这个说法,这时才诞生。
智商的计算公式。
图片来源:TheDarkHistoryofIQTests,TED
特曼的试题中包含了不少习得性知识的成分。比如「水的沸点是多少度」这个问题,高年级学生的正确率显然比低年级学生的要高。但特曼对此的解释,竟是儿童时期,人的智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育。
他坚信,自己的测验不受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影响,并且结果足够显示人的内在智慧。在一篇文章中,特曼写到,研究中受试的两名低分西班牙裔男孩代表了所有美国西班牙裔家庭。他指出,智力特征是因种族而异的,并在随后的许多文章中用数据支撑了这一观点。
特曼的盲目自信使他没有意识到,西班牙裔移民对美国的文化、教育甚至语言是如此的陌生。他犯的错误,就像我们用「你认识成吉思汗吗」来检验一个外国人是否聪明一样,荒谬而可笑。
但不幸的是,美国军方接受并采纳了特曼的斯坦福-宾尼特智商测验,而这正是智商测试在全美普及和流行的开端。
一战时,美国军队的人数急剧增加。为了使管理更加高效,军方急需一种可大规模应用的评价分类体系。急需脱离医学、在科学界独立门户的心理学家们提出,使用智力测试即可实现按统一的标准,也就是按思维能力对士兵进行分类。
最初,军方对「智力」这一套说辞并不十分感兴趣,毕竟打仗作战不是一项脑力活动。但当心理学家们拿出与阶级偏见和种族偏见相一致的测试结果时,军方肯定了这套测试的有效性,并将其用于入伍筛选和军官评选。
由于军方采用智商测试作为入伍考察的一部分,战后的美国社会对智力测试的看法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之前,智力测试仅仅被认为是用于识别智力低下者。现在,军方的支持体现了它的价值和实用性,智力测试竟然可用于对所有人进行分类!
紧随军队之后,学校间掀起对智力测试的狂热追捧。学校之所以迫切需要一个对学生的分类方法,是因为美国义务教育的年龄范围扩大,在校生数量迅猛增加。此外,大量的移民涌入也给教育体系带来额外的负担,文化基础各不相同的学生挤在同一间教室,严重降低了教学的效率。
0世纪0年代中期,心理学家为学校编撰的各类智力测试题超过75套,每年参加测试的学生达到了万人次。
一方面,心理学的声誉在智力测试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另一方面,学校对智力测试趋之若鹜,催生了一个利润丰厚的产业,一个专门研发和出售智力测试题的产业。
韦氏成人智力测评(WechslerAdultIntelligenceScale,简称WAIS)是美国如今通用的标准成人智商测试方法,哈考特心理测评公司(HarcoutAssessment)是这套测试题的出版商。曾有人估算,仅凭出售试卷,该公司即可年入百万美元。
除了成人智力测试,还有儿童智力测试。除了入学考试,犯罪调查、法院判决甚至精神健康状况评估,智力测试都有应用的空间。科学的外衣,规模化的生产和营销,以及工业化所要求的标准化,共同助力了智力测试的风潮兴起。
变味的智力测试
智力测试的历史不仅仅是荒诞的,还充满了罪恶。
往轻了说,既然它无法测定智力,也就做不到预测学生之后的发展和成就。入学选拔中如此大规模地应用智力测试,必然会将许多对有潜力的人阻挡在学校的大门外。
智力测试最骇人听闻的应用,莫过于同优生学相结合的那些事迹。
优生学认为,通过对父母进行筛选,可以有目的地改善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新一代的人更聪明、更健壮,最终,人类社会将不再有不完美的「劣等人」。
而智力测试与优生学的渊源,从人类对智力进行深入探索时就开始了。高尔顿痴迷于研究智力的生理性表征,正是因为相信智力和其他生物性状一样,是可遗传、可演化的。
将宾尼特的研究结果从欧洲带到美国的心理学家亨利·戈达德(HenryGoddard),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优生学主义者。戈达德是第一个根据智力测试的结果,给予不同分数段的人相应称呼和描述的。
例如,「白痴」是比岁孩子的平均智力水平还低的人,「傻子」是智力分数在3岁到7岁之间的人,而智力缺陷最小的,则称为「低能」。
戈达德发明的这些称谓,将对智力问题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kuoyua.com/ymly/9417.html